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01-17 09:15朱新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化发展

朱新原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1.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优秀文化,集中表现为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实践检验的优秀革命文化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1]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历经沧桑的积淀与传承,进而熠熠生辉。例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格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这些历经千年发展的价值观念,烙印在国人脑海中。纵观历史发展,任何一个谋求繁荣昌盛的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文化,都不可能抛弃自己民族之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访多个革命老区,看望老红军和军烈家属,回望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而革命圣地则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随着革命实践产生了红色革命文化,在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历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又产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同时以崭新的风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向世界诉说着我国悠久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

新时代语境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一方面,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对国民人格的养成和教化,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重振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弘扬革命精神,发展革命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活动,使人们通过实地参观,聆听革命岁月里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感悟革命精神。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之魂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集体和个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扎根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价值观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性质和前进方向的关键因素,体现着国家文化发展的活力和文化软实力。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做到认同与自信,是能否团结各民族人民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导向性、前进性的关键问题。只有价值观确定后,有了正确方向的引领,得到了人民的认同与坚守,才能充分展现出文化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强大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国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拼搏。就文化教育而言,必须以培养新时代青年为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引入青年人的成长学习中,重视用价值观对当代青年进行教育引导,促使良好实践行为的养成;从社会角度来看,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贯通,并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遵守才能使之真正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注意与文化作品创作相结合,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自信之本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3](P150)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文化,都是人的创造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文化,而且也通过满足人们多方面发展需要实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谋求实现人的内在自身价值。

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归宿。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何种政治制度或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应顺应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又要以不同方式积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P54)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P11)可见,新时代语境条件下,人民大众在有着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不同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经济上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也要在精神文化方面铸就新辉煌。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人民群众自身需求的现实反映。

作为有着使命担当意识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发展历史责任,努力推进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首先,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在今天,令我们自信的文化是一种科学性与人文关怀性相结合的文化,这种人文关怀性恰恰就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无论是从深度层面的普及和覆盖,还是广度层面的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体现。其次,高校作为主要教育阵地,应担负起对个体素养导向性发展的重担。文化自信对于个体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内在力量,既为激发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创造了条件,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引,推动了人的能力的拓展与人格的完善。

4.推进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自信之显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为纽带,开启了外交活动的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中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谚语的借鉴引用,正是源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比如,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引用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6]这些论述在向世界阐述中国的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互鉴日益显示出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前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是现在以地区划分的地域文明,即便跨越时空与国度,其发展都离不开彼此的学习与借鉴,都需要秉承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收彼此间的有益成分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举措,在向世界提供中国发展构想的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同亚欧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如今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再次搭建我国同沿线各国的文化沟通的桥梁,足见“兼善天下”和“协和万邦”的中国智慧。我国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也已“走”出国门,以多种渠道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也吸收着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比如,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我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友好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彰显。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特征

1.着眼实际,谋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一系列重大外交场合及诸多会议中反复论述文化自信?毫无疑问,这缘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加速转变,各国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不可避免,“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使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强烈冲击。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勾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蓝图,表达了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号召世界各国人民凝聚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共识一同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力求在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下实现平衡,而在这种平衡基础上建立的各地域文明的交融,恰恰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们缺乏一定的文化认知意识,当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产生疑虑之心时,其实质就是文化不自信,即丧失了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认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若舍弃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便失去了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魂魄,就再也无从谈起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复兴。

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坚定,是对自身文化资源和价值胸怀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信之根,有着核心价值观作为自信之魂魄,因此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备这份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出“中国声音”;在文化互鉴过程中以开放姿态对待异域文化;在文化冲撞中捍卫文化安全和利益;在实践基础上守正与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文艺工作者的交谈中所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7](P6)新时代语境下,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这无疑激发了文艺工作者新的创作热情,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才能创造出更多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新作品,有效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以有思想深度且兼具精湛艺术的文化作品引领文化自信潮流。

2.层层递进,脉络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节点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矛盾问题和表现出的卓越成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这一命题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层层递进,脉络鲜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员领导干部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明确概念。之后在同北京大学学子的交流中,他又向所有当代青年告诫道,要始终明确自己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所肩负的重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不负使命。

在此后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紧密联系,使得文化自信这一论述不断发展。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在与人大代表们的讨论中论述道:“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8]这是对文化自信进行总结性概括,这是在理清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关系后首次将其一同提出;同年10月,他在同文艺工作者讨论时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9](P9)充分强调了“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之后在同外方代表交谈时,他从社会结构和中华文明传承角度论述了“四个自信”的关系以及文化自信的地位:正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让人民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同党员领导干部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至此“四个自信”成为了一个整体概念,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升华。

随着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对“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逻辑结构进行完善。在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交谈时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P339)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深层基础性作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再次论述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P36)至此,历经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逐步走向成熟,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拥有了坚强的理论基石。党的十九大又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将其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着重论述了“文化自信”。在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P17)

3.全面综合,重点突出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这一论述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从最初对于“文化自信”这一内涵的阐释,到党的十八大论述“三个自信”,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形成对“四个自信”的论述,始终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文化领域之中,而是应该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的整体现实环境中,尤其是要放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辩证关系之中。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看到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根本性地位,表明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P339)还是之后再次论述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P36)其实质都是在指明:中国的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要用文化的语言、文艺作品等诸多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国。我国的文化来自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同样也应该服务于当前乃至未来,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贯通。众所周知,道路、理论、制度方面的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外部性,而文化自信则沉淀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彰显一国发展的内部底蕴。道路自信依赖于正确的思想文化引领正确的方向;理论自信离不开科学的思想理论的指引;制度自信依靠自觉的品德践行,进而推动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落实。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给予的精神动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引,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经验。

三、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意义

1.理论意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纵观马克思的诸多论述,虽并未对“文化”一词有过精确的定义,也较少使用文化概念,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诸多文章中都清晰可见。文化的内涵展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及成果中,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来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活动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诸多论述之中,特别强调要从人类劳动实践出发,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突出表现了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要想切实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就必须发展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将文化精神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凝聚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就国内而言,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与多元性碰撞,易产生文化冲突;从国际来看,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的现象一度出现。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秉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原则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解决文化建设战略布局中的现实问题。我们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节点,见证了党领导下的文化自信在改革与创新中增强,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总布局,这一布局正是“以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发展目标,以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主线,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文化自信为主要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等”。[12]因此,这诸多论述不仅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更是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

2.实践意义: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3](P160)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以综合国力竞争这一无硝烟的形式,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防军队实力,还是精神文化条件,都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就我国发展而言,在今天我们讲求实现民族复兴,这种复兴式发展决不仅仅是指经济层面跃居世界前列,更是指文化层面以更大影响力立足于世界,以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实现由“文化大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各国或各地区的发展背景不同,其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然而只有以文化自信的姿态自觉重视与认同,才能使得这种软实力在文化层面得以突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想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就必须使中华文化“形于中”而“发于外”,以高度自信的面貌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中国形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P41)新时代的中国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发展目标,然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国富,而且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取得创新性新突破。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意味着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必须要保持均衡发展,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将会有效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基础上,推动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文化自信并非空泛性的抽象论述,理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性的体现,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恰恰使其得以彰显,不仅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支撑,而且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虽然文化产业常常被人们定义为“软实力”中的“硬实力”,但也正是通过在新兴文化发展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实力和文化自信心,实现文化发展的新突破,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更是一个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主义精髓和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景,用巨笔书写崭新的画卷,用真诚描绘富民强国的愿景,建立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化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谁远谁近?
习总书记“下团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