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2021-01-17 02:16张孝义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徽州子女教育

张孝义,王 龙,张 伟

(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古徽州崇文重教,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徽州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根据《宋元明清徽州各县进士人数表》,明清两代徽州就出了618名进士。[1]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仅徽州的休宁县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到清光绪六年(1880年)就出本籍状元19位,比例居全国之首。[2]徽州人才辈出,当归功于徽州教育,而徽州教育源于徽州文化。徽州的文化信念支撑着徽州家庭不管在何种情景下都能坚持子女的教育。徽州人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能继承他们的传统和家业,并能光宗耀祖。正是这种期望让徽州人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让徽州人才辈出。

一、徽州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徽州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家教传统源远流长。徽州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主要分为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两个方面。徽州的家庭教育方式多样,教育内容有针对性,这使子女受到的教育具有全面性。

(一)道德教育

徽州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包括勤俭、诚信、立志、友善谦和等。综观明清徽州家训,其中有关修身、齐家、为官之道、处世哲学的内容比比皆是,徽州子弟不负希望,涌现了一大批政治、经济方面的杰出人才。

1.勤俭教育

徽州人教育子女往往强调勤俭,正是由于勤俭积累了最初的商业资本,让徽州人走出去,成为一代徽商。《绩溪积庆坊葛氏重修族谱》中《家训》卷规定:“人之处家在于勤俭。勤能开辟财源,俭能节约用度,此生财之道也。”①“勤所以开财之源,俭所以节财之流。故大学论生财之道,必终之以用舒。”②“要之节俭自守自可免穷困之嗟,若骄奢淫逸则不免贫窭之渐。”③这些家训、家规教导子女勤劳是财富的来源,节俭是财富的保留之道,生财、发财必须要勤俭。节俭可以避免贫困,骄奢淫逸则会变得贫困。家庭教育中,徽州人会专门开展“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以增强子女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耐力。

徽商自艰苦的地理环境中开拓而来,“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④徽州人大都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传承着父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

2.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徽商之所以能掌控中国经济命脉300余年,正是因为徽商坚持诚信。清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亲笔书写“店训”: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徽州人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经商方面都信守承诺,并教育子女讲诚信,不可欺骗。绩溪墨商胡天注开创胡开文墨店,其所制作的墨备受世人青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胡天注对墨的质量特别重视,从不掺假,从不卖假,坚守诚信。只有在经商中重诚信、讲规矩,才能够获得顾客的青睐,才会真正建立起广泛的客流关系,吸引更多的客户。诚信是徽商的重要经商准则,也是徽州人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3.立志教育

徽州家庭重视对子女志向的教育,朱熹指出读书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今日思之,学者须以立志为本”,“若不立志,终不得力。”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立志不定,如何读书?”[3]志向是读书人的方向与着力点,若没有了志向,读书便没有了用处。《塾讲规约》中讲“愿同人立志发愤,一意从事圣贤之学,以仁为己任、以明道相砥砺、以进德相期待”。[4]这些都是希望徽州子弟能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家庭、家族作出贡献。

4.友善谦和教育

徽州人和他们的后代往往都友善助人,仗义疏财。绩溪徽商章灿然教育其子耀庚“爱而劳之”,嘱咐其子多为家乡、为别人着想,为家族、为家乡的事多作贡献,族谱中写道:“吾有遗恨二:吾族贫且众,欲仿古立义田、置义塾为经久计;吾乡多溺女,欲广为倡捐,婢生女者得给费以变其俗。汝无忘父志。”⑤歙县人吴自充将他人所欠借据“悉焚之”,并对妻子孩儿说,“吾当留遗足给饘粥,无求多于人,且当见贷时,吾已心赠之矣”。[5]徽州人教育子女要积善行德,“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江氏家训》曰:“与善人处,日习于善;与恶人处,日习于恶,故宜择交。……财帛相通,患难相顾。”[6]可见,徽州人把钱财看作积善行德的工具,同时也教育子女友善。

谦和也是徽州人的一条行为准则,这源于徽州人的家训:“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⑥“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⑦

