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鸽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补实“三农”领域短板等问题,再次强调了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地位。纵观文献研究,可知农村“空心化”反映的是地理上村落的缩小和房屋、宅基地的空置,更深层次的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的部分缺位,这对于农村的发展和作为农业大国的进步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农村“空心化”治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农村成人教育泛指对农村地区的成人所进行的一切教育,[1]教育内容包括实践型、技术型、公共服务能力型知识,它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成人教育的重要主体,对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农村成人教育有助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育新型农民后,农村成人教育对农村经济实力提升、人口结构优化等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因而农村成人教育的完善成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农村成人教育在自身资源、教学形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解决农村“空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矛盾,从而找准着眼点,有效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这既能激发农村群体的内在潜力,培育新型农民,也可以提高集体意识,建设美丽乡村,还能够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发展活力,进而促进城乡空间结构的合理化。
农村“空心化”是随着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呈现出总体性衰败的现象,[2]其实质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第一产业,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空心化”体现在经济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产业“空心化”、市场“空心化”、技术“空心化”。第一,产业“空心化”。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在农村地区第一产业衰退,特色产业不明显,创业形势严峻。由于经济回报不高,许多农村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呈现衰退状态,土地普遍闲置,农民外出务工现象逐渐增多,第一产业相对衰退。此外,各个地区虽然在土地类型上呈现相似性,但由于小农意识古已有之,集体性的特色产业发展仍不明显。第二,市场“空心化”。所谓市场“空心化”是指第一产业产品交易市场供需不平衡,农民消费需求不高。2019年山西省S村夏季的葡萄收购价格过低,在市镇售卖不出积压家中,而在其他地区却又价格过高却抢购一空,此类现象在农村地区极为常见,市场供需信息的不完善和作物种植的时效性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三,技术“空心化”。所谓技术“空心化”是指新型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学习和应用范围受限,新兴技术人才缺乏。教育在培育人才和发展技术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一代又一代人才通过教育流出后,新兴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随之受限,并且原有居民在常年劳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劳作方式,对于新技术的接受意识较弱。农村发展的“空心化”使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乡村领域呈现的是村民自治制度。[3]农村“空心化”在政治上体现出治理“空心化”的形态,具体表现为民众参与组织治理意识不强,基层领导群体实效缺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第一,民众参与组织治理意识不强。农村人才外流,参与村庄治理人数本就在减少,加之农民在权力和责任意识方面有所欠缺,参与农村事务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有研究显示,社会的转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民经济差距拉大,使得农村社会呈现异质化,基层治理面临困境。[4]第二,基层领导群体实效缺失。好的领导群体能在无形之中为群体领航掌舵,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农村基层领导群体的选举存在一定的熟人关系因素,相应地,村民外流之后村委会的职能发挥不充分,公共权威无法有效释放,产生有组织、无效力的现象。[5]农村治理精英的缺失也是基层领导群体效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关于保定市空心村的一项调研显示,村委会领导人员以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偏低,[6]不利于组织权威的有效发挥。第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设施的维修与管理是村民责任意识的体现,但农村资源的规划与利用与城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村民惯性的占用公共资源的思想也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有研究表明,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使得农村居民外流,于城市中追求质量和舒适,[7]这又浪费了农村原有资源。在土地、道路、基本设施方面,农村的宏观策划和微观管控都有所欠缺,还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农村治理的“空心化”使得农村基层自治力度不够,公共的权威性发挥有限,阻碍了现代化治理在农村的开展。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血脉的精神源动力,[8]孕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中华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承也依靠农村,农村“空心化”在文化上的体现便是教育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传统文化衰落,乡土情结逐渐淡漠。第一,教育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市教育质量,使得优势资源集聚,政府投资也相对集中在城市,新型学校的建立汇集了优秀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资源。然而,相比较之下,农村硬件设施较差,福利待遇不如城市的学校,无法吸引优质的师资力量。第二,传统文化衰落。快速便捷是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特点,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快节奏的生活,新兴文化也充斥着整个社会,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遭到了冲击。当代消费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传统手工艺技术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化和机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再者,我国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受到了消解,导致了优秀文明的没落。城乡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也使得农村村民对乡村文化产生了误解,刺激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追求。第三,乡土情结逐渐淡漠。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区域的文化、精神等的依赖,认同、尊重和维护自己的家乡。由于乡村外扩和城镇化的发展,家乡设施逐渐落后,人们返乡发展的可能性逐年降低,或是举家搬入城中,或是节假日才回乡,因此乡土情结较之以往有所弱化。农村“空心化”造成原生文化衰落,教育资源参差不齐,不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
