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陈琳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后,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现实。作为师范院校,其转型的重点在于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形势下,教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应用型的转型方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型的资源保障;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营造了内涵型的育人氛围;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型的人才需求。因此,不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就成为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应然选择,不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于新时代、新阶段和新形势也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在教师教育理念、模式和特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迅速对教师教育的发展环境进行扫描,对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识别,找到适合转型发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就成为当下地方师范院校需要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育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突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承担着区域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也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突破点。新形势下,不断推进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越发突出。2015 年10 月21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了专门的政策依据[1]。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已经成为了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基本方向。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转型也备受瞩目。地方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其教师教育,在于培养人才的方式和出路。新形势下,国家对教师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转型也给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转型的方向,即向实践应用型转型。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取向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和职业型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改革是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基本要求。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模式参考,以点带面、各个击破、重点突破,最终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整体目标。
2018 年7 月19 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标志着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征程的正式开启。一流本科教育旨在从根本和源头上破除现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弊端,重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实现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流的教师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本质内涵。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党和国家对于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寄予了殷切期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成百上千的高校齐心努力。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担负着区域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和提升的历史使命。因此,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更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选择,也是其积极响应国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大政方针的基本表现,更是其积极履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的重要体现。
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流的教师教育人才,也应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从这一层面来看,教师教育改革是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题中之义。
地方师范院校是区域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者,社会赋予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2]107-110。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师范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教育资源共享,为区域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师资力量和物质力量,为区域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与提升的基本保障。然而,区域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导致区域教育在落实书写教育的 “奋进之笔” 上掉了一截、慢了半拍。推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可以为区域教育贡献优质的教师教育人才,提供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指明改革发展方向。因此,教师教育改革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可以通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扩大改革的溢出效应,服务区域教育改革,真正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是其进行内外部环境扫描的理智选择,能够对其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培养新时代新型教师队伍的同时,也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目标的实现,更会为区域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持。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面临很多现实困境,教师教育改革亦是如此。
“教师教育” 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提法,与以往的 “师范教育” 提法存在着本质区别。师范教育侧重于对师范生进行师范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培养与传授,重在 “技” ;而教师教育则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教师应掌握技能的培养与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强调与培养。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之后,学生对于优质高等教师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但是,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原有的发展阶段,呈现单一的 “校园式” 培养,其他社会资源和力量未能有效地汇聚到教师教育中来。在校园内部,师范院校对于教师教育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将教师教育与普通的专业教育简单地划等号,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与课程设计理念也未能根据实际的发展予以及时更新;大学教师对于教师教育的看法也未能与时俱进,自身技能、知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教师教育学习中流于形式,不肯下苦功进行扎实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在教师和学生错误理念的共同作用下,大学教师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出现了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在教育领域难以实现专业对口就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基础教育的教师需求。
教育知识是一种经过选择的知识体系,受教者通过各种途径习得教育知识。大学课程是大学传递教育知识的重要载体,受教者通过大学课程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被人描述为源与流,人们常说的大学教育知识,也可以说就是课程知识。教育知识的发展历经了学科知识论、经验知识论和结构知识论等几个阶段。学科知识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视不同类型知识间的边界,学科教师施加影响的直接结果是学生获取知识,知识传授的过程以学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终点。过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学科知识理论的传授为目标。在这样一种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偏向于学科知识理论传授, “知识学习” 语境下的教师教育走上了实用化、规范化与技术化的道路[3]13-18。这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情感、态度、激情、价值、道德等非理性因素被有意无意忽略甚至贬抑,知识与人的环境互构遭到了破坏,高校培养的教师成为了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但是其未来的实践技能尤其是综合发展素质却不是很强。这种单一的学科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在实习中锻炼教师岗位要求的实践技能,学生走入教师岗位后的学习能力出现退化,探索未知的兴趣式微,流水线式的教师培养导致了 “心灵工业” 或 “意识工业” 的现象与后果[4]83-86。最后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在入职教师岗位后,会发现自己所学并非区域教育所需,从而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四年本科学习的毕业生在走向教师岗位后,不知道该如何上课。在反思这种现象时,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反思。
在发展模式上,中国大学似乎都对综合性情有独钟;在发展思路上,它们似乎都志在建设综合性大学,以至于综合性大学建设在中国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大行其道。在这样一种生存哲学的指引下,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无论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如何、现实条件怎样、发展特色为何,齐刷刷以综合性大学建设为目标,大搞校园规划和建设,招收更多学生,建设更多学科,只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梦想,进而实现排名上的进位、资源上的丰收。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师范院校也走向综合性大学建设之路,力图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聚集资源、吸引人才,实现大学的综合建设。虽然,综合性大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发展,但也造成了很多现实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正常和健康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大受束缚,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在综合性大学建设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暗淡无光。
在综合性大学持续建设中,教师教育的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原本发展教师教育的资源被挤占,原本的发展优先让位于其他学科或者专业,原本为教师教育的师资向更贴近市场的科研倾斜,原本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也流失。于是,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和社会关注越来越少,更有甚者,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出现严重的 “去师范” “去教师教育” 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师教育发展前景式微,发展特色与优势荡然无存。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既是地方师范院校扫描外部发展环境的被动之举,也是其审视内部发展现实的主动之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在于去除现有发展的弊端与顽疾,对现有的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教育育人模式、教师教育发展特色进行全新的设计、调整与聚焦。
教师教育发展理念,是事关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是事关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正确的发展理念,对于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力。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要积极树立开放超前、共享共建的教师教育发展理念,推动开放办学,加强与区域教育的互动交流,让区域教育人才基础需求能够与教师教育供给有机结合;适度超前办学,根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和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提前设计教师教育发展思路与模式;结合区域教育,提前设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共享教育。以往的教师教育是单向的 “教师教、学生学” 的教育理念。未来的教师教育发展理念要真正引入共享教育理念,使学生的自我知识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为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毕业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倡导共建教育。以往的教师教育发展理念是一种相对孤立的 “校园式” 培养,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未能得到有效的汇聚和发挥。在新的共建理念下,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不仅要强化自身在教师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还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队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以知识为取向的单一向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实际需要,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输送地,只有认识到实践取向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169-172。面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未来一流本科教育,地方师范院校要从教师教育的发展大局出发,提前设计以实践为导向的多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改变过去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只注重教师的数量培养”[6]1-6的定位模式,要以《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纲要,抓紧抓实教师队伍培养的关键环节,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为能够引领未来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师,而不是被动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教师。其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体现实践取向,改变以往单纯学科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教育需求最前沿,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将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提前熟悉未来课堂,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再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体现多元性,不仅要体现大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诉求,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设计多元、多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拔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试点班或者实验班,打造一支能够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最后,在人才培养课程上,不仅要更新现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还要积极采用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 的基本思想是:课程体系建设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门类课程的设计则以课程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7]41-43,即充分结合教育前沿的素质能力需求进行学科课程结构的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特色聚焦和优势集中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也是地方师范院校打造一流本科教师教育的基本保障,更是地方师范院校服务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要聚焦体现一流本科方向的教师教育特色优势,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内外部环境扫描,瞄准最前沿的教育人才需求,寻找教师教育发展的发力点和优势点。
丰富教师教育时代内涵。根据内外部环境扫描的结果,要对地方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师教育基本内涵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有意识地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更新、丰富教师教育的时代内涵。以一流本科为立足点,以教师教育内涵为依据,充分集中教师教育发展的优势,聚焦发展特色,确立一两个教师教育方向,持续发力推进一流本科教师教育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师教育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带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增强培育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能力,提高服务区域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