5.伦理教育

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徽州的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更是遵循着儒家“蒙养之始,德育为先”的理念,注重对子弟进行忠孝礼义、尊卑长幼等伦理教育。《曰平常》教导孩童:“凡为人,重伦理,父母之恩等天地,公婆宗祖本源亲,子媳儿孙当孝悌。”[7]徽州人推行儒家三纲五常,以宗族为单位,以血脉关系为基础,以亲情为媒介,“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8]“善事父母为孝,《小学》中说得详。如一出一入一事一物都要说与父母知道,凡父母之所欲者,必须而承之,竭力营办,务遂其欲。饮食衣服之类,必先奉父母,不可只私妻子。父母所爱之人,亦当爱之,所敬之人,亦当敬之,至于犬马亦然。父母有过,必直言告语,语若不听,则下气怡色婉曲开导,以回其心,不使其终陷于有过之地。凡此皆是孝道。”⑧这里严格规定了对父母的孝不仅仅包含物质上的孝,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要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

(二)智力教育

1.计算教育

对徽州人来说,打好算盘是基本功,这不仅仅是经营活动的需要,更是他们生存之道的根本,所以徽州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要学打算盘。孩子在满周岁抓周时如果抓到银锁算盘,便寓意着这个孩子以后在商业上前程似锦,长辈们以此为荣并把银锁算盘佩戴到孩子的脖子上。徽州流传着“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孩童算盘启蒙都很早,再加上平时自家店内的伙计、长辈耳濡目染,对算盘的使用往往掌握很快。

2.言语教育

徽州方言复杂多样,且地区间差别较大,而徽州地区间交易频繁,对外贸易密切,复杂的方言就成为很大的阻碍。因此徽州人从小就要做好官话的启蒙工作。由江镜芙起草的《婺源风俗之习惯》指出:在教育机构中设置官话课程,对蒙童从小进行官话教育。[9]

3.艺术教育

识字书写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识字书写,除了为子女学习做好准备外,对一个从商者来说也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本领,而书法更是提高涵养和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徽州人在子女很小之时,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书写的训练,黟县商人胡锦华在空闲下来的时候便“教子侄习书算有急”⑨;休宁程氏商人的两子程康国、程康庄日日诵字读书,“自外傅朝王母,比日必程其所受书”⑩。此外,徽商中很多人书法很好,从徽州文书的信札、账本、契约等都可以看出。明代徽州书法先后笼罩在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书派”影响之下,但是徽州书法亦有其自身的创新,出现了有“少年神童”之谓的著名宰相程敏政、取法颜柳的写碑高手罗文瑞。

明清时期徽州的艺术教育更为繁荣,徽剧、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等不断涌现,明中叶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绘画成了徽州人的一种雅好,于是画家辈出,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新安画派”。据姚翁望《安徽画家汇编》统计,明清以来徽州较有名的画家就有767人。[10]

4.生活教育

徽州多山地而少平原,“此地多山,土质不肥,良田少而人多,又因大清律例,家中多子者,私田地产均而分之,因而民以产俞少俞贫。故此,守薄田祖产者生而弥艰”。⑪贫瘠的土地条件让徽州人无法靠务农为生,只能靠经商谋求生路。然而徽州处于多山地带,“惟万山环绕,交通不便。大鄣昱岭雄其东;浙岭五岭峻其西;大鳙、白际互其南;黄山、武亭险其北。路皆鸟道,凿险缒幽”。⑫千百年来,徽州人或行于山间崎岖鸟道或借于水路,克服艰难的条件,将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光大。徽州人从小就在先辈们的教导和耳濡目染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这种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被世人赞扬和尊敬,并被称为徽骆驼精神。歙县商人许尚质告诉从商的儿子们“具论艰难辛苦状”,以示诸子经商之不易,更要求“勒石堂右,以语子孙”。⑬“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正是徽州人对子女“吃苦教育”的最好写照。

二、徽州家庭教育的方法

为把子女培养成才,徽州家庭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子女教育的问题。

(一)创建优美的教育环境

徽州家庭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利用优良的环境来教育后代。徽州人会在建筑体系中融入对子女的教育,从徽商建筑及宅内布置上可以看出明清徽商言传身教在家庭内的运用以及他们对家教艺术的领悟。

