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复述是语文学科核心能力之一,语文教师如何立足整体研读教材、扣准学情,准确把握第一学段复述教学的定位?如何依托教材提供的复述支架,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分析复述教学的有效策略。首先,教师要立足整体,找准复述教学的定位,通过聚焦要素,纵向扫描小学复述要求全景图;通过研读教材,横向扣准“复述”要素,为复述教学定“标”。其次,教师要把握学情,瞄准起点,为复述教学定“锚”。最后,教师要依托教材支架,开展系列专题活动,为复述教学定“计”。
关键词:语文要素;复述;学情;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4-0018-04
引 言
复述是指学生把读到的或听到的语言材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因此,复述是语文学习能力之一,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显性体现。然而,长久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复述”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朗读和背诵才是“主角”。如何让复述教学落地生根,富有实效,发挥“复述”教学应有的价值?笔者以部编版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来谈谈落实“复述”要素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整体,找准定位,为复述教学定“标”
要有效落实复述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复述教学有准确的定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复述”的要求由易到难、有序分布在每个学段的多篇课文中[1]。语文教师心中要有“复述”教学的全谱图,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明确当下应该教什么,要教到何种程度。教师找准了“复述”要素的定位,才能为复述教学定“标”。
(一)聚焦要素,纵向扫描“复述”全景
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复述的要求(见表1)。综观小学三个学段關于复述的描述,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前有基础,后有发展,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统一整体。
其次,教师要明确复述要素在第一学段的渗透和安排。从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的“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进行角色表演”,到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的“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再到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利用示意图复述课文”可以看出,第一学段围绕“能复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这一目标安排了有层次的系统训练,其为学生学习中高年级的“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发挥过渡和衔接作用。
(二)研读教材,横向扣准教材要点
部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呈现是从三年级的单元导语中开始的,这让很多教师以为一、二年级没有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仔细研读教材,笔者发现,每篇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和课后题都有一定的指向,可以帮助教师提取单元语文要素。教师掌握了单元语文要素,就掌握了每个单元的教学方向。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共有四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四篇故事指向同一个人文主题——“改变”。认真研读本单元课文及课后题后,笔者发现“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目标需要统整,每篇课文的目标则需要细化。仔细比较四篇课文,笔者发现每篇课文的“提示”又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四篇文章的课后题虽然都是借助提示讲故事,但提示的方法是有区别的,教师既要统整观照、整体把握,又要关注变化,利用每篇课文提供的复述支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把握学情,瞄准起点,为复述教学定“锚”
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家长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日益丰厚,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以便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关“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过,二年级上册也有多处涉及。学生已经有了借助图片、关键词、示意图复述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就可以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统整单元复述内容,重点指导学生借助支架复述故事。
其次,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词汇储备不足,组织语言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发展,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容易出现遗漏重要信息和环节的现象。引导学生不遗漏重要信息,完整地复述故事,是本单元“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难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把握好学情,明确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复述教学就有了方向。
三、依托支架,活动助推,为复述教学定“计”
(一)依托支架,循序渐进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复述有关的安排,复述训练总体遵循着“小步子,多回头”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年级的“说说”“讲讲”到二年级上册提供课文插图、关键词句等支架。这样编写是为了降低训练难度,让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借助支架进行复述。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依托复述支架,分层推进,指导学生分步练习复述。
1.借助插图,梳理结构,复述有“序”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的插图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教材编写者正是依据此特点,在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安排了大量插图。同时,低年级学生复述课文时容易遗漏课文部分情节,导致复述不完整,而插图作为图片整体输入学生大脑,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容易复述成功。
例如,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象的耳朵》围绕“耳朵”展开,依次写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不理解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认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被大伙儿一说,真的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最后,大象想通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记不全哪些小动物说大象的耳朵有问题了;二是常把这些小动物出场的顺序说乱。课文插图(见图1)中,左边是大象,大象的对面依次画着小兔子、小羊等动物,插图的顺序和文中动物出场的顺序完全吻合。
插图的顺序提示了课文对话的顺序。学生借助插图复述大象与动物间的对话,能复述得更完整,也更丰富。由此可见,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梳理文本结构,达成复述有序的目标。
2.巧用图示,点面结合,复述有“核”
