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17 16:40唐云红谢启秦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互联网+思政

唐云红,谢启秦

(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混合式教学是教师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 “新常态” 。对于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来说,混合式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避免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化,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乐为、敢为、有为。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价值

混合式教学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混合了 “网络” “课堂” 和 “社会” 三大教学空间,把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网络学习的个性化优势和实践教学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结合起来,实现了 “1+1+1>3” 的教学价值。

(一)混合式教学既顺应了 “互联网+” 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互联网的诉求,又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以来,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学者们在教学改革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初更多聚焦教学方法的多元变革,之后则倡导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从2014 年起又提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 “慕课” 。然而几年实践下来,学者们发现, “慕课” 虽打破了教学时空的壁垒,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但这种新颖的网络学习方式也有其内生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问题,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撼动传统课堂教学的地位:一是其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来,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不可持续;二是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制约;三是无法创设直观的师生互动情境,师生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在平台上完成,文字表达在情感交流、观点碰撞等方面远不如面对面的语言表达直观,无法有效点燃学生的深层思维;四是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课程,其终极目标更多在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而 “慕课” 是单向远程输出, “将教学资源用视觉播放直接替代教学过程,这样的‘机灌’会占用大量的师生互动交流与教师讲解时间,不仅没有改善思政课教学现状,反而抑制了教师魅力与教学技巧的有效发挥”[1]113。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比单向和双向交流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基于此,学者们开始尝试以 “混合式” 来设计教学模式,把云端的课堂、理论的课堂和行走的课堂有效结合。这样的混合设计,一方面满足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互联网的诉求;另一方面又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突出教师基于 “慕课” 基础上的引领作用,即 “用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2]123,再叠加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行合一的自我锤炼,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美好思政课的需求。

(二)混合式教学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共享思政课优质资源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

受各种因素制约,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一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发现,地方高校现有思政课教师虽大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但其所学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来自于伦理学、西方哲学、党史、中国哲学、政治学、历史教育等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虽然有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但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资源准备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尽管教育部正在力推教学评价的 “破五唯” 改革,但短时间内地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会继续释放惯性效应,从而明显地制约思政课教师准备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和时间投入。三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人均每周超16 课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精心准备。近年来,教育部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催生了海量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如截至2020 年11 月,在爱课程官网上,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优质课程高达130 门。另外,北京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平台和资源平台、人民网公开课平台等也有不少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有国内名校开发的,也有普通高校开发的,学习者只需注册登记就可以自由使用,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差异化需求。此外,各地方高校还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了优学院、学习通等混合学习云平台的优质资源。混合式教学让地方高校可借助线上教学共享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弥补单个教师自身教学资源供给上的短板。

(三)混合式教学凸显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已经提出: “一个自由的人在获得知识时也应该是个自由人……在强制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是不稳固的” 。混合式教学尊重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一是混合式教学让手机和互联网在教学中顺势而为,满足了00后大学生作为 “互联网原住民” 的需求;二是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完全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三是混合式教学可以较好地将师生同时纳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社会间的多维互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有利于减轻大班教学中学生的 “懈怠” 心理,彻底释放学生的活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突出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这种改变非常喜欢。有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感慨: “原本以为思修课会很无聊,所以我的室友宝宝们都往后面坐了。不过后来真是万万没想到啊,原来思修课还可以这样。好喜欢思修课了,怎么办?”

(四)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角色的与时俱进

当前地方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完全契合时代的要求。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近40 位思政课专任教师中,40 岁以下的教师仅5 位。与学生的年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师生对教与学的方式理解上的脱节,部分教师不易跳出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的 “舒适区” ,而混合式教学人机共教新方式的实施将促使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的与时俱进。一是从形式上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网络虚拟空间、课堂实体空间和社会实践空间的立体化大贯通,在 “学生自学——教师升华——学生践行” 的教学流程中,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互通,如果思政课教师还拘泥于 “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其处境将较为尴尬;二是从内容上看,混合式教学的三部分互为依托:线上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把知识点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大数据生成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智能图表,方便教师宏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以专题式教学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则侧重学生认知和行动的统一。由此,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作业批改等工作交由人工智能来承担,这样教师就可以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抽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上,更多地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流程、如何创新教学活动、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等,完成从 “以教为中心” 向 “以学为中心” 的观念和角色的现代转型。

