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莹,周文革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文化部提出 “一带一路” 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以来,典籍外译已成为近年来翻译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且多与翻译技术(如语料库、云平台)相结合。这些研究多从跨文化视角切入,考察文学经典(主要是哲学思想、中华典籍)翻译活动在对外传播中的效果[1]20。
谈到 “典籍外译” ,不可避免地会提及《大中华文库》重大译介工程。该项目自开展以来, “学界有不少肯定性的评论,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套书的出版未能有效地起到对外译介中国文化的目的”[2]13。许多典籍作品被辛辛苦苦翻译出来后,并没有在国外引起多大的反响,更有甚者,最后只在国内发行,被学者戏称为 “出口转内销” 产品[3]6,属于一种 “自娱自乐” 的行为。由此可见, “一带一路” 虽然给典籍外译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典籍要走出国门仍然任重道远。
翻译研究者应当从多个角度去寻找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其中包括重审译文,找出值得改进的地方。笔者在研究《大中华文库》的《茶经》英译本时,发现了许多困扰着译者的 “陷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假朋友” 现象。
“假朋友” 一词源于法语 “faux amis” ,译成英语为 “False Friends” ,属于词源学上的概念。Newmark从语言干扰的层面说明了 “假朋友” 既是译者最为棘手的问题,也给语言学习者造成了困扰[4]162。译者或语言学习者在受到语言干扰的时候会对眼前的词语产生新的印象,从而导致相同语系的语言中出 现 “假朋 友” 。Domínguez 和Nerlich 认为 互 为 “假朋友” 的两个词语在形式和含义上看似相同或相似,实则却截然不同[5]1834;而Nida将 “假朋友” 定义为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外来词或同源词[6]157。
国内也有学者对 “假朋友” 下过定义。陈宏薇认为 “假朋友” 是 “除了词义相符的词语之外, 汉英两种语言间看似相同, 实则有别的假词义相符词语”[7]102。王晓辉则指出, “假朋友” 就是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8]86。总之, “假朋友” 这一概念里面涉及到一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或词组,两者形式相似,含义却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 “假朋友” 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两种分法最为常见:一是根据语义将 “假朋友” 分成完全 “假朋友” (total False Friends) 和 部 分 “ 假 朋 友” (partial False Friends);二是根据表达形式将 “假朋友” 分成词汇 “假朋友” 、习语 “假朋友” 和表达 “假朋友” 。
Nicholls 指出, “假朋友” 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中出现的一对词语,看似非常相似,但在含义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别[9]1。因此,从语义这个层面上来看, “假朋友” 可以分为完全 “假朋友” 和部分 “假朋友” 。田传茂以科技翻译为出发点,认为完全 “假朋友” 指的是 “整个词和词组的意思都不在字面,而是别有所指” ,而出现完全 “假朋友” 是因为 “普通词语被赋予某种或某些专业含义从而成为多义词”[10]57。例如,在英译汉的科技翻译中, “hole” 的意思不是 “洞” ,而是 “井眼” ; “裸眼” 应该译成 “open hole” ,而不是 “naked eye” 。部分 “假朋友” 与完全 “假朋友” 相对,即 “英语复合词中的一部分并非表达字面意义,而是别有内涵”[10]57。例如 “drillpipe” 应该译成 “钻杆” ,而不是 “钻管” ; “驴头” 应该译成 “horsehead” ,而不是 “donkeyhead” 。
此外, “假朋友” 按照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词汇 “假朋友” (lexical False Friends)、习语 “假朋友” (idiomatic False Friends)和表达 “假朋友” (False Friends in expression)。
顾名思义,词汇层面的 “假朋友” ,是指一对形式上看似相同、含义上却相去甚远的词,这种 “假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例如 “green hand” 指的是 “新手” 而不是 “绿手” ,因为英国轮船往往刷绿色的油漆,而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在刷漆的时候会双手沾满绿色的油漆。习语 “假朋友” 是从词汇 “假朋友” 这一大概念衍生出来的,严格来说属于词汇 “假朋友” 的一部分。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Ain Shams University)学者Ahmed Seddik Al-Wahy 指出,习语 “假朋友” 就是指在两种语言中字面含义相同,但习语意义或社会语言学和文体特征不同的一对固定短语[11]104。比如英语习语 “an apple of love” 指的不是 “爱情之果” ,而是 “西红柿” ; “writing on the wall” 应译成 “不祥之兆” ,而非 “大字报” 。表达层面的 “假朋友” 指的是:在两种语言中两个完整的句子从字面上看貌似对应,实则是截然不同的两句话。如 “It has been 4 years since I smoked” ,说话者表示自己已经戒烟四年了; “It can't be less interesting” ,这是说话者在表达抱怨和不满。