徽州人有儒商结合的传统,他们把“忠孝节义礼智信”体现在房屋空间的牌匾中。徽州宏村“承志堂”中的匾时刻提醒后人要继承祖先的宏图远志,奋发图强。西递“敬爱堂”中的匾强调要爱护家族,互敬互爱,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团聚,这就是环境的教化作用。徽州人还会在很多地方张贴各种教育后辈的楹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⑭,教育后辈要以孝为贵。“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⑭,“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告诉后人要努力才能保持现在的生活。徽州人把为人处世、经商之道的良言警句放在日常之中,这使得徽州人自识字起便将前辈的教诲熟记于心,其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简单的说教,这正是徽州人教育的明智之举。

(二)立下严格的家法家规

在以血脉为联系的徽州大宗族中,人口众多,关系复杂,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法家规在徽州宗族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凡父母在,每事咨禀后行,毋得径情直遂。受命必记,佩毕则反命。父母有过,必婉辞几谏,俟改而后止,不得直言以显亲过,致触其怒”⑮,这就规定家庭中子女对父母必须是尊敬的,在父慈子孝中往往更强调子孝。休宁茗洲的吴氏家族在其《家规》中写道:“孙自六岁入小学,十岁出就外傅,十五岁加冠入大学,当聘致名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底于道。若资性愚蒙,业无所就,令习治生理财。”⑯这规定子弟必须读书学习,并规定了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水平的学识,如若在读书方面愚钝则可让他们去学习经商。“兄须爱其弟,弟必敬其兄。莫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⑰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点利益而相互伤害,在利益面前亲情当是第一位。家法家规作为徽州家庭中最威严的存在,它约束着每个徽州人的行动,让他们在为人处世和经商时懂敬畏,存礼仪,这也让徽商不断发展、壮大。

(三)树立良好的父母形象

徽州人十分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起表率和示范作用,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1]黟县商人余发杰:“养节恤孤、宽厚待人、庄俭律己,信义著于乡。”而其子昌龄深受其影响,别人都夸他“友爱有父风”。⑱休宁程德乾:“中年服贾山东安邱。其子世罴、世勋继任其事,勤劳一生如其父。”④徽州人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弟发奋读书,学会做人做事。徽州人写的家训、家书中,经常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来教育子女,对子孙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四)培养得体的家庭礼仪

明清的徽州社会以礼为尊,注重各种仪式。要求子孙后代“慎勿视为具文”,“必每年春分、冬至祭祖以后宣讲一次,其有关风俗非浅”。[12]清道光时期,叶调元有《汉口竹枝词》:“楚人做祭极平常,不及徽人礼貌壮。高坐灵旁宣诔祝,只如平日读文章。”原诗自注:“祭,有徽祭、本地祭之别;徽祭,正立垂手,恪于执事;本地祭,生员六人分坐灵旁,别无所事,惟轮流读文而已。”[13]徽州的礼祭相较于其他地方更完备。“祭前三日,将正献、分献、礼生人名,书列粉牌,悬挂祠门,俾各知所司。并将规条内紧要者,摘写揭示,使众通知遵守。”[14]一些清末的家族文献中也有冠礼的记载。祭祀仪式繁琐,但要求“必须诚敬,毋得接耳喧哗,或者失仪”。⑲

三、徽州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

徽州人重视家庭教育,注意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重视早期教育中优质德行的培养,并从家庭环境、家庭仪式等方面给予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教育举措具有进步意义。徽州的家庭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亦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一)重视德育

徽州人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视子女的德育。徽州人对子女的官德、商德以及修齐道德教育都十分重视。[15]

现代的一些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思想行为上的表现往往不重视,这就间接造成了现代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的问题。实际上要多注重孩子的德育,勤劳简朴、尊师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从小教育,从小培养。

(二)重视早期教育

徽州宗族一向重视子弟的早期教育,徽州民谚: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为了光耀门楣,许多徽州宗族直接从宗族公共财产中出资兴建私塾,准备丰厚的聘礼,不远数百里聘请名师,专门训导族内弟子,同时宗族还投资教育事业,兴建藏书楼,搜集名著,刊刻发布,为子弟求学创造条件,浓郁的文风促进了徽州宗族子弟的早期教育。