(五)混合式教学既顺应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需要,又倒逼了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与时俱进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究思政课程的考核问题。虽然在什么是思政课最合适的考核方式上尚有分歧,但把学生全部的学习表现都纳入考核范畴,已是共识。混合式教学集课堂、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等为一体,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全貌,满足思政课教学评价变革的需求。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静态的学生出勤情况和动态的学生课堂表现情况(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我们的做法是,出勤情况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发言、讨论表现占平时成绩的20%。二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做的读后感、学习报告或拍摄的微视频作品等,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现场展示表现,这部分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三是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网络平台学习时长、论坛发帖、互动交流、章节测试等情况,占平时成绩的10%。上述三方面表现共同决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学期总评的50%。此外,学生期末手机端的集中统一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由此,我们把学生的形成性学习状况和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把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和各方面能力检测结合起来,把教师约束和学生自我管控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学生的全过程纵向评价,既顺应了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需要,又倒逼我们建立多元立体综合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误区

正是由于混合式教学的独特价值,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断力推混合式教学改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上教学 “停课不停学” 的价值更是凸显。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思政课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混合式教学存在机械化认知,陷入形式化混合的误区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思政课课堂只有 “课堂+实践+网络” 的形式上的混合,而无教学价值上的有机融合。

一是线上教学单一僵化甚至虚置。首先从教学供给上看,地方高校因经费投入、技术支撑、教师团队等方面的困难,大部分自行开发的思政课网络优质课程质量一般,思政课国家大规模在线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不一定能对接上,而引进的 “慕课” 资源基本上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全校所有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时所面对的可能是同一种讲解。其次,从教学管理上看,目前,地方高校一般能够有效监管和考核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因为他们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详细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监管等,而对于在线教学,从教学管理层面上来看是没有确定的时间安排的,一般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学习。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 “慕课” 学习中尽管设置了不少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自学,MOOC 或SPOC 平台也都能将学生学习的时长、讨论发贴情况、学习偏好等都记录留存,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为应付而 “刷屏” 的状况比较普遍。在调查中学生还反映,线上学习的人机对话很冰冷,没有课堂教学温暖。第四,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教师盲视学生线上学习的原始数据,没有及时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

二是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不够。尽管网络上的慕课资源极为丰富,但这些 “慕课” 资源都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能对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重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但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对线上共享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性学习,因而也就没有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引导,更没有对教学内容的专题式重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即便教师给了学生要求,但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未到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所作的变革无法和学生的实情对接。或者因为教师顾及线上学习不到位的同学,不得以重复教学内容;或者因为很多专业文理兼招,学生基础不一,顾此失彼,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无法衔接到位,深入讨论没办法完成。由此,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还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三是对课堂、实践和网络教学课时比例的设定和对各自价值的理解模糊。混合式教学模式兴起的初衷是建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最理想的设置是:网络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梳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课堂理论教学做好知识准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专题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小组研讨,重在用深刻的学理对学生的困惑点、兴奋点、关注点、成长点发力,教师同时又能言传身教;实践教学重在对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通过经典原著研读、微课、微视频、社会调查等形式,以及学生实践、学生展示、学生点评,强化学生 “我的课堂我做主” 的主体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各地方高校对三者的教学课时分设缺乏明确的态度和要求,对三者各自的功能、价值、特点及融合缺乏精准理解,最后导致形式上有融合、实践上无融合、实效上更无提升的尴尬局面。

(二)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陷入技术异化的误区

有学者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多个环节全面重塑了教学生态,形成了跨越时空、开放共享的全新教学范式”[3]162。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因为 “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目标、内涵、功能、方法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对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针对性、生长点、方式方法等问题缺少研究和思考”[3]164,于是错误地认为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就是混合式教学,从而陷入技术异化的误区。

一是忽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融合,只注重教学手段上的现代信息技术植入。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混合式教学除了用技术手段融合教学空间外,还应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价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但现有部分思政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只是把对部分知识点的讲解置于线上,而其他方面则跟传统教学并无区别,并没完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 “教” 的重构。