“假朋友” 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翻译中,尤其存在于典籍翻译中。钟书能曾探讨了《论语》中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句话的翻译[12]106。他在分析十种译文时,发现有译文出现了词汇 “假朋友” ,如有人将 “君子” 译成 “wise and good man” ,将 “小知” 译 成 “little matters” 或 “small matters” ,以及将 “小人” 译成 “the small man” 或 “a fool” 等;也有的译文出现了表达 “假朋友” ,例如将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译成 “the superior man cannot be known by small things, but he may be known by being entrusted with important concerns” 。钟书能指出,在中华典籍翻译过程中,造成 “假朋友” 现象的根源之一是 “望文生义”[12]108,而 “译者平时的百科知识积累不够以及‘不留心’” 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呼吁译者 “夯实自身语言水平” , “加强百科知识的建构” 。
典籍翻译往往要经历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即将复杂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简单直白的白话文,再将白话文转化为英语或其他国家的语言。不管是语际翻译还是语内翻译,首先要厘清源语的内涵(inside meaning),否则就容易发生死译、硬译以及错译[12]105,掉入 “假朋友” 的陷阱。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了西方,但是《茶经》在西方的传播时间却相对较晚。1559 年,威尼斯作家Giovan Battista Ramusio[13]在其作品Delle Navigazioni e dei Viaggi中介绍了中国的茶叶及《茶经》。这是《茶经》在西方的首次亮相。随后,《茶经》先后被译成了捷克语版Lu Jü : Kniha o čaji[14]、意大利语版本Lu Yu: IL CANONE DEL TÈ[15]、法 语 版 本Le Classique Du The Par Lu Yu[16]以及俄语等多个语种。
《茶经》的英译本相对较少,主要有William Ukers[17]在其茶学著作All About Tea中第二章的节译、 Francis Ross Carpenter[18]所译的The Classic of Tea:Origin & Rituals全译 本、林语堂[19]在其著作《古文小品译英》中的节译以及大连外国语大学姜欣、姜怡[20]二人合译的The Classic of Tea全译本等四个英译版本。
《茶经》英译本中隐藏着许多 “假朋友” 。若对中华传统文化、地理知识、日常生活等诸方面缺乏深入了解,就会造成个别地方表意不明,造成误译、错译,从而掉入 “假朋友” 的陷阱。下面就以William Ukers 翻译的All About Tea与姜欣、姜怡翻译的The Classic of Tea两个英译版本为例,从词汇、习语和表达三个层面来探究《茶经》英译中的 “假朋友” 现象。
《茶经》英译中最常见的 “假朋友” 当属词汇 “假朋友” 。由于《茶经》问世已久,许多词汇的含义从古至今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而忽略时代背景,就会造成误译。
例1: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Tea is generally plucked during March,April, or May.[17]17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months of the lunar year are a proper time for almost all sorts of tea to get harvested.[20]15
在例1 中,人们对月份的翻译容易出现词汇层面的 “假朋友” 。中华民国在1912 年1 月1 日开国时才正式接受公历,而典籍里面出现的月份都应该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农历来计算。上面的两种译文的译者均注意到了这个问题:Ukers 为了避免直译造成的误差,将原文中的 “二月、三月、四月” 通通往后推迟了一个月,译成了三月(March)、四月(April)和五月(May);而姜欣、姜怡二人将其意译成 “农历的二月、三月和四月”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months of the lunar year)。相比之下,笔者更偏向于后者,因为农历与公历之间不能简单地以减去一个月来推算,而且后者的译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更有帮助。
此外,《茶经》里面还大量介绍了煮茶时所用的器皿。
例2:釜:用唇口者。
A pan with broad brim should be used.[17]16
Fu is a kind of parching wok with a smooth bending edge.[20]9
“釜” 指的是专门用来煮茶的锅, “用唇口者” 是指制茶的锅的锅口一定要有唇边。Ukers 用 “pan” 来翻译 “釜” ,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 “pan” 给人一种 “平底锅” 的印象,而 “釜” 与平底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烹饪器具。姜欣、姜怡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难以找到现代英语中与 “釜” 字相对应的单词时,选择了音译加注的方式,将其译成 “Fu is a kind of parching wok” (釜是一种烘烤时所用的锅),由此更加精准地传达出了 “釜” 字的内涵。
有的情况下,词汇 “假朋友” 产生的原因与历史文化背景无关,而与上下文有关。
例3:茶有千万状。
