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航,杨荣清
(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徽州县志》中记载,徽州地区的廊桥始建于两宋时期,大量兴建和快速发展于明清时期。[1](P623)早期主要是通行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和生活意识的改变,廊桥的艺术造型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由于徽州自然环境多山多雨,廊架主要集中在山下的河谷溪水之上,所以造就了风雨廊桥这一桥梁形式。再加上同一时期具有特色文化氛围的徽州建筑发展迅速,徽州廊桥的建筑手法和艺术造型都有了沿用和借鉴。因此,徽州廊桥材料大多选用小青瓦和石灰粉墙,这些材料不仅施工简单方便而且在徽州地区有充足的资源。在这种自然条件下,造就了粉墙瓦黛、鸳瓦鳞鳞的徽州廊桥建筑。
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带动徽州经济快速发展,此时期的廊桥融入了徽商的思想情感,显示了徽商落叶归根、乐善好施的朴素思想。徽商作为中国明清商帮富有传奇色彩的团体,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徽州地区建筑艺术发展。在明清时期,受到“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思想的影响,徽商的审美趣味走向奢靡,开始筑祠堂、造园林、修牌坊、建廊桥,并且在建筑的造型、装饰和位置选择等方面都格外重视。徽商的经济成功影响到徽州地区的文化意识,促进了文化艺术发展,提高了徽州地区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版画艺术以及雕刻等水准,从侧面推动了徽州社会的艺术性格。[2](P6)明清徽州地区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也提高了廊桥的造型装饰艺术水平,廊桥多数彩绘和雕刻装饰都从绘画作品中汲取了创作元素,造就了徽州廊桥的细致精工的装饰风格。
传统徽州地区包括今江西省婺源县,从资料收集到实地考察,本文研究仅限于安徽地区。据统计,安徽地区共有大小廊桥20座,分布于歙县(8座)、黟县(1座)、休宁县(6座)、祁门县(3座)和绩溪县(2座)。大多风格都与当地徽派建筑相协调,以封闭式的砖木结构为主。此类廊桥以歙县许村的高阳桥和歙县北岸镇的北岸廊桥为代表。根据《徽州县志》中的相关统计,在历史上徽州地区的廊桥多达数百座,但历经风雨沧桑和千百年的历史变化,保存至今的廊桥越来越少。其中仍在使用的廊桥一般建在村口和水口或村落中心,为村民的必经之地,仍然承载着村民的日常活动。除此之外,留存下来的很多廊桥由于年久失修早已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性,而徽州廊桥所独具的造型与装饰艺术也经历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修缮。
徽州廊桥的环境位置关系共有两种,一种位于村落水口,另一种则位于村落中心。徽州位于村落水口的廊桥最为常见,如黟县屏山村的下桥亭便位于村落水口,廊桥北面有村落,南面有大山,在村落入口处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序列景观。位于村落中心的廊桥一般连接两岸、交通频繁,是村落重要的交通节点。如歙县北岸村的北岸廊桥位于村落中间,是古时村里唯一连接两岸的桥梁,成为村民来往的必经之地,现今也是村民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
徽州地区的廊桥根据不同的空间形式和通透性可分为封闭式廊桥、半封闭式廊桥和开敞式廊桥。[3]封闭式廊桥以歙县许村的高阳桥和北岸村的北岸廊桥为代表,这种廊桥四面实墙围合,充分发挥了其遮风避雨的功能,廊桥内部仅以开设的几个漏窗来采光通风,虽无法“步移景异”而产生空间的流动感,但透过各式漏窗也使窗外的自然美景各不相同。半封闭式廊桥多为出入口两面实墙,中间部分廊段通透开敞。如黄山市岩寺镇洪桥,在南北两侧均为实墙入口,中间廊屋部分呈开敞状态,两侧设有美人靠,供人们休憩赏景,这类廊桥在给人遮风避雨的同时又便于人们欣赏美景。开敞式的廊桥除廊屋内的柱子和栏杆之外,没有任何的空间围合,如黟县屏山村的下桥亭,廊桥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美景完全融为一体,人们坐在廊桥中视野开阔,空间通透,将周围美景尽收眼底。可见,徽州廊桥形态各异,每种结构都将空间的合理性和实用功能巧妙结合,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徽州廊桥造型。