人口是发展之基,农村人口是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主力,但近年来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却带来了很多问题。第一,人口数量减少。城镇化的开展使得某些乡村进行了社区化的发展模式,由村落转为社区,人际关系发生改变。由于薪资报酬不同,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并举家搬迁步入城市生活,使得农村人口数量减少。第二,人口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青壮年人数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研究显示,江都市几个村落36-45岁的劳动力向外流出最多,占农村总人口的61.2%。[9]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使得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缺乏,农村建设后劲不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未来发展可持续性有所欠缺。第三,房屋基地资源浪费。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的结果是房屋基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空心房”“空心村”在农村大量存在,宅基地闲置较为普遍,农村基地的规划管理也是一大难题。人口空心化造成的村镇部落空虚,浪费了土地资源,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在自身资源、教学形式、联系实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提供物质和理念上的支持,保障农村“空心化”治理落到实处。下面笔者以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为例,具体分析农村成人教育对于农村治理的价值。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共有13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共计人口39.08万,其中有大约68%的人口属于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达一半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在1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青壮年居多,而青壮年人员占劳动总人口的85%以上,[10]老年人以居家务农劳动为主。当地起初以种植柑橘为主,只能自种自销,无法与市场对接,产品卖不出,收入较少,经济“空心化”严重。自2011年起,外出务工、向外输出劳动力就已经成为自贡市沿滩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万元,极大地提升了本市人民的经济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的外流。此外,自贡市除了有自身传统的两千年盐都文化,还有与传统节日元宵节相结合而形成的彩灯活动,文化底蕴较为丰富,对于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回流就成为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重要抓手。
农村成人教育内容包括对农村成人进行的各类领域的教育,其中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农业种类,还有文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11]具体可以分为实践型、技术型、公共服务能力型知识。这些内容与农村经济“空心化”治理具有耦合性,能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农村成人教育能够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提供师资、信息和技术等资源,提升农村发展的经济活力,促进产业融合。首先,职业与非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创收,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兴产业链。自贡市沿滩区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打工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提高了见识,明确了市场与农村发展的供需问题,从而为回村创新创业提供了经验。本区农业依托原有自然资源和发展传统,提升第一产业发展质量,形成柑橘和花椒生产基地,还构建了“脱粒-烘干-包装-冷藏-销售”在内的花椒初加工产业链条,[12]保留了农业特色,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促进了一二产业的融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其次,农村产业融合提升了农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增强居民定居意愿。沿滩区还依托本市彩灯活动,形成了“创业设计—制造加工—销售贸易”一系列产业链,[13]在国内外推出彩灯设计和贸易,提升了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力。彩灯产业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年少者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进入企业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年老者利用多年的制灯经验加工出更为精妙的艺术品,直接的经济利益与未来的经济预期都使得当地村民劳动意愿提高,为“现代农业提质行动”出力。
农村成人教育能够传递公共服务能力型知识,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了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养,从而增强了治理能力。村庄精英在“国家—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权力结构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14]自贡市沿滩区将“以党建引领促自治管理”[15]作为区域治理的指导方针,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的业务培训,培训党员干部自身纪律要求、民生发展指标、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精英治理的成效,用理论促实践,提高治理能力。沿滩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都离不开政府部门和村组干部的政策落实度和计划执行度,以政治治理促进经济提升。另一方面,返乡创业指导和下乡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职业素养和自身修养,推动村务工作的良好开展。《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持续实施返乡入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使每位有意愿的创业者都能接受一次创业培训。自贡市沿滩区在落实乡村治理的政策基础上,还加强对居民的就业技能培训。2019年6月,自贡市职业教育集团彩灯专业联盟成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借鉴经验,提升学员制作彩灯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村民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是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途径,农村成人教育通过乡镇学校、培训机构等平台传授职业道德观念,提高村民的教育水平,更好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为“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助力。
乡村振兴强调中国特色,农村成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挥作用。实用性和因地制宜是农村成人教育内容设置的重要原则,“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包括价值观依从、同化、顺应等”,[16]农村文化“空心化”治理也经历了相同的三个阶段。首先,特色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了村民的文化依从度。自贡市沿滩区在原有彩灯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形成遍及国内外的彩灯文化基地,并且结合本区域实际将稻谷收割之后的稻草进行废物利用,利用农闲时节编制草帽、扇子等增加额外收入。同时,将彩灯与草编相结合形成“草雕艺术”,并且举办“中国彩灯之乡·草雕节”活动,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乡村活动,间接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外部经济效益的提升能够使得村民对乡村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形成文化依从。其次,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自贡市政府和村民共同打造沿滩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行垃圾分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组织定期的大扫除活动,形成村路整洁、设施健全的乡村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能够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提高满意度。再次,乡土文化的开发和弘扬完成了村民的内化。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沿滩区建设开工,意在五年之内打造“彩灯产、学、研核心区”“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彩灯文化展示区”三大主题。而且,《自贡文化》书籍还对彩灯文化进行专题讲解,在国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除此之外,彩灯文化还走出国门,在60多个国家承办灯会介绍彩灯文化。国际国内的文化宣扬提升了自贡市的文化价值,也增强了居民对乡土文化的内化程度,为“文明乡村建设行动”助力。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17]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中坚力量,狭义的农村成人教育对象是指除城市以外的广大区域的农村成人群体。[18]在“空心化”现象严重的农村,成人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农村成人教育对象主要是户籍地在农村的中青年和老年人。农村成人教育在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农业技能和科技创新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9]首先,对中青年人的教育应包括相关技能培训、农村创业以及乡村文化培育。自贡市沿滩区大力发展花椒、柑橘产业,并拓展养殖业的规模,而且还发展“彩灯+草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并有专业人员进行市场开拓,促进本地村民就业转移,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有适宜的学习渠道。随着家乡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水平提高,与家庭团聚的愿望和家庭的责任感使得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拉动创业就业新风尚。其次,对老年人要加强生活保健知识的培训,丰富闲暇生活,联合各类人群发掘本村的文化特色,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建设美丽乡村,为“乡村民生改善行动”助力。
