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体育部
运动负荷,主要是指学生在运动时承受的生理紧张,其可以反映出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的体育负荷需要结合修改后的人体生理技能、人体适应性变化规律,确定最终训练量,简单来讲在体育教学时需要缓慢、逐步的对运动负荷进行增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做好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加强体育锻炼,突出体育教学价值,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在体育锻炼中,人体会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和影响,在该条件下机体功能会出现结构适应性改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运动负荷相关知识。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堂,不仅需要结合学生体育认知活动规律,还需要满足人体生理技能运作规律[1]。一般情况下,在体育课中包括准备环节、基本内容、结束阶段,在设计不同阶段的运动负荷时教师需要结合不同运动内容的身体技能特征,保证运动负荷满足学生机体活动变化趋势。并且,教师还需要掌握身体恢复阶段超量恢复定律,注重超量恢复,如果运动负荷超出了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生理范围,需要较长的恢复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此外,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宜范围内,大负荷刺激产生的体育训练效果要好于小符合刺激产生的体育训练效果,因此教学中需要保证一定量符合,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合理调节与控制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机体的紧张程度。对运动强度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练习时的速度与负重量。例如,在百米快速跑中,学生跑后即刻心率能够达到每分钟180 次以上;慢跑一分钟,心率通常是在每分钟130 次左右;前者强度相对较大,后者强度相对较小。在体育教学中,跑、攀登、跳等都属于强度较大的项目;走、投掷、爬等都属于强度较小的项目。
运动时间,主要是指体育课练习总时间,或者是每个练习间歇时间,保证科学合理密度、强度的基础上,练习时间持续长短和运动负荷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若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在较强运动中,那么其运动负荷就相对较大[2]。
练习密度,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次数,在运动负荷中其反映时间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练习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运动负荷,通常和运动负荷成正比。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和规范,都会对运动负荷造成影响。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数量,分组较少,以至于学生等待运动的时间相对较长,这时运动负荷是较小的;若学生运动间歇时间较少,这时运动负荷是较大的。
个体差异性,主要是指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存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相同的运动训练对于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3]。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快速跑完50 米,跑完测量学生心率,有的学生心率超出180次/分,有的学生仅仅达到170 次/分。
通常情况下,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标准型;第二种是双峰型;第三种是前高后低型;第四种是前低后高型等等。第一种类型,主要是指运动负荷从小打到,逐渐提升,持续一定时间后,逐渐降低;第二种类型,主要是指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运动训练;第三种类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学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小;第四种类型,主要是指体育教学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小,后半部分较大。例如,前半部分开展投掷训练,后半部分开展连续立定跳远。不管利用哪种模式,运动负荷调节策略需要坚持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把正常学生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是在每分钟120-140 次左右,而一节课上该心率保持时间控制10min 以上,且以中等强度、中等量结合为主,并对学生课后恢复进行兼顾。
体育教师应结合人体机能发展特征与内心情绪变动规律,进行运动负荷曲线的设置,给予运动负荷总体进行条件拟定,提高到某种程度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平稳,后续缓慢降低[4]。然而,因为生理负荷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所以运动负荷曲线要围绕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身体训练情况加以整合。不管选取怎样的锻炼模式,都应贯彻高低结合的思想。比如课程的基本训练是立定跳远,在学生初步了解运动流程之后,可鼓励学生进行迅速奔跑,另外增加两次跳远训练,之后开展运动强度较小的体育游戏,有效的完成负荷节奏调整。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理变化、心理变化,调整运动负荷节奏。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运动负荷情况下,学生表现出来的生理情况、心理情况是不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运动中认真仔细观察学生情况,及时和学生做好交流和沟通。通常情况下,运动负荷强度检测模式具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观察法;第二询问法;第三脉搏测量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生理外在表现,如表情、出汗量、脸色,及时进行反应,对负荷量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判断,科学进行调整。在训练结束时,针对不适应的学生,教师需要检测其脉搏,且积极询问学生的感受[5]。此外,学生也要学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负荷量进行调整,如果感觉负荷量超出能够承受的范围,需要及时告知教师,及时对负荷量进行降低。并且,教师需要多总结和多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调节与控制运动负荷。
因为体育课程体现出直接化的身体训练过程,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精讲多练,确保学生主动训练的密度占据较大比例[6]。并且,采取讲练结合的形式,以增加学生运动符合以及实际的训练密度为目的,引进多种联系方法,包含鱼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适当给学生提供自主训练的机会,延伸学生运动空间,设置对应障碍物,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提高体育训练难度。与此相反,如果学生面临的训练负荷比较大,要妥善的减少训练时间,把同时锻炼的形式划分为互相观摩的形式,优化训练实际内容,达到缓解学生运动负荷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做好学生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想要有效解决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运动负荷调整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有效调整与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