1.通过空间。廊桥的作用主要是组织交通。廊桥作为连接村落两岸的重要节点,满足了两岸村民跨越河流的需求,同时有些廊桥位于古代官道之上,是各地通行的必经之路,加强了村落与外界的联系,沟通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
2.停留空间。徽州廊桥除了交通功能之外,同时也具备休憩、行商和游娱的功能。因遮风避雨而建造的廊屋为行人的休憩创造了条件,廊桥之中常设有条凳和美人靠等设施,可供行人在桥上停留休憩,加上徽州廊桥大多建于村口,周围山川风景美丽,久之廊桥便成为村民观赏风景的好去处。由于廊桥上往来行人众多,而商贩的售卖地点也不固定,廊桥便成了一个承载售卖活动的重要场所。久而久之,廊桥周围的街道也变得繁荣兴盛,而廊桥也成为了商业街道的重要节点。此外,古代人并不会刻意建造村落中的公共性空间,因而廊桥也常常是承担着茶饭娱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了徽州地区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
3.精神空间。徽州廊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功能。歙县许村的高阳桥、北岸村的北岸廊桥和黄山岩寺镇的洪桥在廊屋中都设有佛龛,中间供有菩萨神像,对面还设有烧香炉,供人们祈求平安,这些佛龛既代表了民间信仰又成为了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廊桥还有锁水的象征寓意,徽州百姓以水为财,讲求肥水不留外人田,不能让水轻易流失,所以在水口处建造的廊桥也多为锁水之意,代表着徽州人民对美满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那么,这种激光脉冲和普通的激光器有什么不同呢?斯特里克兰解释说:如果你从商店买来一款激光器,开启开关1秒钟,如果脉冲不间断,那么在你关闭它之前,就已经穿越从这里到月球距离的3/4。通过啁啾脉冲放大的激光器,可以将同样数量的光子挤压成只有一张纸那么厚的脉冲。斯特里克兰说:“当你把所有光子挤压在一起的时候,光子的数量是特别巨大的。”的确,如果你的手挡住了这样的光束,就会受到严重的烧伤,甚至,特别强大的聚焦激光脉冲可以粉碎蓝宝石。
徽州廊桥大多因地形地势而建,既与村落中的民居、牌坊和凉亭等建筑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又融入于自然环境之中,通过建筑语言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统一协调,以其古朴美丽的风韵之姿为自然环境增添层次之美。[4](P4)
1.装饰的工艺和载体。漏窗在徽州廊桥装饰较为多见,明朝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记录了4 000余种漏窗图案,可见漏窗作为装饰载体的历史之悠久,因漏窗与普通窗型不同,多为不封闭的空窗,故以“漏窗”名之。[5]徽州廊桥中的漏窗多为装饰性的透空窗,是不封闭的空窗,窗洞被巧妙地设计成各种图案,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兼具装饰效果。以徽州歙县北岸村的北岸廊桥为例,一共开漏窗16个,其中东西两侧各开8个漏窗,东侧漏窗皆为长方形,西侧的漏窗有满月、弓月、花瓶、桂叶和葫芦等形状。古人所作廊桥漏窗样式多利用器物象征寓意,例如北岸廊桥中花瓶样式的图案意为平平安安;万字纹的图案寓意为福寿绵长;葫芦样式意为招财进宝;桂叶样式意为叶落归根。从漏窗望去,透出的光影诡谲变换、迷离斑驳,创造出以小见大的景观效果。由于徽州廊桥中顾盼有致的漏窗装饰,使得本只为采光通风的廊桥窗洞富含了不尽的风雅诗情,廊桥也不再死寂默然,而是内外景致相互融合、渗透,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及丰富性,正以尺幅之窗,成就了无心之画的绝美意境。[6]
