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晓静,范程华,张忠祥,孔 勐
(合肥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聚焦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搭建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引导课程思政建设。这既切合了学校德育功能发挥的实际要求,又彰显了课程改革体现的育人导向[1]。对标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评估指标,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2],从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和针对性,提升思想引领,培养理论创新能力,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使命任务。
电子信息系类专业是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较多的理工科专业。由于电子信息类课程以教授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本质为基础,专业知识任务重,难度大,精力消耗过多,容易忽视学科的文化素养与价值导向的挖掘和培养。伴随着全国“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新导向,使得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3]。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深刻认识到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刻不容缓。结合不同专业课程性质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合理设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既要让课程教学契合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更要紧密贴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定位。
伴随国家战略新兴行业的崛起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4]。由于电子信息类课程的专业覆盖面广,既涉及实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建设,同时电子信息类课程覆盖的电子信息基础理论与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可以共用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推广,从而带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开花结果。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更多地投入到国家战略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希望。作为高校教师在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科前沿、学术案例为切入点,挖掘和融入思政教育,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科技创新、构建德育课堂推广等多方式、多维度的教学过程探索和实践,较自然地实现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协同效应[5]。
充分利用“第一课”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引入课程教学[6],以讲述科学家们真实人物故事的形式将专业理论建立过程呈现给学生,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内涵。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使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发展对国家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引入建国初期中国电子电路领域发展的艰辛历程,了解先辈们突破重重障碍取得辉煌成果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引入中国通信领域的发展现状,讲解华为等通信企业受制于人的困境,讲述国产芯片在技术封锁中艰难求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7]。
专业拓展课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引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帮助学生认识到特色半导体、特种计算机等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可控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7]。激励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为自主知识产权而发奋学习的爱国情怀。
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精选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摩学习、研究探讨,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专业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在组合电路讲解中,先给学生展示电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问题如下:该电路能否实现?如果不能,请指出原因。这幅“电路”图对你是否有启迪?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门电路实现的功能,从而由简入深,构建一套复杂的逻辑系统。同时,帮助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提高个人的创造力以及在社会团体关系中的凝聚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讲授三极管特性曲线中不同区域作用,当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时,可作为数字电路的开关器件;当工作在放大区时,可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起放大电压或电流的作用。构建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两大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追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工匠精神[7]。
专业核心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的讲解,例举智能化武器、信息化武器为主导的“信息战争”案例,体会电磁学发展经历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艰辛历程。感受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和谐之美、对称之美、有序之美,陶冶情操。培养科学之美,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专业拓展课程“射频电路”在讲解射频电路工业制造板材与工艺案例中,回顾由低频的路理论到高频波理论的演化过程,通过剖析电磁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高频电路设计的原理,进而发现新技术去优化设计射频电路器件。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到专业实践中,初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从电子信息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技能、结合专业突出应用。以其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将工程应用的科技成果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在相应核心的工程领域方面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服务于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
专业核心课程“集成电路原理”中讲授场效应管知识点时,结合国内外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中国制造2025计划、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等应用,使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使命感,使学生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渗透诚实守信教育[8]。
专业拓展课程“天线与电波传播”结合雷达、无人机、隐身技术、无线通信等国防应用中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对科技前沿问题的思考以及研究,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列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G通信技术走向全球化大舞台等应用,着重强调科技成果引导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职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将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模式的教学策略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第一,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的严谨性;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强调科技成果引导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第三,采用课后任务驱动模式,提高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科研前沿问题的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第四,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进行整体性评价,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渗透诚实守信教育。将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采用多模式系统性的教学策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其教学经验为“课程思政”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具体的思路和途径,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三者统一。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探究电子信息类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方案的实施路径,采用案例教学、科技成果引导、构建德育课堂等多模式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育人导向,突出能力的历练,文化的熏陶和价值的塑造。可见,“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施有利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有利于构建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