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霞
(郑州工商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后,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大量涌现。“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不是简单地将二者叠加,而是在依托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教育”即智慧教学,强调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谢庆福(2016)认为,“互联网+教育”并不只是在教育各个领域引入互联网技术,其实质是教育思维的变革和教育构成要素的变革[1]。
不断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2]。“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提高教育效能,促进教育公平,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智能软件和教学多媒体设备等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更新专业知识,也需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学生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时代有很多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但合理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技术进步,还要考虑学习群体、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3]。“互联网+教育”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传统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融合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既易于操作,又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8月提出,是以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基本环节为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对分课堂”简称为 PAD 课堂[4]。 “对分课堂”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授,另一部分为讨论式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有利于从“教师中心”转化为“学生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此外,“对分课堂”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内化吸收与实践应用。
“对分课堂”中的“对分”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教与学的对分。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的讨论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基础上,有助于讨论质量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强化。其次是课堂时间的对分。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学生讨论的时间要占到一半左右,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最后是权责的对分。教师教授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负责消化吸收,参与课堂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
“对分课堂”在我国本土首创,且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国外翻转课堂和慕课占用学生额外的时间来提升课堂活动成效的动机相一致[5]。目前,“对分课堂”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我国高校各学科教学中,也运用在中小学课堂上,并且传播到了非洲、泰国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然而,民办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多采用记笔记、机械背诵等方式学习英语。公共英语课堂重传授、轻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语言应用能力不高。特别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此外,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讨论环节,但是由于对所讲授内容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学生参与度较低。同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授课时间较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较少,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开展个性化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指出:如今的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一代,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碎片化的移动学习,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各类知识。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同网络相比。大学课堂常常连续两节或三节,对于成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学生,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比较困难[4]。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英语学习热情不高。因此,现有的民办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亟待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在民办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教学活动多在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进行,其余学生则成为旁观者。同时,在大班授课的前提下,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英语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知识脉络为主,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内化学习,按照自己的真实水平参与课堂讨论,最大程度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并从中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方法,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对分课堂”模式有三个子模式,即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若独立学习和独立做作业两个步骤是在课后完成则是隔堂对分;在一堂课里同时进行这两个步骤则是当堂对分[6]。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以隔堂对分为主,辅以当堂对分与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隔堂对分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进而在课堂上开展有效讨论。张学新认为“当堂对分的最简单形式是‘3 分钟对分’”,即教师讲授一个知识点后,让学生独立思考1 分钟,和邻座讨论 1 分钟,教师抽查学生讨论内容 1分钟,如果掌握了方法,很容易扩展到 6 分钟(2+2+2)、15 分钟(5+5+5)或者更长时间的讨论[7]。
本次“对分课堂”教学实验在某民办学院开展。该学院有近四万学生,包括本科生以及专科生,选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1901班、1902班,互联网金融本科1901班、1902班。这四个班级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属于工学,互联网金融属于经济学。从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来看,两个专业的两个班成绩相当,因此,选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901班与互联网金融1902班作为实验班,其余两个班为对照班。随后,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实验。其中,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验班则采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均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教学内容涉及五个单元。
每一单元包含四部分:Preview, Section A, Section B and Unit project;其中Section A包括Pre-reading activities, Text A, New words and phrases, Exercises 等;Section B 包括Reading skills, Text B, New words and phrases, Exercises等。每个单元需要3周完成,即6个课时。每周有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90分钟。在第一周的第一小节,教师介绍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评价以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实施方案等。第二小节教师开始第一单元的导入及重难点词汇、词组讲解。第二周的第一节课上,时间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讨论时间,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习体会,互相答疑,教师需要进行督导(15分钟);第二部分是小组发言人的陈述时间,分享其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出其存疑的问题(15分钟);第三部分为教师的总结及答疑时间,教师需要展示优秀学生的成果,并且进行辅导答疑,最终总结本次课堂收获,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第二节课上,教师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讲授Section A里面的文章结构与重、难点。其他周次与第二周教学步骤相似,以隔堂对分为主。
在“对分课堂”实验班中,每个班级被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需要保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且提出自己的“亮考帮”。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发言人进行发言,发言人需要轮流进行。一个学期的试验后,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以及课堂表现发现,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成绩有所提高,并且更加自信,课堂上使用英语的频率增多。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收获。本调查问卷是本课题组在参考其他专家学者关于 “对分课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并运用SPSS19.0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测,符合科学调查问卷的要求。本调查问卷是关于大学生“对分课堂”实验后的结果调查,有16个选择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对分课堂”中的收获、对“对分课堂”的意见等。本次调查问卷利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通过网络发放给学生。调查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901班与互联网金融1902班。本调查问卷旨在于发现民办高校公共英语“对分课堂”试验情况,以及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最终为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参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有98名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其中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1901班58人,互联网金融1902班40人。20.59%的学生来自城市,79.41%的学生来自农村。截至目前,78.82%的学生比较满意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吸引了其兴趣,并提高了其在课程学习时的积极性;71.71%的学生认为,能够完成作业,并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71.57%的学生认为在讨论中,可以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借鉴,并开展有效交流。
“互联网+”的出现,给民办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巩固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效果,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效果;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最近发展区”潜能;丰富评价模式,加强小组合作及同伴互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慕课、精品课、网络公开课等的建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再加上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传统的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下搜集大量的信息,并且学会总结、归纳与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如慕课、公开课、TED演讲、英语点睛等资源。此外,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并整理出重难点,整合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辅助学生学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供多模态教学资源,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加入课堂学习中。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内容,并结合自己实际掌握的情况,及时提出问题,并在讨论中以及讨论后,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科学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教师不仅要熟悉其教学步骤,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有效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与引导者。教师应通过点拨式教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8]。同时,“对分课堂”也要求教师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对分课堂”的顺利开展。
由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讲授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构,突出重点,穷尽难点。此外,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需形式多样,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的,如辩论、写作等。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后的答疑环节,教师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强化教学内容。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以反思促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亮闪帮”;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讨论,轮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与发言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强化了实践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自信。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内化和吸收,对知识进行重构,避免死记硬背。这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知识建构,吸收其他同学的亮点,目标明确,学习效率较高。“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符合美国语言教育家Krashen(克拉申)教授提出的“i+1”理论,从而提高学生“最近发展区”潜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下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搜集,整理,自主阅读,完成作业、读书笔记等;在课堂上,学生则需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出自己的“亮闪帮”,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发言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纸质作业、口头作业以及课堂表现打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评价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鼓励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应该聚焦于课前准备的问题,组长要明确讨论的方向和内容,防止即兴漫谈,避免不着边际[9]。此外,教学评价也应包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评价,包括与同学的合作表现、人际关系、组内发言情况等。教学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后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公共英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机械记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在实践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生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巩固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效果,公共英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效果;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最近发展区”潜能;丰富评价模式,加强小组合作及同伴互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