建筑学家林徽因对建筑中彩绘的艺术性做出很好的诠释:“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的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敢于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做妍丽繁复的彩绘……”[7]用彩绘的形式对建筑构件进行装饰满足了人们“建屋为用,美在其中”的审美需求。徽州廊桥也运用了彩绘这一装饰形式,以动植物、锦纹和吉祥图案为主。廊桥彩绘有三类:第一类是画于梁枋、斗拱和天花顶之上,彩绘讲求与梁柱色调和谐统一,彩绘的主要内容是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鸟。在歙县许村的高阳廊桥中,天花板上饰以游龙飞凤的彩绘,梁枋之上饰以锦纹彩绘,使得廊桥建筑尽显细腻精美,典雅华丽。第二类是廊桥桥顶上的青瓦彩绘,常用图案有锦字纹、草叶纹和团花图案等,展现出典雅柔和、优雅温润的艺术形象。第三类是廊桥墙壁内的彩绘,一般以神像为主,极具神秘色彩。徽州岩寺镇的洪桥桥屋墙壁内绘有四仙神像,神像宽为0.6米,高1.1米,并写有“善恶分明”字样。这些神像彩绘仍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从形象到寓意都富有传统色彩,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作为美化廊桥空间的典型装饰性艺术,彩绘既展现了徽州地区的地域性文化,传达了当地百姓的审美意趣,又形成了廊桥使用功能与美化功能的融合通达,成为精神空间和艺术空间的载体。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它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的灵魂和生气,人们开始涵咏于其中,神游于境外。[8]徽州廊桥中匾额楹联的装饰一般会集中在廊桥显著的位置,如廊桥入口处的门额或廊桥内外的墙面。歙县北岸廊桥外题有“谦庵旧址”“乡贤里”“西流毓秀”字样。在桥内东墙北端高处还悬挂有匾额,题有“溪光山色”四字,给予这座横卧于棉溪河之上的古廊桥秀丽典雅的意境之美。廊桥中的匾额楹联除了营造意境之外,还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涵义。歙县许村的高阳廊桥内挂有“永镇安流”的四字匾额,相传许村早先发过一场洪涝之灾,把廊桥上的观音神像冲得无影无踪。当晚许村的族长梦到观音菩萨托梦,第二天便把观音菩萨的神像重新请了回来,并使神像坐落于高阳桥的正方位,坐南朝北,面对黄山余脉。此后,许村再未发生过洪灾。“永镇安流”之匾便由此而来,代表着保佑当地再无洪涝,福泽长存。徽州廊桥的匾额楹联除了在内容上经过刻意的营造,在形式构造上也融入了艺术创造的成分,且蕴含着特定的含义,使得廊桥中的匾额楹联在充满象征意义的同时,也富有视觉美感和艺术张力。
2.装饰的精神文化内涵。吉祥寓意是徽州廊桥的装饰主题之一,以吉祥为主题的彩绘、漏窗和匾额装饰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期许的重要载体。在徽州廊桥的装饰艺术中,彩绘取其物象属性的比拟,漏窗以其形状取其寓意的象征,从而体现人们对于生活富足、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歙县许村的高阳廊桥之中游龙飞凤的彩绘,“永镇安流”字样的匾额,以及北岸村的北岸廊桥花瓶、桂叶等各式各样的漏窗,都体现了徽州百姓在廊桥装饰中对于吉祥寓意的精神寄托。这些吉祥的观念寓于装饰的客观物象之中,体现了徽州地区所特有的审美风尚。
宗教文化在民间的流传对廊桥建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富含宗教色彩的装饰题材多样,形象优美,既包含教化功能,又有机地融合于民俗生活中。岩寺镇的洪桥廊屋中四仙彩绘线条浑厚雄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当地百姓将这种具有佛教道义的图示以装饰艺术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求得神灵庇佑。在徽州廊桥装饰中的锦字纹、草叶纹和团花图案常用于桥顶青瓦之上,这些纹样也大多来源于佛教艺术。这些彩绘纹样极具流动之美,线条婉约自如,也都寓有坚韧不拔、幸福延绵之意。徽州廊桥将装饰艺术与宗教信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起到教化作用的同时,也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匠心独运。
