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荣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语言文学分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民办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宗旨之一。诚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仍然停留在“认识状态”,尤其是外语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不佳,没有真正上升到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的高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1],无论是英语专业,翻译专业还是商务英语专业,对其教学条件之实践教学部分都无一例外地提出: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那么如何构建独立学院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怎样的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这是当下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实践教学是把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实际应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虽然实践教学在国外社区高校和一些国内的985、211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已经十分成熟和普及,但是国内普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文科类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外语类院系,实践教学是短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56所,其中,独立学院257所,浙江省23所(源自2019年6月17日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自创办至今就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显示出各种问题。独立学院的外语类专业,其实践教学更是问题重重。不少学者对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和英语等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出了不足[2],总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环节零散、实践内容设计不够科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3)实践教学条件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本文拟就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为例,以外语类专业在本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主题,以外语类所含的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三个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平衡发展,明确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定位。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语言文学分院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独立学院中的老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招生规模稳定,近15年每年毕业生平均在200人左右,在独立学院院系中属于大进大出的专业。学院历来重视“一种意识,两种能力”的培养,近两年把“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国际化”的提出,更是把实践教学的场地拓展到了海外。尽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问题和核心难题,但外语类专业所在的语言文学分院,本着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以语言技能的操练为基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主线,以“三个课堂”为载体,构建具有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外语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院先在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方向的班级中进行试点,以点带面,最后在学院其他专业中推广。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要素: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管理。其中,实践课程的设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系统构建实训环节以及实践学分互认成为本文研究的三大关键问题;根据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合理、系统地设置外语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解决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协调与配合、支撑与督促等问题。
构建外语类专业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涉及学院、专业、师生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利用假期全面制订、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要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与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明确提出要在完成基础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各门课程实验教师注重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并结合各类专业评奖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综合实践。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和成绩考核办法,建立实践教学的检查和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促使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
针对外语类专业的特点,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开放力度,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探索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不同的开放共享形式。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一体建设,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引入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校友优势、师生优势,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校企合作,学院近几年邀请了大量企业中的行业人才来给在校生做讲座,以“行业人才进课堂”活动为契机,以各级各类实践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实践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性、创新性实践,加强产学研研究,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中。
通过每学期末的课外学分认定,有效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专业讲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内涵,规范学分认定的流程,加大学分互认的监管,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化管理。
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明确我院外语类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将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上,不仅考虑到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技能,更要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设置与该能力训练相匹配的实践课程,通过基础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效的结合,将能力培养真正融入到学生课程中。
2018年,分院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学时,英语专业由原先的148个实践学时增加到208个实践学时。例如,在对商务英语方向实践能力的训练上,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为依据,开设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国际结算等课程,通过开设谈判模拟、ERP沙盘对抗等实验(训)项目,将语言训练和专业能力的操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实践环节和内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课堂”联动实践机制是指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强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能力,构建环环相扣的实践机制。
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是以课内的“第一课堂”,校内的“第二课堂”和校外的“第三课堂”为具体载体,有效实现学分在“三个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具体设置,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和强调语言技能综合应用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划入第一课堂。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中,强调技能的大量培训和练习,增加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第二课堂是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主要内容,强调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行业人才进课堂”等具体形式,通过第二课堂的设置,使得学生科研实践、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得到训练。分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院根据组织方是官方性质还是学术团体分别以A类和B类划分学科竞赛)并给予经费上的保障。不论A类还是B类学科竞赛,分院都一视同仁。同时,为帮助学生今后就业,实现学院与社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分院每学期都邀请一些社会上的行业人才给学生讲课,避免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
第三课堂的设置是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各类别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内的知识、技能得到全实景、全过程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度。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并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根据地方性高校的性质和特征,分院与就近的柯桥中国轻纺城和诸暨大唐国际袜业城等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每年春秋季定期派学生去合作基地见习,见习的方式为志愿者服务、布商英语交易实践等,把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分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趋势,通过和国际交流处合作,积极引进各类留学项目,把学生送到海外,实现外语类学生的全方位海外教学实践。
通过课外学分认定等实现“三个课堂”学分的互动。课外学分主要分为创新创业学分和文体素质学分两大类。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义工等自主实践训练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第二课堂”中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等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志愿服务、社团和境内、外交流访问等设置文体素质学分。创新创业学分、文体素质学分均可作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例如,为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各类海外留学项目,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学院制定了《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明确对参加海外校际交流的学生在海外学校修得的课程学分如达到规定数目实行整体认定,对于没有达到规定学分的短期零星课程,分院也明确了海外院校交流的课程与外语类专业的互认课程等信息,解除学生出国后选修课程的后顾之忧。
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历来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分设置,加大实践学分比例,同时在实验和实训项目设计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和语言训练平台,充分锻炼语言基本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构成,搭建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把“三个课堂”的概念有效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利用课外学分,通过学分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有效地串联起实践教学各环节,实现学分管理,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之中。积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个课堂”建设,实现“管理机制有保障、教学资源有保障、师资队伍有保障、实践场地有保障”,从而培养“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改变语言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实践学分构成、实践内容设置等方面构建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现“一条中心,两种教学,三个课堂,四个保障,五种能力”,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满足学生专业实验与实践的需要,最后以学分的形式,实现实践环节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