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领的地位愈加重要,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满足“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 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5 年5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了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我国始终致力于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创新发展建设合作园区,为国家整体转型奠定战略基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对各行各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合作也面临一定挑战,要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抓住新的机遇并适应更高的挑战就要从人才入手,努力加快高端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符合世界发展进程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我们要从更深的角度分析如何培养新型人才,以及如何在不断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培养符合全球经济环境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为“一带一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产业链高端,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中国制造2025》指出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1]。“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既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高端化挑战,市场响应能力的产品个性化挑战,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国际化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超常制造技术、融合集成技术、服务性制造技术是其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发展制造服务体系、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并实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借助“一带一路”下的各种契机实现三个升级: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升级为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升级为中国品牌,从而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突破性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得知,我们要找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思想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双元制”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职业教育模式,一百多年前源起于德国,并使得德国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教育模式,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人才;另一元是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校外实训提高专业水平,实训模式主要是通过现场专业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2]。学生具备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实质是工读交替制,即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到工厂或企业进行工作训练,第2 至3 年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前的最后一年继续去工厂或企业参加实习,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校与工厂或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把学校课堂学习与工厂或企业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使企业可以训练学生并挑选新员工[3]。美国实施的是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到企业或工厂完成实践课程。澳大利亚实施的是由企业家和教育专家组成Tafe 教育专家委员会的Tafe 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装备制造人才培养中深化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升高校服务产业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最前沿的技术与最新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到企业参观实习,实现从学习生涯到职场的角色过渡。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中国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继续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4]。
1.需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有自己的国家特色,在教育体制、工业制造领域等方面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同,且要培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装备制造人才,解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的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相应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下,在校企合作的教育实践中融入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在实践中探索“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2.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与“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各高职院校已经历多年的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相对趋于稳定,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不一定适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若不能根据“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对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会不符合培养“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的改革要求,遇到匹配行业需求的瓶颈。
3.需要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要求有一支技能娴熟、综合知识全面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目前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培养装备制造高端人才要求有一定差距,并且高职院校的老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例如:由学校老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师资;学校老师可以定期到企业去实践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等。
1.构建并完善“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吸收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与时俱进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并完善“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引进装备制造企业前沿技术及装备,通过订单班、企业学院、校企平台等多种形式提升学校服务产业的能力等。
2.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要求与需求,与企业共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培养“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的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师生要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双语教学应占一定的教学比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培养学生个体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在“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角色,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要保证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够对学生起到科学性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为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可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装备制造先进技术培训、“一带一路”装备制造类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国际会议等,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优秀师资队伍。
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牢固树立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根据“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具体特点,建设集人才培养、教师提高于一体的培养“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的实践基地,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构建企业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
适应“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需求的科学客观的学生评价体系是高职学院内涵建设的标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参与学生评价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是确保“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了解“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以及对技工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并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入企业的元素,企业参与到学生评价方案拟定、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考试题目准备、鉴定认证等过程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从专业化和素质化的角度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其个体特点、经验和学习效果开展教学,促进装备制造业人才结构的整体发展,只有人才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高职教师要了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要能根据“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其个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高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人才的结构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