1.环境因素。徽州地区山高水长,石材和木材是建桥的主要材料,以石头、石板和砖瓦为主的廊桥材料,与周围民居和自然美景融为一体。[9]廊桥外部的白墙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之后累积出斑驳纹理,使廊桥层次和变化更加丰富,廊桥的历史韵味和色彩厚实感也展现出徽州廊桥的独特韵味。廊桥内部木质结构多为桥柱、梁枋和斗拱之用,在保证桥梁结构稳定的同时,赋予廊桥形式之美。廊桥中的木质结构在起到增加压重作用的同时,结合装饰艺术进一步体现了木材的质感与纹理,使徽州廊桥历经千百年仍能古色古香、风韵犹存。
2.结构形式。廊桥的平面形式主要有矩形式和节点式两种。徽州地区的廊桥以矩形式居多,因所在村落的场地条件不同,其廊桥的体量、面积和长宽比例也各不相同。歙县许村高阳桥长21米,宽5.3米,有廊屋七间;北岸廊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有廊屋十一间。这类以矩形的平面形式为主的廊桥接连复廊,强烈的纵深感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和变化。除复廊廊桥之外,黟县屏山村的下桥亭则属于单廊廊桥,其平面形式类似于亭的正方形,这类廊桥仅有一间廊屋,是最简单的廊桥形式。徽州的廊桥除矩形之外还有一种节点式的平面形式,这类平面形式多在廊桥入口处连接节点,增加了廊桥的空间变化,使廊桥的层次更加丰富。如黄山岩寺镇的洪桥,在廊桥西北侧和东南侧各设香積两间,香積高5.4米,宽为3米,各设有一门两窗;在廊桥东北侧设有廊屋一间,长为1.4米,高约1米。虽然徽州廊桥多以矩形的平面形式为主,节点式的廊桥较为少见,但都体现了其所独有的建造特色和空间审美。
徽州廊桥立面和廊屋屋顶造型优美,结构丰富,装饰性极强,在廊桥的造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象征。如歙县许村的高阳廊桥,远远望去廊屋屋顶飞檐翘阁,有如一顶耀武扬威的宋式官帽屹立于水中,历经千百年雨雪风霜,追忆着千百年的沉重和担当,充满着灵动的美感。廊桥的出入口立面墙角略有翘起,呈马头形状,这一造型是根据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容易引起火灾这一特殊地理因素而设计的建筑造型。这些造就了徽州廊桥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灵动造型,也寓意着整个宗族生机蓬勃,兴旺发达。
徽州廊桥内部的木拱结构以穿斗式的木架构为主,与徽州民居的内部结构一致。[10]廊桥内部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用砖筑成几面实墙,结合徽派建筑中的美人靠结构和漏窗结构,形成一定的空间围合性。廊桥内部的木拱结构造型简单,线条优美,多为支撑廊桥结构而用,加以彩绘、雕刻的装饰艺术,使廊桥内部造型丰富多彩。徽州廊桥内部所设的美人靠,可供人凭栏观景,装饰精美,造型独特。如歙县北岸村的北岸廊桥,在廊屋西侧设有美人靠,造型纹饰都尽显古朴单纯,直线与曲线的巧妙结合尽显自然主义,且建于廊桥之中,临水一侧,除休憩功能之外,也尽显凌波倒影之趣。
3.艺术特征。徽州廊桥造型丰富,融入环境表现文化特征,构建出变化多样、轮廓优美的徽州廊桥建筑。徽州廊桥中点的运用往往通过漏窗之中的意向形状来展现美好,如歙县北岸村北岸廊桥中的龟纹和六角穿梅纹等形状的漏窗,使廊桥整体造型具有古朴之美。而廊桥内部结构中木拱结构是线条横竖相接的组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型呈现宁静和稳固之美。徽州廊桥的造型除了运用直线外,拱架结构中石拱也将优美的曲线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生动和富于变化的线条,彰显廊桥的活力和动势之美。
徽州廊桥中浓淡相宜的色彩运用犹如中国的水墨书画,保持了其建筑材料的本色。白色外墙随着时间的侵蚀变成灰色并附以斑驳的肌理,独有徽州风情和水墨韵味;黛色的鱼鳞小青瓦不加以任何颜色的修饰,完全融于秀丽的山川景色,将廊桥渲染于水墨徽州之中。
徽州廊桥中的空间序列隐含着流动、节奏与变幻,对应着人们的活动体验,所以也是造型的一种形式。空间中每个韵律节点通过和不同功能的空间形式组合成不同的呼应关系。歙县北岸村的北岸廊桥,共设廊屋11间,其中开设漏窗16个,中间廊屋设有佛龛,供人们烧香祭拜,靠北侧第二间廊屋设有美人靠,美人靠设有坐凳靠背,并有外檐伸出,使廊桥建筑内外空间相通相融,达成廊桥内部与外景的交流互动。廊桥中空间形态交叠变化,使人在步移景换中体察空间流变,给人以空间上的变幻和视觉体验,使时空一体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感受蕴含于造型之中。
