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军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弈人传》于1985年由岳麓书社出版,编者黄俊,字黄山,长沙人,清光绪癸亥举人,民国时曾任湖南大学文学教授。其晚年筑室长沙城南,自名“弈庐”,可见是一位资深围棋爱好者。围棋对弈极具技术性。文学教授而又精通围棋,就有了为历代弈人作传的基础。因此,该书编者“荟萃群书,旁征博引,起自唐尧,迄于清末,著录历代棋手五百余人。资料繁富,文章雅洁,于我国围棋起源、发展和流变,颇具梗概”[1]1。《弈人传》将中国古代零碎的棋人轶事收集串联起来,是第一部系统地记录中国围棋棋史棋技棋人棋事的围棋著作。其中的史料清晰地演绎出中国古代围棋发展的脉络,所记载的古代神话、市井弈风、历代围棋诗和围棋理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弈人传》依据时间顺序,搜罗古代众多史籍中的各类围棋人物,将其分为先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明、清、仙异、烈女等二十卷。“传中事实,采自各种弈谱,历代史书,私家传志,郡邑志乘,旁及说部。”[1]7《弈人传》脱稿于民国之初,成书较晚,却收录了中国古代围棋的绝多本事,同时注明典籍出处,或正或奇,少有遗漏,人物涉及神话传说、棋人国手、帝王将相、文人名士,其中出现了一些中国古代围棋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人物;对市井弈风、棋品棋技亦多有述评。
先秦时期涉及到围棋的发明者。关于围棋的起源,《博物志》记载:“尧造围棋,教子丹朱。”[1]1根据《孟子·告子》章句,战国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位围棋国手弈秋。汉班固是围棋高手,作《弈旨》一文,可能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围棋理论的文人。汉代马融的《围棋赋》非常有名,是围棋赋类文学作品的开山之作。三国时曹操善下围棋,身边还有不少爱好相同的谋士。晋代文人阮籍是痴狂的围棋迷,留下了“母死不顾”的嗜棋典故。南北朝时期,萧衍是一位酷爱围棋的帝王,著有《围棋品》《围棋赋》《棋评》等文学作品。唐代,最有名的棋手是王积薪,他留下“一子解双征”的玄妙棋谱流传至今;而另一位棋待诏顾师言开创了中国围棋与日本围棋交流的先河,其棋术令日本王子折服并声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文人中杜甫善围棋,元稹尤精;李隆基、李煜等都是爱下围棋的皇帝。宋代,皇帝赵匡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超级棋迷,《宋史·艺文志》有《太宗棋图》一卷;随李煜归宋的徐铉下棋非常专业,除了著有《金谷园九局谱》外,又撰有《围棋义例诠释》,定义围棋的各种招法,许多仍沿用至今;张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著有《棋经十三篇》,从人类的文化和军事理论高度诠释了围棋的战略战术;棋待诏刘仲甫是宋代重要的国手,翰林院棋待诏,擅名20余年;李逸民是御书院棋待诏,著有棋谱《忘忧清乐集》,书中收有历代著名对局,图文并茂,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围棋技术典籍;宋文人苏轼和沈括都爱好围棋,但水平不高。元代国手并无大名,但严德甫、晏天章二人合编了《玄玄棋经》一书,书中有布局、遗局,最重要的是制作了一百个死活题,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围棋死活题杰作。明代国手,以鲍一中、程汝亮、颜伦、李釜四大家为极盛,但在棋史上并不出名;相反,冯元仲所著《弈旦评》《弈难》广为人知;值得一提的是,才子唐伯虎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也是一位围棋高手。到了清代,第一位大国手是无锡的过百龄,著有价值极高的《官子谱》传世;黄龙士是另一位被称为“棋圣”的大国手;清代围棋名手众多,其中最富盛名的是范西屏与施襄夏,他们将中国的围棋技艺推向了顶峰,与众多国手对弈的对子局、让子局都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棋中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棋谱水平极高,依然是现代专业棋手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范、施之后,中国围棋耽于国运,盛极而衰。此后是民国时期,围棋的重心向日本转移,并开始从古代围棋向现代围棋变革。