There are a thousand different appearances of tea leaves.[17]17
The surface of caked tea could take on thousands of different looks.[20]15
根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将例3 中的 “茶” 译成 “caked tea” 更加准确。因为,这句话紧跟着上文介绍茶叶加工的流程 “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从文章框架来看,这句话介绍的是 “茶之干矣” 之后茶叶的样子,只有这样理解,下文的各种对 “状” 的描写才成立。如果简单理解为 “tea leaves” ,则让读者分不清到底是加工前的茶叶还是加工后的茶叶,而且也使得上下文分割开来了。因此, “tea leaves” 与 “茶” 实则也是一对词汇层面的 “假朋友” 。
除此之外,《茶经》英译中还有不少词汇层面的 “假朋友”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不能一味按照字面上的来译,而应该考虑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上下文相关信息,对这些词汇仔细斟酌。
习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成语、俗语、熟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层面的 “假朋友” 在《茶经》英译本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如表达地理位置的行话。
例4: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The tea plants which grow on the hill and the by the streams of Pa Shan [in the province of Szcchwan] are sometimes so big that it takes two men to encircle them with their arms.[17]15
In the eastern area of Sichuan and western part of Hubei, a kind of gigantic arboreal tea plant can be found, which takes two persons with extended arms to encompass its trunk.[20]3
“巴山” 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山脉,而是绵延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 “巴山峡川” 指的是湖北、陕西、重庆、四川合围的一个区域,东起奉节,西至宜宾,北接汉中。Ukers 将 “巴山” 这一广泛的地理概念理解为一座单独的名叫 “巴山” 的大山, “峡川” 理解成了 “巴山” 山里的峡谷和河流,明显属于习语 “假朋友” 。而姜欣、姜怡把它翻译为 “in the eastern area of Sichuan and western part of Hubei”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地区),相比之下,其地理范围就要广大得多,对原文的理解也更加到位。
除了表示地理位置的行话之外,《茶经》原文中还有一些容易造成习语 “假朋友” 的成语。
例5: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When feeling hot, thirsty, depressed,suffering from headache, eye-ache, fatigue of the four limbs, or pains in the joints,one should drink tea only, four or five times. The beverage is like dark red wine and sweet dew.[17]15
Ailment symptoms such as pyrexia thirsty, anxiety, fidgets, headache, blurry eyes, weak limbs and stark joints, etc.could all be relieved with a few cups of tea, whos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re by no mean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egendary amrita or nectar.[20]7
“聊四五啜” 是略微喝上几口的意思,属于用数词表达虚指,这在汉语成语里很常见,如 “百里挑一” ,旨在营造出一种比喻、夸张的效果。在两个英译本中,姜欣、姜怡能够用 “a few cups of” 将 “四” 和 “五” 这两个数词虚化,而Ukers 则未能表达出虚指的含义。因此,可以说 “one should drink tea only, four or five times” 与 “聊四五啜” 成了一对习语 “假朋友” 。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倘若译者不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翻译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时,就容易陷入习语层面 “假朋友” 的陷阱。
通过对比分析《茶经》源语文本以及两个英译本发现,两个英译本中均出现了表达层面的 “假朋友” 。
例6: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Of those to be found growing on cliffs exposed to the sun or in a shady forest, the dark brown leaves are best, the green leaves are of the next quality, the new shoots are better than buds, and the curled leaves[tips] are better than the uncurled ones.[17]15