思维导图是学生理清文章框架的一种有效手段[3]。第一学段的课文具有情节简单、形象鲜明、构段反复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抓住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将阅读过程中找到的关键词结合图像表示出来,形成情节线索环。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学生有了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时能紧扣文章内核,使复述更有方向感,也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蜘蛛开店》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教材的课后题直接给出本文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巧用课后题的图示(见图2)辅助学生复述。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图示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梳理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理解,尝试构建思维导图(见图3)。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手绘的思维导图更加详细、具体,而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过程,这有利于其随后的复述。这样,思维导图就成为学生复述的“核”,学生围绕这个内核,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复述,能够有效实现复述教学目标。
3.激活语言,多维融合,复述有“味”
如何引导学生把复述的内容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趣,这是对复述教学的高要求,需要复述教学与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语言和感悟形象相结合。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以语言为突破口,注重课文内容的统筹兼顾和有机融合,就能使复述教学更有效。
首先,要在语言上下功夫。教师应带领学生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同时在故事情境中感知人物形象,积累语言,练习语用。复述时,学生需要在熟悉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角色,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模仿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进行复述。如果学生还能根据文中角色的情绪,结合生活情境,模仿角色的神态和动作进行复述,那就更加精彩了。
例如,本单元的《青蛙卖泥塘》一文,一开始,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决定卖掉泥塘搬到城里去时急切和无奈地大声吆喝,经过一系列改变,泥塘越变越好了,青蛙决定不搬了,自己住泥塘。学生们将自己化身为原文中的角色,以“青蛙”的视角进行复述,同时配合表情、神态和动作,把青蛙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复述更有现场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更为真实的体验。
其次,要把复述课文与发展思维相融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灵魂[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复述,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想象创造等能力,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真正实现复述与思维发展的相互融合。
例如,教授《小毛虫》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小毛虫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这一细节时,如果只是一句话带过“小毛虫织啊,织啊,最后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茧里”,学生难以体会到小毛虫的坚持和努力。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以下内容:天还没亮,小毛虫就起床了,它……中午到了,烈日炎炎,小毛虫……天黑了,小毛虫……蚂蚱邀他去玩,小毛虫说……小毛虫腰酸背痛,但他心里想……它织呀织呀,最后……
这一发挥想象进行复述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复述与语言的习得、想象创造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活动助推,全面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学生“懂”了并不等于“会”了,先“懂”然后经过迁移训练才能牢固内化,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复述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技法上,还要落实于“真说真练”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但课堂上练习复述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利用课堂的零碎时间为学生创造练习复述的机会,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活动。
1.活动一:链接“快乐读书吧”,推行“每天故事汇”活动
通读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发现大部分课文是通俗易懂、语言隽美的故事类作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更是四个有趣的故事。本册的“快乐读书吧”对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系统指导,要求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分享看过的故事,体会阅读的“快乐”。笔者抓住这一教材资源,在学期初就让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书目,这些推荐书目内容有趣,部分学生早就读过了,因此开学不久,“精彩故事汇”主题系列活动之“每日故事汇”就正式上线了,从每天的晨读中抽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个读过的精彩故事,借此机会开展复述教学。
2.活动二:链接课文,开展“每课故事汇”活动
推行“每日故事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只有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故事的分享和讲述,因为推荐书目里的故事太长,学生对故事内容不够熟悉,部分学生难以完整复述。陈先云老师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享。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整体发展。”怎样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复述锻炼?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故事,教材故事短小有趣,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笔者“顺势而为”开展“每课故事汇”活动,利用课前三分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讲精彩课文故事。《小马过河》等课文成了学生口中的精彩故事,甚至“我爱阅读”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都被学生发掘出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那些不爱说的学生有了练习的机会,真正让每个学生在“真说真练”中提高了复述能力。
3.活动三:链接生活,延伸“每家故事汇”活动
学校时间毕竟有限,课余时间才是复述训练的主阵地。笔者鼓励家长和学生就身边故事举办一场亲子故事活动,延伸课堂。我们开设了“每家故事汇”活动,让父母和孩子组建故事联盟,每人分享一个故事,这样既可加强亲子交流,促进和谐家庭关系,又能使学生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见闻,更能锻炼学生的复述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学期末,根据学生在这三个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笔者组织全班学生评选“小小故事家”,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三个活动前后串联,浑然一体,打通了课内外的壁垒,联结学校和家庭,既一以贯之,又循序渐进,学生全情投入其中,不仅锻炼了复述能力,还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见图4)。
结 语
综上所述,为落实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述要素的教学,教师要立足整体,找准第一学段复述教学的准确定位,同时把握第一学段的学生学情,瞄准教学起点,依托教材提示支架,分步练习复述,再搭配系列主题活动的助推。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重组和语言创新会发生裂变,有效落实复述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陈先云.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何捷.复述在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定位與进阶[J].小学语文教学,2019(16):6-8.
[4]赖晓英.聚焦复述能力,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J].四川教育(理论),2020(20):75-76.
作者简介:易华亮(1979.9-),女,广东广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