汉班固《弈旨》云:“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散布,效天文也。”[1]5围棋的起源得到神秘的自然宇宙的启示,作为一种民间休闲文化,更让人产生出世的联想。《搜神记》中记载,颜超貌主夭亡,向管辂求延长寿命之术,管辂教他置清酒鹿脯前往一棵大桑树下,果然见那里有二人南北而坐下围棋,颜超递上酒肴,二人十分投入,随手食饮。数巡之后, 北面坐者惊问颜超何故在此?颜超跪拜说出心愿。南面坐者说:“刚才食他肉脯,这不是人情吗?”北面坐者说:“文书已定。”南面坐者说:“拿文书来看看。”见上面颜超寿止十九,于是取笔挑之,改为九十。原来下棋的两人是南斗北斗双星,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两者掌管凡间人寿。星宿老仙运作人间生死,这样的围棋神话非常微妙。另一个有名的故事是烂柯。据《述异记》记载,晋人王质入山伐木,见两童子下围棋,就在一旁观棋,棋未下完,回头一看,丢在地上的斧柯已经腐烂。王质回到乡里,再不见当时之人。围棋对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神话暗合存在的本质,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围棋充满了自由的精神,又具有严谨的体系,其技术水平几乎不需要第三者评判。由于对弈的过程就是鉴别棋手水平高下的过程,所以棋手可以很快分出层次。许多顶尖高手,他们干脆直接以擂台的形式来确立其国手地位。《春渚纪闻》记载:“仲甫馆舍既定,……忽于邸前悬一帜云: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并出银盆酒器等三百星云:以此偿博负也。”[1]109书中很详细地记录了宋代棋手刘仲甫在当时弈风盛行的钱塘设擂的故事,刘仲甫就此成为宋代第一国手,横行棋坛20余年。而《无锡县志》则记载了过百龄在京师设擂的盛况:“百龄以善弈游京师,名籍甚,于是天下高手,筑垒而攻之者,无远不致。百龄开关延敌,莫敢仰视者,群遂奉为国手。自是数十年,天下言弈者,以无锡过百龄为宗。”[1]188过百龄由此成为清朝早期的围棋第一国手。历代国手,成名过程都要经受类似于擂台的挑战,直到今天,围棋擂台赛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举行。
围棋对弈并不是两位棋手之间的孤立事件。中国围棋的发展,依赖众多棋迷。他们有的对弈,而有的只是围观,两者有不同的心理满足。观棋者和对弈者一样,既有上手,也有下手,他们都具有足够的热情,和对局者一样投入。前述“烂柯”的传说就是典型的观棋故事。观棋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市井习俗,如袁枚的《观弈》诗将观棋者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悟得机关早,都缘冷眼清。代人危急处,更比局中惊。张步临奔悔,陈宫见事迟。分明一着在,未肯告君知。”[1]248诗歌记述了一位水平不低的观棋者,颇有“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的境界和风范。但很多时候,观棋者并不能完全读懂对局者,如钱大昕在《弈喻》提到他观棋时误认为自己强于某位对局者,后与之对弈却招致溃败的故事[2]。观棋者有诸多众生相,或指指点点,或高谈阔论,或独自陶醉,或偏心一方。《酉阳杂俎》记载:“玄宗夏日与亲王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上局,局子乱,上大悦。”[1]47由此看来,杨贵妃也是一位围棋爱好者,看到玄宗局势不妙,就机智地使用盘外招,避免了皇帝输棋的尴尬结局。
下彩棋是民间围棋的一大特色。它非常重要,使围棋活动能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古代自洽生存。这种方式能激发棋手竞技的热情,下出精彩的棋局。彩棋分两种情况,对弈者一般出具对等的赌资作为彩头,最后归赢家所有;或者商定按所胜子数多少收取赌金,因为务欲多赢,将会导致激烈的中盘绞杀。而如果是国手名流,则有王公巨富等爱好者争出银两为利物,往往金额不菲,以此激发棋手的技艺,而胜者则名利双收。如《无锡县志》记载:“百龄素贫,出游辄得数百金。”[1]188下彩棋在国手是很常见的事情。明王思任仿明代律文戏作《弈律》,其中“起解金银足色”条款这样防止彩棋作弊:“凡弈所赌进,务要足色足数,如低假短少,每三钱,徒一年。赌饮食者,亦如之。”[1]164并在“虚出通关”中规定:“凡银物不持,而徒写欠劵者,杖八十,受者减一等。”[1]164由此可见民间博弈的盛况。棋品低下者在彩棋中出现纷争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旧五代史·陈保极传》记载:“陈保极,闽中人也。……而性复鄙吝……每与人弈棋,败则以手乱其局,盖拒所赌金钱不欲偿也。”[1]66这类人往往悟性不足,不为下棋,只为赌钱,很多只能算伪棋迷。大体上,棋友的人品随着棋艺的提升而进步,因为围棋下到一定的水平,其浑厚高雅的文化内涵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棋手的性格。