The sunny side of a hill usually yields superior tea, especially when the plants can nestle in the shade of taller trees. When it comes to the attribute of color, purple tea leaves are generally more valuable than those in green. As for the foliage shapes,buds resembling bamboo shoot overmatch foliaceous ones, and unopened leaves excel stretched ones.[20]5
生长在向阳的幽谷或悬崖上的茶树受日照较多,而生长在林荫覆盖下的茶树茶多酚类物质也多,两个环境因素相加导致了叶绿素相对减少,进而形成紫芽变异,因此说 “紫者上,绿者次” 。茶叶嫩芽因光线充足,茶芽节间变长,外形细长好似笋一般,因此说 “笋者上,牙者次” 。叶面舒展说明近期雨水充沛,茶叶生长过快,因此说 “叶卷上,叶舒次” 。这三个层面上的比较是在 “阳崖阴林” 这个大的前提下展开的, “阳崖阴林” 则是指 “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 。Ukers 的译文将 “阳崖阴林” 理解成了两个分开的概念(on cliffs exposed to the sun or in a shady forest),而姜欣、姜怡将 “阳崖阴林” 这一概念与后面的内容割裂了。从源语文本分析, “阳崖阴林” 应该做整句话的地点状语来理解,而不应该单独成句。综上,两个版本的译文均与源语文本产生了表达层面的 “假朋友” 。
此外,还有一些描述煮茶器具的话语在翻译时,也很容易产生表达 “假朋友” 。
例7: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筣箧,口铄之。
A basket one foot two inches in height and seven inches in diameter is made of bamboo. Sometimes a container is made of rattans in the shape of a circular basket with hexagonal holes.[17]17-18
The charcoal basket calledjuis usually woven with bamboo straps, 1.2 feet in height and seven inches in diameter. It may also be made of wooden shims. First of all, the shims are trussed to form a basket-shaped case, which then is enclosed with a rattanbraided sheet in hexagonal patterns. Such a basket looks like a nice wicker suitcase,the edges of its lid being decoratively overhanded.[20]21
整句话应译为 “筥是用竹子编成的,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或者先按照筥的形状做一个木制的模架,再用竹藤编织,编的时候要将中间留出六角形的圆眼,底部和盖子的编法与小竹箱(底部和盖子)的编法一致,底口及盖口均向内收。” Ukers 的英译本里缺少了 “作木楦如筥形织之” “其底、盖若筣箧,口铄之” 等几处信息。姜欣、姜怡的英译本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该译本的最后一句是从整体的形状来理解 “其底、盖若筣箧” 的,但原文是将两者底、盖的编织方法作比较; “口铄之” 也是指的底口及盖口的编织方法(即向内收),而不是指 “沿口处用锁边装饰” (the edges of its lid being decoratively overhanded)。由此可以看出,两个英译本中均有表达层面的 “假朋友” 。
在研究两个版本的《茶经》英译本时,或多或少都可以发现 “假朋友” 的踪迹。由此可见, “假朋友” 这一现象的确广泛存在于典籍外译中,值得译者重视。
Domínguez 和Nerlich 曾 指出,有些词 语 可 以通过各种语言变化机制拓展其原有的定义[5]1834。通过分析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 “ 假朋友” ,Domínguez 认 为 隐 喻 扩 大(metaphorical amplification)和语义改善(semantic amelioration)是造成 “假朋友” 的主要原因[21]426;而Peter Lang认为,为了适应说话者的需求和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22]13,因此,有些词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开始相同,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变化。
成昭伟、张思永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上探讨了造成 “假朋友” 的原因,认为主观原因包括 “主体语言能力较差” 和 “主体在翻译实践或外语使用中望文生义” 这两个方面,而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种语言中存在 “形同义异” 的情况[23]2。郭亚银认为借词和造词的过程中会产生 “假朋友” ,而直译和字对字翻译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4]52。王晓辉则从中西方思维差异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两大方面分析了 “假朋友” 现象产生的原因[8]88。
