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的“活”与展览的“精”

2021-01-17 09:11张强胡雪松黄建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创新

张强 胡雪松 黄建东

摘 要:从沉寂在库房中的藏品,到科学研究的载体,再到现今展览中的展品,都是藏品以不同的形式在博物馆中的定位。藏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也是展览展示的核心。从藏品到研究载体再到展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背后深藏的价值的演绎,通过展览最终传递“心声”,如何利用好、研究好、保护好、展示好藏品,让藏品“活”起来,让展览“精”起来,这个系统工作都需要创新。

关键词:“大展览”;守正;创新;形与意;跨界融合

本文结合安徽省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之一—“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的临展项目探讨对博物馆藏品的“活”与展览的“精”的理解与应用经验。

1 展览概况

建立“大展览”概念,策划贯穿藏品的挖掘、研究、管理、利用、展览全过程,而非单纯的展品+设计。

“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是自然资源部科研项目的成果汇报,也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举办的首次原创性展览。展览选取安徽省区域内古生物化石中的翘楚—巢湖龙动物群为展示对象,旨在通过介绍其特征、生物群组成、演化地位等,提升公众对该动物群的了解,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

1.1 主题定位

展览以近年来发掘的大量巢湖龙动物群化石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依托,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巢湖龙动物群相关知识和科学意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激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其科学素养,增强其保护化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自然观。

1.2 结构框架

展览共设有四大部分穿插互动体验区、文创产品售卖区。分别是:序,以设问的形式抛砖引玉,概括出本次展览的亮点,激发公众的参观兴趣;第一部分末日浩劫,介绍巢湖龙动物群出现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见证复苏,是整个展览的重点,详细展示巢湖龙动物群的发现过程、生物面貌、重大科学意义等;第三部分游向世界,展示鱼龙如何在1.5亿年的演化史中,逐渐具备游向深海、游向世界的能力,并介绍鱼龙的全球分布情况;第四部分重见天日,以纪实的形式展示我馆开展野外调查与发掘、室内化石修复与保护等情况;最后,结束语,总结本次展览,留出未解之谜,从而激发青少年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2 让藏品“活”起来——守正创新

如何让深埋地下的标本和藏品“活”起来,让枯燥无味的化石藏品生动起来,一直是此次展览探索的重点。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①

2.1 唤醒藏品——重见天日

以往对于如何保护藏品,多数的做法是存放在博物馆的库房中,展览的藏品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只占所有藏品的小部分。即使安排展出,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古生物化石标本枯燥无味,因为不借助相关说明很难解读。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联合有关科研团队,在巢湖地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逐渐揭开了巢湖龙动物群的神秘面纱。通过宣传普及,让巢湖龙声名远播,引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巢湖龙的关注和对古生物的热爱。

2.2 标本调查与发掘

2009年至2018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意大利米兰大学的专家,经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五次发掘,查明了化石的具体产出层位,获得了约180件爬行动物化石以及大量鱼类、无脊椎动物化石(图1、图2)。

2.3 化石发掘

2010年至2012年,采取地层从新到老逐层发掘的方式,共开展三次系统的常规发掘,获得了约80件爬行动物化石和相当数量的鱼化石,其中很多标本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发掘及时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化石标本(图3)。

2.4 修复与保护——从原始标本到藏品再到展品

发掘出的化石标本常被围岩包裹,需要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修复,让化石清晰完整地显露,便于研究和展示。為了保护珍贵的化石资源,一方面对化石产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原址保护,另一方面将已发掘出的化石标本存放在合适的温湿环境中,防止遭受破坏(图4~图8)。

2.5 藏品研究与科普

一方面,展览为了展示科研、科普大众;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为展览提供展示基础。所以,从一开始展览就注定与科研工作相互结合。一个好的展览,不是一年半载短时间匆匆拼凑就能够做出来的,往往需要三五年乃至八九年的长期准备,遵从“5+1”模式,充分做好与本次展览相关的前期文物及资料收集工作、开展与展览相关的系列学术研究。同时要将学术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开展系列与展览相关的专家讲座、媒体宣传相关延伸教育项目,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等。①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巢湖龙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巢湖龙动物群的研究成果,策划了“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同时拓展展览外延,创作了科普微视频、4D电影,出版了科普图书,设计了科普课程,组织了化石产地研学活动,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展览及配套活动普及了地质古生物学知识,激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探索地球奥秘和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了公众保护化石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研究中科普,在科普的过程中研究。以巢湖鱼龙动物群化石主题的科研涉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2本。“安徽早三叠世巢湖鱼龙动物群化石多样性与古生态资源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成果报告获2016年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研人员对巢湖鱼龙动物群的相关研究,在Nature及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线发表)文章8篇(图9)。