自古琴棋书画皆属文人雅趣,围棋与诗赋息息相关。在围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饶有意趣的围棋诗。围棋诗从唐代开始盛行。如唐僧人子兰《咏棋》诗:“拂局尽消时,能因长路迟。点头初得计,格手待无疑。寂默亲遗境,凝神入过思。共藏多少意,不语两心知。”[1]63这首诗开始提到了棋手局终的场景,大家默然拂去棋子,心中对胜负已了然于胸,只有上手才有这样的境界。而在对弈过程中,棋手下出一步好棋,有时会点头自许;在对方苦想冥思对策时,棋手亦从容不迫,格手静待,不躁不疑。中间藏有诸多深意,双方不发一言,但彼此的内心明明白白。这种咏棋诗只有对弈道非常精通的人才能写得出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有很多关于围棋的诗,但都是点到为止。如《秋兴》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身世不胜悲”;如《江村》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前者以棋喻人世,有大悲凉;后者画棋解寂寞,有真情趣。宋范仲淹《赠棋者》云:“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1]92这首诗写出了对弈者激烈搏杀的过程:生死搏杀为冷静者所掌控,绵密的算路是安危转换的至理。两人全神贯注,泰山不见,疾雷不听,最终折服于对方棋力高超,因为知音相得而彼此欣喜。王安石《棋》诗:“莫将戏事漫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1]96四句话写出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在他的眼里,围棋不过是一种游戏。一局终了,收棋入奁,哪里有亏有盈呢?世间输赢的地方有很多,但也不可执着,都要随缘。苏轼《观棋》诗:“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与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1]102该诗非常有名,它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梦境中的对弈图景。优美的世外桃源里空无一人,只有偶尔传来的寂静的棋声。本诗写出了象棋与围棋最大的区别:围棋的落子声成为对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到修身养性中来,那种悠远的木石之声,远别于象棋的急促短暂,仿佛是灵性的脚步、时间的足音。清代钱谦益是精通围棋的文学家,也是写围棋诗最多的人。他写了数组《观棋绝句》,兹录第一组《观棋绝句》前四首如下:“当局休论下子迟,争先一着有人知;由来国手超然处,正在推枰敛手时。”“一局分明小劫期,余尊尚湛日初移;人间多少樵薪子,努目仙人为看棋。”“黑白相持守璧门,龙拿虎攫赌侵分;重瞳尚有乌江败,莫笑湘东一目人。”“渭津老手解论兵,半局偏能让后生;弈到将残休恋杀,花阴漏日转秋枰。”[1]184第一首写国手对局的风姿,非亲历者不能为。第二首写众人观棋的神态,再现了典型的市井弈风。第三首写得非常专业,“黑白相持”写的是开局阶段,“侵分”一词现在还是围棋对弈的术语;后两句典中有典:梁元帝萧绎早年封湘东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后在江陵称帝,是为元帝,即位第三年,西魏攻陷江陵,被杀(见《梁书·元帝纪》)。因为围棋需要两眼才能存活,后人以“湘东一目”指围棋的大龙不活。宋黄庭坚《弈棋》诗之二:“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因此钱谦益化用了黄庭坚的诗,但完全转折了其中的诗意,黄诗的意思是围棋对弈局部虽然死棋了,但全局尚可抗衡;而钱诗的意思是,世间许多好局(项羽重瞳比喻棋局不止于两个眼活棋)最后会输,何况不利的开局呢?这种诗只有兼顾文学和围棋的爱好者才能读懂。第四首写棋坛名宿与新人的对战,新人尚不能超越名宿,两人杀得难解难分,不知日转花阴。围棋内涵是如此丰富,围棋诗既能表达高深的哲理,同时也可以写棋外的情怀。
在围棋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围棋理论和思想。这些理论是围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鲜活、具体和经典,对围棋和人生具有双重指导意义。这里兹录两例。宋代张拟的《棋经十三篇》是最早出现的围棋系统理论,也是这一领域的杰作[1]83-87。《棋经十三篇》仿《孙子兵法》十三篇,从棋手的品德、眼界、情绪、智慧到对弈的战略、战术、招法、算度一一进行论述,境界高远,非精于此道者所不能。第一“论局篇”,从方圆动静和黑白阴阳阐述了围棋效法宇宙随着时空运动进而千古无同局的体式。第二“得算篇”,认为弈理合乎数理,多算胜,少算不胜。