通过对《茶经》英译中三种类型的 “假朋友” 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了典籍外译中 “假朋友” 产生的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认知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上述例1 中对月份的表达和例4 中的地理知识 “巴山峡川” ,虽然都是有关日期和地理位置等最基本的表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相同的事物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翻译典籍的时候,倘若按照现在的认知去理解,就可能会掉入 “假朋友” 的陷阱。这就要求译者跳出现有的思维认知,从彼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去思考个别表达的含义。
二是整体把握不足。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行文简练,其简练体现在对单音节词的运用和省略上,如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等。无论是对文言文进行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若将其分割成毫无关联的句子,而未能根据上下文来仔细思考个别字词的含义,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例3 中的 “茶” 字,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可以推断出是茶饼而非茶叶。鉴于此,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英语素养和表达能力,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言文理解功底。
三是专业知识薄弱。翻译某些专业领域的典籍,译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例如,《茶经》里面有大量煮茶饮茶的器皿(如例2 中的 “釜” )、烹茶方法、采制方法、茶的种类、饮茶风俗等方面的专有术语,若译者不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就很难将这些概念正确地表述出来。正如《论语》的译者必须了解儒家文化,翻译《齐民要术》的译者必须熟悉农学技术,翻译《水经注》的译者必须对地理知识了然于心,专业性强的典籍应该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译者来翻译。
除了上面提及到的三个原因之外,历史文化、思维习惯、语言能力等其他因素也是造成 “假朋友” 现象的重要原因。
目前,许多学者正在苦苦寻找一条典籍外译的最佳出路。贾文波曾指出典籍外译的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走 “林语堂的‘改头换面’之路” ,即将晦涩难懂的典籍用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翻译成英语读者所喜闻乐见的通俗之作;二是 “中西合璧” ,即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 “联手共译” ,优势互补,以此来译好中华典籍[25]61。两条道路相比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后者。林语堂的 “改头换面” 之路固然可以保证译著在西方收获大量的读者,但是在迫切需要 “文化输出” “文化自强” 的今天,这种一味迎合西方读者而丢掉中华典籍蕴意的做法,无益于中华典籍及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但是就《茶经》而言,若要由汉学家来翻译,那此人必定要精通中华传统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学者配合,高质高效地完成翻译。
笔者认为还有第三条出路。黄国文[26]64曾以《论语》英译为例,指出典籍翻译的特点之一,就是通常要经过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两个阶段,即在翻译的时候先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将现代汉语译成英语或其他国家的语言。鉴于典籍外译必经的这两个过程,笔者认为,精通古典书籍的汉语学者与精通外语翻译的外语译者应强强联手,由前者做好语内翻译,为后者的语际翻译打好基础。在处理 “假朋友” 这一问题上,负责语内翻译的汉语学者寻找原文中的 “假朋友” ,负责语际翻译的外语译者则借由各种翻译技巧铲除 “假朋友” 。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分工明确、配合得当,便可以高效地完成典籍外译。这就对负责语际翻译的外语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精通某门外语,能够将典籍源语文本按照该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翻译成地道的外语译文之外,还得精通翻译,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音译、转译、直译加注等方式灵活处理源语文本中的 “假朋友” 。
与现当代文学相比,中华典籍创作时间久远,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言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 “假朋友” ,若不加以注意,就算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本国译者也会陷入 “假朋友” 的陷阱。翻译中的 “假朋友” 既损害了中华典籍翻译的质量,也影响了一些著名译者在读者中应有的严谨形象[12]105。
针对 “假朋友” 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最好的应对之策是 “强强联手” ,精通古典书籍的汉语学者与精通外语翻译的外语译者各施其职,合力做好典籍外译工作。我国应加强对本国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典籍翻译团队的整体素质,让典籍外译的工作乘着 “一带一路” 东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