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美术鉴赏教育的心灵治愈功能

2021-01-16 16:16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灵美术学生

吴 萍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前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关键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学习环境的复杂化,部分高职学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溯其本源,除了本身性格与品性等内因之外,生活环境等外因也不可忽视,如繁重的学习负担、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以及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诸多困惑,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美术鉴赏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灵治愈因素,能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有利的引导和疏通等作用,在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效推进美术鉴赏教育,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心灵治愈因素,引导高职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鉴赏教育中蕴含的心灵治愈因素及功能

马克思说:“艺术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也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反过来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这种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的道德品质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1]美术鉴赏教育既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因课程中蕴含的心灵治愈因素,还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调节与净化学生的心灵,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其重要作用不容小觑。

美术鉴赏课程中所赏析的作品艺术形象、形式语言和作品主旨,能潜移默化地净化和触动心灵,引发感知,只要它们遵循审美规律,满足审美需求,就能对人产生有益的影响,[2]引导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起到较好的心灵治愈作用。

(一)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式——陶冶和净化心灵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式语言,形象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能较好地陶冶净化心灵。观者对美术作品的第一感受,是来自于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形式语言。形式语言包括生动的形象、富有韵味的线条以及极具魅力的颜色等感知因素,结合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能让人获得多样的视觉享受。学生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解,结合自身的的生活感悟,加上所学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产生视觉上美的感觉,进而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感悟。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中优美曼妙的艺术形象,能让观者感受形象中温润细腻的情感,让人产生联想,进而产生微妙情感体验。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与思索,与作者共鸣,与作品共情,让学子愉悦身心,放松心情,在不经意间净化、陶冶了心灵。

中国古代山水画历史悠久,展现了壮丽的锦绣山河,能让观者感悟生活,放松心情。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欣赏,能使学生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对青绿山水的秀美之色和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的欣赏与了解,学生无不感慨祖国河山的壮丽和古代山水画的无比美妙。在山清水秀与落花流水的赏析之中,让学生的审美有明显提高。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让学生产生无限遐想,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缓解紧张与焦虑的情绪,获得放松。

在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里,画家运用散点透视,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川流不息的车轿船只,详尽而真实的描绘了汴河两岸的节日风光,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出来。画家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掘和表现了生活中的戏剧与诗歌,突出地描绘了汴河中,大船通过虹桥的戏剧性场景,表达出对市民生活富有诗意的赞美。通过对长卷的欣赏,学生仿佛穿越到了十二世纪,似乎在亲身经历北宋都城汴梁的都市喧嚣,千年之外的的繁华仿佛尽在眼前。让学生忘掉现实中的不如意和得失挫败,美的享受替代了不良情绪,身心愉悦的同时,让情绪得到有效的调节。

不仅国内本土艺术文化可调养心性和舒缓情绪,国外的艺术亦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与陶冶情操。适当欣赏外国美术作品,能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艺术和生活习俗中的异同,感受多样化的异域风情。亚述时期的浮雕《受伤的母狮》,形象逼真而生动:一只受伤的母狮,虽然后半身已经基本丧失了生命力,瘫倒在地,它却不甘心就这样倒下去,用前脚尽力支撑前身,奋力昂头,仿佛发出愤怒的吼叫,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亚述人坚毅的性格。这些坚强的艺术形象,能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学会在逆境中自信而坚强。

借助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和个人经历中无法获得的生动和丰富的知识,让学生缓解学业和就业等压力,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释缓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二)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感染和触动心灵

作品的主题与深层内涵等,富含深意和感染力,蕴含着心灵治愈因素,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传递审美情感需要鉴赏者了解作品的内涵,并将表象的艺术作品融入感性的思维情绪。[3]赏析美术作品时,除了欣赏形式语言外,还要体会作品蕴含的主题和深意。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寓于艺术形象之中。美术鉴赏教育中,美术佳作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是感染学生心灵的最佳治愈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作品的主题与内涵,感悟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等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悟所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仿佛与作品倾心交谈。与作者促膝谈心的交融之感,能让学生舒缓情绪,坦然自我。通过深层内涵中蕴含的正能量,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崇高品德,促进学生心理正能量的产生。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超级写实的方式,描绘了一位朴实的老农父亲形象,画中的父亲俨然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皮肤干瘪,满脸皱纹,眼眶凹陷,干枯的皱纹爬满双颊,双目浑浊却满眼期盼,整幅画布满岁月的沧桑,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农民父亲的形象。细节的超写实描绘,富有强大的视觉震撼力,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联想到父母在自己人生成长与求学之路上的付出和无限艰辛,让人心疼且怜惜,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背后,无不是亲人们的负重前行。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亲人,学会放下自身烦恼,树立坚毅的人格信仰。

