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冰 朱丽洁 张国龙
软组织伤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由于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机体组织出现病理损伤,如皮肤瘀斑;肌肉、韧带等肿胀疼痛;关节囊、滑膜囊炎性渗出;椎间盘突出、周围神经组织出现功能障碍等[1]。机体损伤后局部以炎性反应为主,组织修复过程是炎症细胞因子协同细胞生长因子进行的复杂信号整合过程[2]。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炎症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等。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TMT)通过测量体表温度,体现机体组织代谢、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发生的改变,可以判断病灶的精准部位和大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中医药疗效观察、各种关节病变、腰椎病症、肌肉或骨骼疼痛类软组织伤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3-5]。本研究通过对30例软组织伤病专项疗养员的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结合TMT检测结果,探讨联合应用TMT及IL-6、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作为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可靠量化指标,应用于慢性软组织伤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大连康复疗养中心蓝天软伤医院治疗软组织伤病的专项康复疗养员30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8.89±4.96)岁,平均病程(2.82±1.68)年。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结合DR、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符合《中医筋伤学》[6]中,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诊断标准。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颈椎病患者5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12例,兼有上述两种疾病的4例。这30例患者均无心脑血管、肝、胆、肾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或结核、肿瘤及化脓性感染等疾病,而且检测部位无皮肤破溃或外伤。每位疗养员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大连康复疗养中心伦理学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1.2 研究方法 应用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患者疼痛区域温度,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水平,用化学氧化法检测TBIL和DBIL水平,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1.2.1 患者皮温采集方法 应用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查,检测环境要求为密闭空间,温度为(24±2)℃,湿度为40%~60%,且无其他热辐射源;患者要求在检查前禁止吸烟、喝酒及熬夜,避免剧烈运动并事先做好患病部位的清洁,提前10~15 min进入检查舱内,充分暴露且避免碰触检查部位,告知患者站在距离红外摄像头2~3 m处,分别进行前、后、左、右四个角度的拍摄,可根据病情需要,分设不同摄像体位。经仪器附带的电脑设备输出热成像彩图,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1.2.2 正常人体热成像图 正常人体热成像图以人体正中线为轴,双侧基本对称,温度基本相等,温差小于0.2 ℃,全身无杂乱或明显异常的热偏离和凉偏离。生理性凹陷处稍有热偏离,皮肤凸出及毛发部位稍有凉偏离。
1.2.3 红外热像评判标准 红外热像图的色码代表从低温到高温相应温度值,白色为超高热区;红色为高热区;粉色为热区;黄色为温区;绿色为凉区;蓝色为冷区;黑色为超冷区。根据患者热像图的色彩分布形态与温度的变化,分析并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病变程度。
1.2.4 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方法 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IL-6,该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将待测样品和经倍比稀释后的标准品分别加入已包被IL-6抗体的微孔板中,标准品及样品均做复孔,37 ℃温育0.5 h;用20倍稀释后的洗液反复洗板5次;标准品和样品孔中分别加入酶标记抗体结合物,37 ℃温育0.5 h;重复洗涤5次;加入显色剂,37 ℃避光温育15 min;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立即用酶标仪以450 nm波长测量各孔的吸光度;根据标准品浓度计算出各样本浓度。用化学氧化法检测TBIL及DBIL,试剂盒由浙江普瑞柏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东芝TBA-FR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室内质控品为英国朗道公司生产的复合生化质控品,检测当日各项指标的室内质控结果均在1 SD范围内,检测系统性能良好,结果可靠。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病程、患处表皮温度、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TBIL、DBIL、IL-6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治疗前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性的比较,采用T-tes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疼痛区域的表皮温度及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不同病变部位红外热成像图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外热成像图见图1;膝关节滑膜炎患者红外热成像图见图2;颈椎病患者红外热成像图见图3。图1中患者治疗前腰骶部显示团状高温,治疗后腰骶部团状高温消失,局部温度较治疗前降低。图2中患者治疗前双膝关节区域温度偏高,治疗后双膝关节区域温度较治疗前降低,恢复正常。图3中患者治疗前颈后部区域温度偏高,治疗后颈后部区域温度较治疗前降低,恢复正常。
2.3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30例患者血清胆红素及炎症因子水平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疼痛区域的表皮温度及疼痛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疼痛区域的表皮温度及疼痛评分比较(±s)
?
图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红外热成像图
图2 膝关节滑膜炎患者红外热成像图
图3 颈椎病患者红外热成像图
表2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s)
?
近年来,因软组织伤病前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逐日增加,占骨科、疼痛科、综合外科、理疗科就诊人数的50%~80%[1]。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多数是由于人体长期反复或持续保持同一姿势或职业动作,使身体局部产生应力,出现软组织代偿性肥大、增生,超越代偿能力时会造成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后如不彻底治愈,也会转化为慢性损伤,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累及部位多为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及筋膜滑囊等组织。软组织伤病的疗效观察,应用较多的是VAS疼痛评分,该评分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相反,得分越低,则疼痛越轻。但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其就诊时的疼痛区域得到缓解或消失,偶尔会出现另外一个区域的疼痛,这就使患者产生很大疑惑,有的患者会质疑治疗措施是否妥当,为了证明治疗效果,需要应用其他手段来辅助证明疗效。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接收人体散发的红外热辐射,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形成可视化的热图,以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并通过色阶的变化反映责任靶点相关肢体温差的变化[7]。TMT作为一种无痛、无辐射的功能性诊断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关节、脊柱等软组织伤病的诊断评估[8-10],但由于该项技术缺少统一的检测标准,而且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易受环境温湿度的调控、体位的摆放及患者的内在因素如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状态和外在因素如膏药、腰围、护膝等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偶尔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联合应用其他检验指标,以便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
IL-6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能诱导免疫细胞进行增生、分化,并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剂,参与了机体损伤和修复过程,其升高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11]。IL-6主要通过调节组织胶原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代谢,加快椎间盘退变病程[12];有研究发现IL-6可以诱导上皮细胞形成血管翳,能够激活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活性,刺激B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骨和软骨的破坏以及骨质疏松的发生[13]。在此项研究中,30例软组织伤病患者的IL-6水平,在入院时平均为(4.60±1.46)pg/mL,经过1个月四维疗法(手法、针法、药法及身心调理法)[14]的系统治疗,出院前检查IL-6水平,平均降至(2.10±0.05)pg/mL,两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效果显著。
胆红素是肝胆系统疾病的一个常用诊断指标,其主要来源是由于人体中衰老的红细胞遭到破坏、崩解而形成,因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也称作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二者合起来称为总胆红素,临床实验室通常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通过二者可计算得出间接胆红素的含量。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胆红素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而且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特性,在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史的患者中,慢性和轻度炎症状态会刺激血清胆红素增加[15]。此次软组织伤病专项疗养员在接受常规体检后,发现其治疗前后的TBIL和DBIL的含量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
30例软组织伤病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联合应用TMT监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治疗前后皮温的变化,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1L-6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客观地反映临床治疗效果。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影响了软组织伤病患者的收容,使样本量受到限制,待疫情结束,下一步要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防病保健的意识逐渐加强,对慢性疾病尤为关注,而智能手机及平板的普及,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低头族”“久坐族”以及单一姿势作业者大幅度增多,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软组织伤病治疗与康复方面的研究,发挥我国特有传统医学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维度治疗方式,同时应用比较客观的疗效评价体系,以解除广大软组织伤病患者的痛苦,为我国有关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