红花化瘀方涂擦联合白虎摇头针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2021-01-18 07:11梁芳芳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化瘀白虎针法

梁芳芳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中风)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病于中风后15 d至3个月内,发病率为12.5%~70.0%,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还可引起肩手畸形、局部肌肉萎缩,进而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1-2]。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方式较多,主要包括推拿、中药外治、针刺等[3]。本研究采取红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摇头针法针刺联合方式实施治疗,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对照A组、对照B组及联合组,各20例。三组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且研究征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中风类型 肩手综合征病程/d疾病分期 体重指数(BMI)脑梗死 脑出血 Ⅰ期 Ⅱ期联合组 20 16/4 60.96±5.41 13(65.00) 7(35.00) 12.78±3.30 17(85.00) 3(15.00) 23.15±2.04对照A组 20 14/6 59.43±5.51 14(70.00) 6(30.00) 13.35±3.37 18(90.00) 2(10.00) 22.98±2.01对照B组 20 13/7 61.25±5.43 12(60.00) 8(40.00) 13.70±3.40 16(80.00) 4(20.00) 23.05±1.96统计量 1.149 0.644 0.440 0.383 0.784 0.036 P 0.563 0.529 0.803 0.684 0.676 0.964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存在脑中风病史,且于中风后3个月内并发肩手综合征;各项基本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意识、精神正常,依从性良好,可有效配合查体及临床治疗;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肩手综合征Ⅲ期;外伤、感染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手、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对本研究所用治疗方案存在使用禁忌证或不耐受;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血液、免疫、代谢系统疾病;既往肩关节疾病史;既往肢体运动障碍史;缺乏自主生活能力。

1.3 方法 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每日坚持进行握手及耸肩等运动,坚持锻炼30 min/d,增强肌张力。

1.3.1 对照A组 予以红花化瘀方涂擦:红花化瘀方药物组成包括红花20 g,当归15 g,丹参15 g,伸筋草18 g,透骨草18 g,桑枝18 g,片姜黄18 g,海桐 皮18 g,怀 牛 膝18 g,艾 叶18 g,路 路 通18 g;1剂/d,加清水浸泡30 min后煎煮2次,将2次煎煮所得药液混合后浓缩至200 mL,以无菌棉球蘸取药液对患肢进行涂擦,3~5次/d,每次涂抹时将药液加温至35~40 ℃,以加速药液渗透。

1.3.2 对照B组 予以白虎摇头针法针刺:取穴肩髑、肩髂、曲池、合谷、外关及后溪,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以0.35 mm×(40~50)mm毫针对肩髑穴向下直刺,进针深度为25~35 mm,肩髂向下直刺,进针深度为25~35 mm,曲池直刺,进针深度为20~25 mm,合谷直刺,进针深度为10~15 mm,上述四穴进针得气后均推至天部;后实施白虎摇头针法,向地部插针过程中将针体向左捻转,并以半圆形沿圆弧使针体平滑摇动,提针过程中将针体向右捻转,并以方形路线使针体摇动,于拐角处振动针体;操作实施次数视患者对针感耐受情况决定,一般为3~4次;以平补平泻手法对外关及后溪实施针刺,即外关穴直刺,进针深度为15~20 mm,后溪直刺,进针深度为5~10 mm;各穴位均留针50 min,期间反复2次行针,1次/d。

1.3.3 联合组 予以红花化瘀方涂擦联合白虎摇头针法针刺:红花化瘀方涂擦药方组成及用法用量同对照A组,并予以同期白虎摇头针法针刺,穴位选择及操作方法同对照B组。三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疗效评估标准 痊愈:治疗后关节肿胀、疼痛感消失,肩部、手腕、手指活动均恢复正常,无受限;显效:治疗后关节肿胀、疼痛感显著缓解甚至消失,但关节活动仍存在轻度受限;有效:治疗后关节肿胀、疼痛感有所减轻,但关节活动仍存在明显受限;无效:治疗后关节肿胀、疼痛感、关节活动度均无改善,甚至出现肌肉萎缩逐渐加重现象。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三组治疗前后上肢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③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肿胀程度:无水肿记为0分;局部轻度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凹陷较浅为轻度水肿,记为2分;局部肿胀明显,肿胀处皮肤皱纹变浅甚至消失,存在指压性凹陷为中度水肿,记为4分;局部肿胀显著,肿胀处皮肤绷紧发亮,皱纹消失,或肿胀高度高于骨突部为重度水肿,记为6分;评分越高上肢肿胀程度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Z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以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两两比较以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A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80.00%,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三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对照A组、对照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三组患者上肢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3 讨论

中医理论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痹症”“偏枯”范畴,中风后患者肢体偏废,多少动、久卧,易使气血阻滞经脉,久而使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同时风寒湿邪可趁虚而入,阻塞于脉络,脉络不通则痛,气不行水则引起肿胀,故应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4-6]。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采用红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摇头针法针刺联合方式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红花化瘀方中红花属活血化瘀代表药物,具有活瘀血、生新血、通经散寒作用,同时配合片姜黄、丹参可增加活血通经、化瘀止痛功效,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均具疏通经络作用,艾叶、怀牛膝可通经化瘀、强筋健骨、温经散寒,配以路路通、桑枝祛风通络,使全方共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效[7-8]。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红花化瘀方中黄酮类、脂肪酸、多糖等有效成分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障碍,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还可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活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发挥良好抗炎效果[9]。针刺亦是中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常用方式,白虎摇头针法属“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为复式行针手法,集捻转、提插、摇动为一体,对针感层实施大面积、大强度刺激,在摇动针柄过程中振动针尖,进而产生泻实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说明红花化瘀方涂擦、白虎摇头针法针刺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但疗效评估结果显示,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少有关。此外,联合治疗方案在促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亦具有显著效果。在药物促血液循环基础上对诸穴实施大强度、大范围刺激,可促使局部软组织病变解除,进而使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随疼痛、肿胀减轻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化瘀白虎针法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白虎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白虎
唐白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