竹子常被古代文人雅士作为人格品质的象征,画家皆喜以竹寓人的清高、虚心、坚定不移和正气凛然,更以竹的坚毅来比喻画家自己。如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曾作过一幅《风竹图》,来表现自己在山东淮县任七品县令的时候,为官清廉,坚毅不拔,体恤民情的品行和气节。图中除了画竹,还题有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子的一枝一叶,表现了郑板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却处处体恤民情,关爱民生的高尚品德。这种坚毅的思想和性格,可以用来促进学生养成坚毅性格,鼓励学生不要过于关注自己,而应多关注他人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帮助学生从个人感情提升到国家和民族的崇高情怀,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众多,大情怀和小自我相比,个人的得失又算什么?当进入这样一种高境界的审美心理时,鉴赏者可以获得较大的心理愉悦感和精神上的豁然开朗。

(三)感悟艺术家创作中的心路历程——明朗和启迪心灵

除了作品艺术形象、内涵主旨,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创作背景和生平事迹,也是蕴含于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心理治愈因素。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能够让鉴赏者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更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深意和内涵,感悟心灵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学生在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及背景之后,便能发现艺术家的成功之路上,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一帆风顺,他们和常人一样,生活中充满了逆境和无限坎坷,这些经历可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正视和克服困难,学生容易从这些经历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学会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感悟,得到心理情感的升华,进而形成坚毅、乐观向上的性格,人格素养也随之提升。

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本是明朝皇室的后裔,面对改朝换代的政治风雨,将内心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仇恨和极度蔑视,巧妙地将笔墨转化成了奇异的花鸟形象,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此坎坷的经历和打击,画家们尚且能屹立不倒和笑面相对,生活在幸福与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衣食无忧是多么难得,应怀感恩的心,感恩祖国,感恩先烈,有什么困难无法解决,又有什么理由去自暴自弃和颓废呢?

被誉为敦煌艺术“守护神”的当代油画家常书鸿,在敦煌艺术的伟大修护工作中,战功卓著。其精神是能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懈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敦煌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却历经多重磨难,伤痕累累,让人痛心。常先生曾经经历了妻离子散的人生磨难,又放弃留学法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在经历了多重困境和生活的巨变后,他依然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定的人生信念,驻守敦煌,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人格魅力,正是大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所要学习的精髓,通过学习能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滋养学生的心灵。

不难发现,美术鉴赏课程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对人的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是提高精神境界和治愈心灵的过程。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当中,通过体会作品本身及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精神,自然而然的净化了心灵,将不良情绪淡化。在负面消极的情绪得到缓解的同时,受到作品精神的感染,心理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不知不觉人格得到升华,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二、如何提升美术鉴赏教育的心灵治愈功能

通过美术鉴赏教育来感染学生并治愈心灵,是美术鉴赏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美育课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去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心灵治愈功能:

(一)探寻审美心理的鉴赏角度

美术作品的欣赏,应不仅立足于从单一美术的角度,对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象的特点予以讲解,还应从净化心灵和提升审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及形象。一般的美术鉴赏课程,往往从外在和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对绘画技法和美术特点的理解,很少从心理的角度去探索和感染观者。美术鉴赏课应立足于提升高职生审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和雕塑,一般课堂教学多赏析其技法的娴熟和功底的深厚,看似很难从心理的角度去欣赏,实则不然。为完成巨型壁画《创世纪》,米开朗基罗用超于凡人的毅力,独自承担了凡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把自己关在教堂四年,每天站在脚手架上,仰着头作画,画完成了,他的头却再也低不下来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去赏析作品,则可以让学生体会这种执着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是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中固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事实证明,只要有毅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在欣赏南宋山水画的时候,仅从画面色彩、线条、构图和笔法等绘画角度上去欣赏,则是停留在画面的表面情绪。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欣赏时,可分析这些艺术风格暗藏的爱国情怀和坚定意志。南宋末年,外敌入侵,国家没落,画家用斧劈皴的笔法,刻画一角山岩,半截树枝,表达一种对国土被掳的惋惜之情。而画面的特殊构图和笔法,恰到好处的使得画面达到了另一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意境。作品的浩然正气,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激励和启发学生。困境是暂时的,眼前的困境并非真正打倒意志的东西,而正视困难,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和排除困难,一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明天。

教师可从心理治愈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艺术品人文情怀的能力,在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传递作品的心灵感染信息,从陶冶和净化心灵的角度欣赏美术素材,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正确认知和积极心态的养成。

(二)深层挖掘心灵治愈的审美因素

许多美术作品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治愈因素,需要教师深入的挖掘。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作者的创作心路、情感体验和生平经历,都蕴含着能激发人心灵感触的因素。教师在鉴赏教学过程中,除了分析作品艺术形象外,还可将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深入解读,联系学生实际,深化作品的故事性与渲染性,让学生体会作品蕴含的人生感悟,引起学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引发心理感触,进而治愈心灵。