二是忽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只注重教学内容上的信息化包装。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特别注重信息化包装,在教学课件中增加了许多视频、音频、动画等,如在一堂10 多分钟的省级教学展示比赛中,有位老师为了引出教学内容,连续使用了三个视频,而原本只用一句话就可以引出该内容,非得画蛇添足地来一个视频,似乎教学中不加入视频就没有信息化。当用热闹的时尚包装替代理论的时代性、思辨性,其结果只能是信息技术的高频使用让学生眼花缭乱,失去了深层次思考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在思辨基础上的价值成长。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避免形式化的思考

思政课教师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者,是决定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避免混合式教学形式化的决定一环。有学者指出, “国内外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都证明源自教师自身动力的自下而上的教学改革,是未来教学方法改革推进路向的更优选择,有教师自觉参与、自觉推动的教学方法改革更易获得成功”[4]99。

(一)思政课教师需要坚定课程目标意识,防止陷入形式融合误区

一些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形似神散,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教师思政课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意识的淡薄。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它的意识形态性。 “如果教学方法改革不能围绕着价值引领而展开,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是负效应的。”[4]98如果把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模式的现代性变革的话,我们必须明确其设计和实施都要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目标。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课程目标意识,就会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颠倒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错把手段等同于目标,本末倒置,偏离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本心。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不管信息技术如何迅猛发展,智慧教室、雨课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依托新技术的教学方法改革如何层出不穷,不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技术支撑多么强大,也不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何时尚,坚守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师教改的第一要务和终极价值追求。

(二) 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技术观,防止陷入技术异化误区

一些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陷入技术异化误区,跟教师没能处理好混合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不正确的现代技术观不无关系。因此,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技术观。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不能错把混合式教学等同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源于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植入,但它并不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混合,也绝不是教学在信息技术层面的变革。美国学者Goodyear 指出: “所谓混合,不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的混合。”[5]116可见,对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物理技术维度,更多的应该聚焦其教学特性维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现代性重塑才是混合式教学的实质和精髓。我们不能把好的教学降低到技术层面,也不能过于倚重技术手段,把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全部交付给现代信息技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不仅偏离了混合式教学变革的初衷,也误解了混合式教学变革的实质。 “技术之于教学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 若一味的见物不见人, 最终只能事与愿违的产生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6]46

二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及教育功能要有正确的哲学认知。海德格尔早就警醒我们: “不管我们对技术持激烈的肯定与否定,我们始终不自由地束缚于技术。然而,最糟糕的是,当我们把技术看作某种中立的东西时,我们就受技术的摆布。因为人们在今天所特别热衷的这一观念,是我们完全看不见技术的本质。”[7]51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中性的工具,其价值一定是双向的, “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功能的认知性解读与价值性判断将直接决定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价值的正负转向”[3]164。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具有不可或缺的形式意义,它能超越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变革;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白,现代信息技术是中性的,其正向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思政课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而放任信息技术的自我发挥,必将事与愿违。

(三)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对人机协同教学的认知,这是避免混合式教学形式化的根本

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还与思政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乃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认知模糊和素养能力欠缺直接相关。因此,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人机协同教学意识和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提升教师对混合式教学及教育信息化的认知精准度。 “教育信息化不只是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更是要实现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的全面信息化。”[5]117-118混合式教学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和载体,其更本质的意蕴在于教学理念的现代变革,在于教与学关系的重塑,在于人机协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知识传授工作由人工智能替代,教师主要承担的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交流和价值引领等育人工作。只有对混合式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基于这样的认知,思政课教师才算是真正把握了混合式教学的根本,才算是真正实现了教学理念和角色的现代转型,才算是真正顺应了教育信息化大潮。

二是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技术赋能的智能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顺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关键还在于其智能素养和能力。第一,思政课教师须明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行数字化教学行为的能力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 年版)确定了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三个方面的教学方式和途径以及18 个模块为信息化教师应该基本掌握的领域;美国也 “颁布实施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专业素养标准、知识技能标准等”[8]。思政课教师可参照学习。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人机协同教学能力。 “智能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安全与专业发展等方面内容。”[9]第三,学校可通过设立混合式教学专项资助和教师发展计划等手段,鼓励教师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掌握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

约翰·杜威曾经指出: “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10]35“互联网+” 时代,技术正在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教育生态,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新常态,因此,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智能发展,乐为、敢为、有为应该成为每一个思政课教师不变的情怀。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