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槟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健康养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的自然融合与深化是必然的趋势[1-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自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一直在思索,如何凭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股强劲的东风,推动专业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涉老服务人才。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初设时,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简单“改编”,但在第一批学生进校后,专业教研室不得不去思考: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学了这个专业应该去做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学院组织教师参观调研。2016年,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有限公司成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深度合作的企业。通过对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岗位设置、一线员工的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深度了解,最终形成了校企合作特征明显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一线,涉老社会团体等,培养具有“爱心、公益、专业、坚守”专业价值观和创业精神,“懂专业、会管理、能经营、善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和创业者。
教学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平台。而人才要发挥作用,必须落实到职业岗位上,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3-4]。具体措施如下:
(1)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划分,分成基本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增设专业基础课程“老年政策与法规”,专业核心课程“老年活动策划”“老年心理”,专业技能课程“老年康复训练技术”,同时增加“老年运动保健”特色课程模块,将企业需求带入学校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
(2)课程内容的选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考虑职业标准中的“共性能力”,同时兼顾合作企业岗位需求的“专项能力”,在行业标准融合的基础上引入职业标准来规范课程内容[5-6]。例如,“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训练技术”两门课程参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标准指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的课程标准即以“朗诗常青藤养老有限公司员工培训手册”为依据;“老年社会工作”亦按照民政部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
(3)教学方法的设定。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结合职业标准和技能培养,摒弃传统的“讲听式”教学模式,借助校内的实训室、活动教室以及校外的企业工作环境[7]。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使用,理论与实践并进,教学做三位一体。
(4)考核方式的改变。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破了“校本位”的单一考核方式,构建了多元考核评价体系[8]。评价的主体由原来的学校评价改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价;评价的方法也形成了“三并重”体系:过程和结果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静态与动态并重,考核更注重课程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的时候,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50%以上的课程实施了实践考核。
由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近几年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师资队伍上没有对应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因而,师资问题成了开设专业之初的一大难题。随着校企合作的开展,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1)转型培养。由于没有对口的师资来源,专业开设之初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型来的。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学院安排他们到养老企业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相关技能培训,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交流会议,以充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经历和经验。在内外合力作用下,他们迅速成长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骨干教师,并取得老年专业相关技能证书。
(2)融合吸纳。随着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学院构建了健康养老专业群。专业群内的各专业教师积极融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例如护理康复教研室教师承担了“老年照护”“老年营养学”“老年康复技能训练”等课程,社区教研室教师承担了“老年社会活动”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承担了该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融合吸纳的过程中,聚集专业群建设的合力,整合了有限的教师资源。
(3)企业积极参与。聘请南京朗诗等养老机构的一线专业技术培训人员承担企业文化和岗位认知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尽快培养企业员工意识;在未来,将加大引进力度,给更多不同层面的企业员工发放聘书,让他们成为学院的特聘讲师、教授,同时也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让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师。
(4)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已签订了朗诗订单班,和上海泰康、保利物业等企业的冠名班已进入实际操作环节;和南京朗诗、保利物业等企业共建了校内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也已开始;和南京朗诗共同研讨了日式养老模式和老年护理的具体手法技巧,并将讨论结果植入到老年专业的“老年照护”课程的部分章节中,形成了该课程的独有教学内容,未来将编写这一门课程的校本教材,校企共同指导实习实践环节。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一直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对于专业建设来说,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一切的设想都只是设想,无法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输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校企互聘,将企业技术骨干引入课堂,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素养强、专业理念先进、团队协作意识突出、创新意识领先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硕士8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1.9%,教师专业素养优秀,学术、教学、社会服务各方面表现突出,在区域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校企合作的开展使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学校的主要校企合作单位有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合肥九久夕阳红健康养老集团、安徽静安健康养老集团、上海永爱健康用品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单位或设立了专业订单班,或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或为学院的产学研基地,每年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岗位100多个,保障了学生校外的实习实训教学。同时,学校和企业双方联合共建校内实训室12个,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和实训项目操作规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实践课堂,满足了学生校内实践实训需要。学院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综合实训基地”获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生产型实训基地。
由于开展了校企深度合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会定期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分析目前的养老市场变化、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介绍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并对专业发展进行论证,这就确保了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培养出的学生也就格外受企业欢迎。自专业开办以来,每届毕业学生全部被抢空;在校的三年级学生也已被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和泰康申园之家、九如城养老集团、安徽静安健康养老集团、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城等多家机构预定就业;入校刚满一年的学生,订单班和冠名班也已在洽谈之中。
以“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创新,提高育人质量,是校企之间实现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但是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矛盾,严重影响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这些矛盾也正是未来需要着力推进的地方。
养老服务行业目前方兴未艾,各养老企业都处于快速扩张布点抢占市场的阶段,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然而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养老服务人才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等因素的影响,选择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也为数不多。因此,当企业和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后,多数希望能够将该校的学生“一网打尽”,或者将大部分学生囊括其中。但从院校的角度来说,与一家乃至两家企业的合作,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思考的解决办法是牵头并联合省内开设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以及区域内大型养老服务企业,组建养老服务职教集团。集团内部资源共享,优先开展校企合作,重点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规模性与院校办学模式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养老服务机构的一线护理工作,由于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人才的流失率极高,尤其在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时间点。而半年正是教育部门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限的要求。为了稳定住学生,用人企业多数会希望学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限延长,但这又与教育部门的规定相冲突。这个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尝试解决的办法是与企业联手积极推动成立订单班、冠名班,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开展假期校企联合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最终认可企业,毕业后自愿留在企业工作。
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东风,高举创新的伟大旗帜,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创品牌,力争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学院的一流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