朱熹认为:“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⑳所以要及早施教,先入为主。徽州人采取了务实的教育路径,对子女实施道德和文化知识启蒙,然后视其资质,选择继续读书或是学习技艺。无论后代是否考取功名,都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徽州早期教育中对道德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无疑也论证了重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三)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书法和珠算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让徽州人养成了先天优势,现代社会也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孩子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如琴棋书画、运动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徽州浓郁的营商氛围使其教育呈现出内容丰富、注重实效的特点。为满足商业经营的需要,算法教育成为徽州教育中的一大亮点,徽州最富盛名的数学家当属明代商人程大位,他早年经商,留心算学,遍访名师,60岁时著就《算法统宗》。

(四)重视家庭教育环境

楹联也能体现徽州家庭教育,其在明清徽州随处可见,而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也可在一些常见的地方张贴名言警句教育和激励当代年轻人。如西递的一座老宅前悬挂一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苦来”,它告诫后人做人要勤奋厚道。又如“书是良田传世莫嫌无厚产,仁为安宅居家何必构高堂”,意思是知识学问就是传家之宝,仁义待人比建造高楼大厦更能够安家。众多的徽州楹联蕴含着徽州教育的主流思想。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接受学校教育而没有接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那么就失去了身为个性的约束,将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16]

家训陪伴每个徽州人并塑造他们的成长道路。抛去家训中的糟粕,其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一样适用于现代年轻人的教育。在家庭中应较早地建立规则,使孩子在行为上有规可循。在特有的楹联教育和家训教育模式之下会形成家族独特的家风,好的家风能够增加个人对家族的归属感,增强家族凝聚力。

(五)重视家庭仪式

徽州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族(家族)是最基本的单位。仪式是以隐形课程存在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是一种追求仪式的物种,仪式既给个体带来情绪抚慰、认知恢复与人际关系和谐,还给群体传递规范和文化。[17]对徽州家庭教育来说,首先是诞生礼仪。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抓周,一般备有尺、秤、升及其他物品,让婴儿随意抓取,抓到什么东西就意味着他长大后可能从事什么行业。其次是婚嫁仪式。虽然现在婚礼大多从简,或者采取西方的婚礼仪式,但是基本的提亲、订婚、迎娶的过程还是保留着的,在当今的徽州乡村,婚礼仍然是全村一起帮忙的大事,其中有不少还在祠堂宴请行礼。最后一项重要的仪式是丧葬。徽州极其重视死者的丧葬归属。徽州地区的丧礼大体遵循《朱子家礼》,兼用佛道,同时掺杂着一些禁忌和迷信。现在的徽州农村,有些葬礼仍然会在祠堂举行,保留了一些传统。

徽州家庭教育中对子女道德和智力方面的教育体现出了积极的教育指导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结合家庭环境、家法家规、自身榜样、家庭仪式等于一体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徽州家庭教育具有重视童蒙、德行、职业、义利观等方面的特色,最终影响着徽州一代又一代人,并对现代的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葛文简等纂《绩溪积庆坊葛氏重修族谱》卷3《家训》,明嘉靖四十年(1565年)刻本。

②祁门《潘溪陈氏宗谱·陈氏家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③绩溪《坦川洪氏宗谱》卷十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

④清赵吉士等纂《徽州府志》,黄山书社,2010年版。

⑤章尚志纂修《绩溪西关章氏族谱》,民国四年(1915年)。

⑥民国绩溪《鱼川耿氏宗谱》,卷五《祖训》。

⑦清光绪祁门《永春戴氏宗谱》,《家规》卷。

⑧程际隆修《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修宗谱》,木活字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⑨吴克俊等修《黟县四志》卷十四,黟县黟城藜照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

⑩汪道昆编著《太函集》卷七十六《丁令君表荆堂记》。

⑪张海鹏、王廷元著《徽商研究》章一,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⑫吴日法编著《徽商便览·徽州总览》,民国八年(1919年)。

⑬歙县《许氏世谱·朴翁传》。

⑭倪国强编《黟县民间古楹联集萃》,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⑮《曹氏宗谱》卷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旺川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

⑯吴青羽撰《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⑰邵琳等纂修《华阳邵氏宗谱》,木活字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

⑱《黔县三志》卷七,清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

⑲清吴允榕撰修《吴氏永慕集》。

⑳南宋朱熹、吕祖谦编纂《近思录》卷十一。

猜你喜欢
徽州子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题解教育『三问』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徽州人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