3 让展览“精”起来——塑形铸魂

一个好的主题展览不仅倾注了研究者的心血,也会尽力把普通参观者不易理解的科学内容、不易观察的化石标本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展览内容同时富有极高的科学内涵,这是展览的灵魂,也是展览的“精”—精彩、精致、精心、精美。这需要展览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完美融合、无缝结合,即所谓的“塑形铸魂”。通过藏品特征及研究成果,确定主题展品,进而对展览进行层次划分。

3.1 加强策划——提炼展览“灵魂”

一个好的展览与策划密切相关,“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一直坚持策划先行,提前介入研究内容工作,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文物所属历史阶段的故事,在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中准确阐释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观念。“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在策划之始一直在展览的“精神”“灵魂”的主要内容上下功夫,把抽象的化石标本升华到生态文明思想、人文精神、文化价值层面,从生物演化现象、化石挖掘、修复过程中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神,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策划还着重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地域文化,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物,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地区的显著标志。博物馆的展览应着重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唯有把握了地域文化优势,方能让精品更精,让弱项变强项。①展览在策划上应加强三个层面内容:知识、文化内涵、价值观,充分提炼主题内容,力求传递更深层次价值。

3.2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塑造展览的“形与意”

根据观众参观特点及喜好结合化石展品的特征,合理、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艺术提升展览的质量。充分结合互联网+、VR、全景技术,创新展陈形式、展陈手段,给展览受众营造良好的观展体验,同时展厅中根据展陈特点及单元内容穿插设有宣传教育活动区、手绘互动、修复台演示区(图10)、休憩区和文创产品展示区。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获得丰富的体验,寓教于乐、寓展于学,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积极打造智慧展览。在形与意的关系处理上从细节入手,标题的层级、色彩,展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分。配套展览的化石修复手绘说明短视频采用“百度秒懂百科”的形式对晦涩难懂的化石修复进行了说明展示(图11)。

3.3 多元与重点——跨界+融合

博物馆展覽形态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科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趋势。“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在建筑空间、基础设施、展览等方面充分思考,积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以期应对其传统展览角色与功能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一方面在“展、教、研、创”方面把展览、教育和社会功能三者进行整合,以加强与观众联系;另一方面,艺术学的介入让博物馆能够以不同的新手法、新形式展示艺术、技术与藏品内容的融合,创造出多元的发展方向。透过博物馆在展览的形式、内容上的演进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览的多元化与重点的发展,跨界融合不单是为展览创造出全新意义,更多的是新的考量,如社会价值及展览给人的体验等。

3.3.1 展览+课堂(科普微视频)

根据展览开发了“巢湖龙说”系列科普微视频并在展览现场播放,吸引了众多观众停留观看(图12、图13)。

3.3.2 展览+文创(文创产品、影片)

为丰富展览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根据展览主题内容开发了鱼龙系列文创产品,两大系列共计11款涉及文具类、生活类的产品。通过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和研究成果,与相关企业合作,同时以我馆特色藏品、馆标、建筑外观等为元素设计制作了系列衍生品。

3.4 展览+研、学、游

针对青少年学生展览配套开设研、学、游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让青少年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研究的丰富内涵。其中,“岩石蕴藏大学问,环保科普从我做起”活动,一方面把展览的内容拓展到实地,另一方面更好地传递了环保、珍爱自然的观念,让展览的主题价值得到体现。

让藏品“活”起来,让展览“精”起来,让参观者融入博物馆里来。“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可以说是一次很普通的展览但又是一次试验性展览、探索性展览。在新的时代潮流背景下,博物馆职能、定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适应变化、应对变化一直都是展览策划想去探索和尝试的,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如展览“四不像”“不正统”的问题。通过创新展览拓宽了视野、获得了启迪,但高质量的文化盛宴一直是展览策划追求的目标。博物馆的展览展示、阐释传播要顺应时代潮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方式和方法,拓宽视野和渠道,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创新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