第三“权舆篇”,认为围棋布局具有几何空间的特质,有特定的阵势,应务守纲格。第四“合战篇”,认为战斗要前后相因,击左顾右,始以正合,终以奇胜。第五“虚实篇”,认为棋法要虚实相生,避实击虚。第六“自知篇”,认为弈者要知道自身的弱点,识众寡之用。第七“审局篇”,认为围棋要审时度势,如《易》所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第八“度情篇”,认为棋如世事人情,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第九“斜正篇”,认为诡变为下,远虑为上。第十“洞微篇”,认为围棋棋理幽微,应该见微知著,止损收益。第十一“多数篇”,认为围棋种种手段弈法,皆有定名,此围棋之术,应该掌握。第十二“品格篇”,将棋手对弈的境界分为九品: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第十三“杂说篇”,介绍各种围棋战略战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该棋经的内容涉及数学、哲学、军事、人生等,对围棋和人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如棋理中“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是说下棋要求棋形方正,深谋远虑,如同做人要求人品端正,不使奸诈,已经成为现代棋手的共识。
明代刘仲达的“围棋十诀”流传甚广,是专门指导棋手下棋的十条诀要,于围棋对弈技巧进行了高度总结。直到现在,许多棋社仍以此为额,匾于棋室之上。其文言近旨远简明易懂,深得围棋爱好者的喜爱。具体为:“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救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1]167所谓“不得贪胜”,是指己方已经处于胜势,此时就不能得意忘形,贪图大胜,要小心谨慎地保住胜果。这是非常实用的对弈原则。谷歌团队在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中将其作为首选原则。因为围棋对弈中,赢一子是赢,赢一百子也是赢,最高明的棋手其对手也非常强大,为了自身的安全,往往只追求最小的胜利。“入界宜缓”是指用兵不能孤军深入,否则会立即招致溃败。“攻彼顾我”是说在进攻敌人的时候要注意自我保护,不能露出自身的破绽。“弃子争先”是说围棋的目的并非为了吃子,有时候放弃少数棋子可以获取大局的主动。“舍小救大”说明了围棋最重要的本质:围棋的胜负在于围地多少,选择招法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每手价值的大小。“逢危须弃”是说与敌军作战时碰到致命的危险就应该采取蜥蜴断尾之术,如强行营救将遭受更多损失。“慎勿轻速”则反映了棋手的某种被动的状态,轻率落子,随手而下,这种时候人的思想是麻痹的,很容易输棋。“动须相应”是说下棋的时候要联动落子,局部响应全局。“彼强自保”是说在寡不敌众的时候,不必主动挑战。“势孤取和”是说围棋中一种治理孤棋的手段,如在敌人的势力范围里游击战,先要确保自己的生存。这些都是围棋对弈中非常实用的战略战术。
历代国手文人都有自己的围棋理论,这里不一一阐述。唐代张说与玄宗论棋,有“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之句[1]50。现代棋手的口头禅说:“围棋是圆的。”大抵围棋与人生深为契合,围棋的各种战略战术亦实用于人生之中,其理论不限于军事理论,也有中国古典哲学中“关联宇宙、一气充塞、阴阳互补、生生变化、天人合一”的观念[3],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爱好者亦沉迷其中,从中体验弈棋心得、人生真谛。
围棋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技艺,它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它集哲学智慧、文学审美、军事方略、生活感悟、社交功用于一体,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弈人传》一书,演绎了中国古代围棋发展的进程,剪辑出中国古代围棋活动的缩影。但该书脱稿于民国之初,编者所处的时代属于乱世,较难收集资料,难免沧海遗珠,这在国手众多的清代尤其明显。比如康熙名臣姚启圣就自述自己是一位狂热的棋迷,曾亲自为棋谱《不古编》作序[4]。其后大学者钱大昕亦酷爱围棋,著有《弈喻》[2],著名文人汪缙也有同名之作[5],都是非常重要的围棋文学作品,钱大昕的《奕喻》甚至成了中学语文教材的范文,然而该书都没有收录。但瑕不掩瑜,这些毫不妨碍《弈人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和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