基于对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的分析可知,农村成人教育在“空心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势突出,能够对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矛盾,化解冲突。在此过程中要遵循三大运行机制,为农村发展建构路径图。
指向即目标,效益提升是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可见的效益提升能够推动村民参与农村治理。在沿滩区农村“空心化”治理过程中,经济效益是首要效益指向,农业生产基地、加工产业链等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提升了经济预期。农民培训效益是“空心化”治理的保障,彩灯企业业务培训、农业产业增值培训等为沿滩区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文化开发可持续性是“空心化”治理的隐性效益,彩灯文化、草雕艺术、旅游业务等都是沿滩区文化开发效益的体现。
要素融合是沿滩区经济振兴和文化富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产业融合带动地区经济增值。对于沿滩区农村发展而言,重要的物质要素是土地资源,花椒初加工产业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链,扩大了就业机会,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推动地区优势宣传,扩大国际国内的交易额,促进经济增值。另一方面,主体文化内化创新了治理方式。彩灯文化走出国门,提高了主体的文化认同,为本地保存和吸收了大量人力资源,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治理提供可行路径。
质量优化是沿滩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农民培训是治理质量优化的基础,农民自我素质提升、自我治理意识提高都离不开农民培训,沿滩区农民培训形式丰富多彩,青年系统业务培训、老年手艺优化培训为人们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不同的培训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系统的培训也成为质量优化的前提。其次,政策制度是质量优化的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治理提供政策依据,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思路,资金、技术的投入为沿滩区经济发展提供充实的后备保障。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物质保障。首先,要提高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促进农村成人学校和乡村文体中心的持续发展,保障成人教育教师工资,促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物质建设上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其次,完善相关法律,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自贡市沿滩区的土地流转为当地产业创意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土地资源是农民发展的保障,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规划方案,基层组织要加以贯彻落实,严防占用公共资源现象的发生。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针对住房基地、作物种植基地和畜养基地要加以细化,明确各类土地的用处,有效发挥现有的物质资本的力量,还要合理采纳群众意见,奖励积极献策者,做好榜样示范,提高基层群体自治能力。此外,还要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规划居民用水和垃圾处理,联合村民合建乡村生态圈,建设美丽乡村,为“空心化”治理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要严格落实管理、实施、监督三环节,保证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首先,要多元共建,管理明晰。成人教育体系需要合力共建才能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三合一”农村成人教育综合体,涉及政府、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基层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20]多主体参与可以互通有无,对相关利益者进行需求分析,保证成人教育体系内容的丰富和全面。其次,要各司其职,保障实施。成人教育体系构建要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路,还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构建县、乡、村三级的多元开放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21]在落实过程中,各级委员会要各司其职,认真贯彻体系建设初衷,为农村发展和“空心化”治理提供基础。再次,要强化沟通,有效监督。各级成人教育负责人要加强沟通,农村村民也要及时反馈培训信息,提供改进建议,在学习时间和方式上共同商计,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加强监督。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框架依据,提高人力资本的发挥成效,从而实现治理的高效性。
根据内生式发展理论可知,以本地人为开发主体才是培育本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道。因此,提高农民自我治理意识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内生之路。首先,培育农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人力资本是培育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成人教育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因人而异发挥潜能,根据其主观意愿和客观需求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得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治理,在乡村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和乡村管理中发动群众的力量。成人教育还要进行创业意识的培育,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风险保障,树立乡村模范,调动参与创业的内生动力。其次,培育农民的集体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在公共设施维护、乡村环境建设、乡亲相互帮扶等方面加以引导,构筑团结开放的治理综合体。再次,发挥培训价值。“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农民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融合,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为农民进一步升学提供平台,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教育素质。[22]
因地制宜改革农村成人教育方式,有利于教育的便捷高效开展,为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路径。第一,成人教育内容要做到“一村一品”。[23]在设置成人教育课程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村民风格等开设相关专业知识,做到“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开拓农村经济发展新渠道,完善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人口的回流。第二,培育“乡贤”,建设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村落文化中发挥乡贤引领作用是对中国乡村精英治理传统的传承”。[24]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乡贤”的培育,为乡村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转型助力。此外,还可以对其进行成人教育培训,以此影响带动村民参与培训,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第三,将因地制宜、按需施教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教学原则。自贡市沿滩区将自身的传统彩灯活动与农闲的草雕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节日。当地开设的彩灯学校正是抓住这一特色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教学平台。农村“空心化”治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成人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健全政策保障措施,改革农村成人教育方式,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可以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空心化”治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