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百年英语教学及其对国民英语提升的启示

2021-01-17 02:16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芬兰外语交际

傅 瑛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引 言

由于历史原因,芬兰的语言种类很多,诸如芬兰语、瑞典语、俄语、德语、英语等。目前在芬兰,占据统治地位的外语是英语。芬兰的每个孩子入学就得学英语,几乎人人会说英语。贸易、科学、文化、生活、媒体都使用英语。英语已然成为社会生活的必备。其实,在芬兰英语的统治地位并非一贯如此,“二战”它后才开始成为第一外语。甚至有人认为,在芬兰英语逐渐击败了其他语言,已经威胁到了母语的地位[1]。

探究20世纪早期至今芬兰语言教学法的发展,总结芬兰百年英语教学的发展史,对我国国民英语提升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芬兰语言教学法的发展

芬兰语言教学法的发展改变与教育体系和社会的改变分不开。20世纪前50年,芬兰研究者和学者对语言教学饶有兴致,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进展才大幅度增加。这源于综合性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接触语言学习,但这对教师、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和管理者都是巨大的挑战。而此10年见证了发展、研究及教师培训课程的长足进展。

20世纪70年代之前,语法翻译法几乎是学校语言教学的唯一方法。最初用于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以书面语为主。20世纪70年代芬兰学校的语言教学包括阅读、翻译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语法词汇是通过母语到目标语的翻译习得的。教学中目标语使用甚少。教师使用母语(芬兰语或瑞典语)来解释、讨论或者分析语法规则及句子结构。教师是教室里的权威。教师下指令,学生听指令,翻译、回答问题或独立完成练习,如有错误,教师纠正。

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倡导的听说法在语言教学中非常盛行,但并非唯一方法。这一教学法将语言学习看成是习惯养成。外部环境(教师、课文、语言实验室里的音频)都可以作为刺激物,学生必须有反应。随之学生的反应可能会被纠正、强化练习直至变成自动化常规语言输出。教师仍旧是教室里的权威。语言学习者是教室里的客体,他们被老师教,受外部反馈控制,如领命、否定、感谢等[2]。和语法翻译法相比,听说法强调口头练习,通常以口头操练的形式完成。学生不得不口头产出语言,而并非仅仅了解语法、词汇和翻译。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交际法在芬兰盛行。这一教学法的目的不是教授语言事实或者操练,而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教师的角色没有以前那么占主要地位。这一教学法采用两种类型的活动:一是前交际活动,学生学习单个的语言元素,然后练习到能熟练掌握语言形式。二是交际活动,学生激活前交际知识和技能来产出意义。学生被分成组或结成对彼此互动或和教师互动,主要目的在于学会交际语言意义。错误被认为是更好交际的正常现象,不需要大量纠正[4]。综合性学校建立之初,芬兰学校都用交际法。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急需课本和教学材料,教师也需要在职培训。对外语教师来说,这也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学生最终应该在语言课堂上开口说,并学习交际。

交际法意味着芬兰语言教学的长足进展,即使是今天的语言教学亦有交际法的印记。作为认知法,交际法更关注语言学习过程,而非学习者个人。20世纪90年代,又有新的范式转向,二语习得研究从认知研究转向社会文化研究[5]。社会文化研究认为语言和话语不能孤立于社会文化语境,因此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限于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够的。Ko⁃honen认为交际能力主要和个人知识及交际技巧有关,而跨文化能力的重点在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能力[2]。

Kaikkonen认为外语教育要帮助学生走出母语及其文化的包围[6]。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成长为跨文化的人。因此,语言课堂中给予学生真实外语使用的经历是很重要的,这一经历保证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投入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文化语言中视而不见的现象产生敏感。世纪之交,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太狭窄,不足以描述语言课堂。语言教育成为一个新术语。在语言教育中,外语学习被看成是个人的整体发展,诸如认识自我语言文化、学习其他语言文化及异域文化。教师的角色在于通过对话帮助学生成长[7]。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特别是在芬兰作为第一外语的统治地位,导致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外语。与其说是一门外语,不如说英语被看成是通用语,即非母语交际者的通用交际媒介。在基于内容的学习环境及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课堂之中,作为教学语言,英语的使用日益增长。此外,英语并非只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而在日常非正式场合也有习得,特别是通过媒介习得。英语有时候取代芬兰语,有时候和芬兰语混合使用。语言使用的这些新因素使得英语教师面临机遇和挑战,要进一步采用特殊现代教育方法进行英语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在芬兰的发展完全符合2001年颁布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欧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为语言学习者、语言教师、课程开发者及管理者制定指导方针,芬兰参与了很多研究和发展计划。《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正是这一长期合作的文件,它强调了外语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定位,目的在于多语言、多文化及学生自主权。Koho⁃nen认为“多语言多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可以用的上的复杂多重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立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社会政治维度,如培养学生的自主权、民主公民教育。”[2]

二、借鉴和启示

近百年间,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英语的使用无处不在。但我国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佳,与芬兰全民说英语相差甚远。因此,芬兰百年英语上位史及其英语教学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首先,学校何时开设英语课。目前,我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各有不同,有的从幼儿园就有英语课,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英语课,而有的上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英语课,高年级则没有英语课。这使得大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大学高年级取消英语课,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很少使用英语,毕业后很容易将之前学习十几年的英语忘得精光。英语教育仅能为少数人所用,这与芬兰的情况大相径庭。芬兰儿童入学就得学习英语,一般为6岁。这个年龄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尚早。我国儿童是否在义务教育入学的时候就应该学习英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其次,英语教学的具体事宜,诸如班级人数、分流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多是大班教学。小学、中学的人数多为自然班,通常50人左右。大学英语很多院校采用分级教学,每班多则上百人,少则80—90人。这样的教学效果与芬兰20人的小班教学出入很大。语言教学倡导小班教学,盲目节省人力的大班教学与语言教学规律相悖。我们的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英语多以应试为目的,日常生活英语使用几近为零。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少,语言交际成为空谈。芬兰的语言教学除了班级人数少、不实行分流教学、交际法盛行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不分开,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在语言教学之中。

再次,如何让英语成为日常交际语言。芬兰的英语使用无处不在,贸易、科学、文化、生活、媒体都使用英语。我国的英语多为书本英语,注重读写,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综合国力的增强,英语最终会变成大众交际语言,走入国民日常生活。我们要增加英语的出现率,例如公共场所的双语广播、公共双语广告、双语标语、媒体的英语频道等,让国民无形中沉浸在英语之中。同时,英语文化传播也是个很好的途径,如英文电影、英文歌曲及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展览等,这样才能让语言和文化走入国民的生活。

芬兰从一个内向型的农业国家向经济科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展,在很多方面和欧洲及全世界有联系。经济的增长、国际关系的进展、国际协定的增加使得每个人都需要语言技能,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技能已然成为职场及生活必备。芬兰百年英语上位史对我国国民英语提升启示很大。

猜你喜欢
芬兰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在芬兰坐火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