意境美作为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徽州廊桥中也有体现。通过意境的营造,使鉴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引起意境联想,从而引发对意境含蕴的思考。徽州廊桥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周围的自然景致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意境美,徽州廊桥形态之中,漏窗、彩绘、匾额楹联等一系列的装饰艺术都通过物象、物境、意象、意境的方式表达出徽州廊桥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廊桥通过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的方式来传达意境的含蕴。徽州廊桥的无尽之美伴随着古村落至今,向人们传递着徽州大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徽州廊桥作为徽州特色建筑,是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反映。廊桥建筑工匠在没有图纸、不用铁钉的情况下根据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准确、娴熟地将廊桥中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组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结合,造就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徽州廊桥。徽州廊桥外部结构集亭台楼阁于一身,形态各异而又协调一致。内部构造通过梁、柱、枋相互衔接,组成和谐匀称的力学结构,同时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如歙县许村的高阳廊桥,双拱形式不仅美观,同时也能起到洪水分流的作用,其蕴含着深奥的力学知识,使廊桥千百年来无惧洪涝灾害,历经风雨仍能风韵犹存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精确娴熟的结构建造让后人叹为观止。
徽州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将他们民风淳朴、乐善好施精神文化在徽州廊桥中有所体现。比如:徽州地区的廊桥多为地方乡绅所建,宗族中德高望重且财力雄厚的乡绅出任修桥首事,带领大家修建廊桥,造福百姓。这些乡绅因此受到地方民众的爱戴与拥护,也深刻体现出徽州人乐善好施的人性之美。再如:相传当年洪桥所跨颖溪河将两岸分为两个区域,颖溪河南岸多为有钱人,北岸多为贫困人家,富足之户在洪桥两侧建造香積,为村子供奉香火、烧香祈福之用,保佑百姓平平安安,福泽绵长。廊桥旁还常备井水,以供村中来往奔波的百姓饮水解渴。点滴之中体现出徽州人团结互助、勤劳善良的人性之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彰显着徽州文化代代相传,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徽州廊桥是地方文化的现实遗存,也是研究徽州地区建筑艺术与文化特征的实物载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徽州地区的文化内涵隐藏于人们生活的场景与设施之中。装饰造型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从文化到理学思想指导着徽州地区的人文性格,即徽州人的勤劳、乐学、乐善好施、追求艺术品位的区域人文性格。理解徽州廊桥中造型及装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创造性表现艺术特征,需要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以便用于现代建筑的实践之中。同时,把握好继承、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了解廊桥建筑中造型与装饰的语言体系,将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和遗传因子与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符号相结合,才能将徽州廊桥建筑造型与装饰中的艺术形式存活在有着地域文化精神的民间生活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