齐白石老人画的虾,技法炉火纯青,形象惟妙惟肖,画中的虾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笔法、形象和意境都展现了高超的画艺,不仅是学生欣赏的典范,也能找到心灵治愈因素。为表现虾的形神特征,齐白石老人用毕生的精力去观察虾,除了去溪边观察与写生,还在家里用碗养虾,反复观察,不断写生,从青年到老年,白石老人一直坚持画虾,爱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白石老人不仅把笔下的虾表现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还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获得90多岁的高寿。这一切源于白石老人对虾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热爱生活,善待生活,生活也会回报、善待大家。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席里科的《梅杜莎之筏》,大胆表现了法国政府的远洋轮船在海中沉没的真实事件,作品的表现手法细腻而写实。从整个画面上,看似很难找到心灵治愈的因素,其实,只要用心去寻找,创作的艰辛过程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可找到许很多正能量,可以很好的感化学生。为使作品具有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他访问了梅杜莎号沉没后的十几个幸存者,并照原样造了一个木筏,乘着这个木筏到海中体现生活,去观察海洋和天空的变化,体验在饥饿和绝望中挣扎的实际感受,画家还到医院去观察垂危病人的痛苦,观察尸体腐烂的情况。作画时,请生黄疸病的朋友做模特儿,真实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学生能从作品背后的故事中,感悟到艺术家认真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而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和顽强意志力,则是除了画面本身更能感染和激励人的精神食粮。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心灵治愈因素,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形成积极进取与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身心得到滋养,心灵得到治愈。

(三)注重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

中国本土的美术作品蕴含大量的民族精神财富和心灵治愈因素,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4]作为大学生,应对本土美术和文化底蕴有深入的理解。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应将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与文化意蕴融入作品的讲解中,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起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将爱国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坚定性格。

在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品线条的抑扬顿挫等变化,体现涓涓细流与崇山峻岭的灵动与坚毅。通过欣赏笔墨的浓淡干湿中体现出来的韵味,感悟山水艺术的魅力和形式灵活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所呈现出的秀丽之美。

大写意画家徐渭,有着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年轻时怀才不遇,几近疯狂,经历过九次极度残酷的自杀,又在恍惚之中误杀了自己的妻子,出狱后已年近半百。在徐渭的大写意泼墨画《墨葡萄图》中提有一首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透过诗句能让人体会到画家笑面坎坷一生的态度与坚韧意志。半生的凄惨生活没有打垮画家,他化悲愤为力量,用手中的笔墨,在自己的晚年奋发努力,练就了大写意的画风。豪放而泼辣的笔法,对近代国画的写意风格起到巨大影响。无尽的坎坷非但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成就了他顽强坚韧的独特气节。

宋代花鸟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花,但他画的兰花都没有土,兰花的根都暴露在地面之上,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面对疑问,郑思肖回答世人说:“国土都被夺走了,根还能长在哪里呢?”正是这画面中缺失的土和暴露的根,在讲诉着历史的故事,展示着画家身处国家没落之时,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为外敌的入侵而愤恨的爱国情怀。

上至五六千年的彩陶,历代反映革命斗争的绘画,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各种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漫步历史,通过对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的赏析,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会感恩祖国和珍惜现在。

(四)综合利用多元化手段的感染效果

不仅利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还可让学生感受美术馆与相关创作实训室等实地观赏效果。欣赏原滋原味的艺术品,全程且直观的感受艺术的创作历程。结合现代信息化及高科技等技术手段声、光、电特效,运用音乐和灯光等来渲染作品的氛围,升华作品的感染力,学生能获得全方位的试听享受,深切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欣赏时结合音乐,让乐曲的强弱、高低、快慢和起伏等变化营造作品的氛围,恰到好处地借助音乐的力量。

在赏析罗中立的超写实油画作品《父亲》时,可运用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手法,在讲诉作品创作背景及人物特点时,可播放筷子兄弟的深情演唱曲目《父亲》,或《时间都去哪儿了》等轻柔而感人的背景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可由教师或请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文中刻画在车站凝望父亲的背影而感动落泪的片段,能较好地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比起直白的语言描述和直接的图片欣赏,结合了多种手段的教学效果,更深入人心,更升华主题。

在欣赏高更的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时,可运用情景创设和情景再现的教学手法,让学生来扮演自己心目当中的作品角色,根据学生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创设故事情节。将画面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运用光线恰到好处的LED灯,让学生聆听轻柔的古典乐曲《神秘园》,让灯光和音乐来营造氛围。活动结束后,让观者和参演者畅谈切身感受,分享作品心得。这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受,比语言灌输更能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和理解作品蕴含的深意,与作者共鸣,与作品共情,进而获得心灵触动和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教育中的心灵治愈因素能让高职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明白做人的道理,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起到治愈心灵的效果。美术鉴赏的精髓,在于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理想境界,净化人的心灵,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应着手用艺术的精神和其中蕴含的高尚情操,潜移默化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与乐观从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砥砺自我中成就顽强不屈和艰苦奋斗的坚强品质。高校美术鉴赏教育应不断深入挖掘课程的心灵治愈因素,提升课程的心灵治愈功能,必将对促进高职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增进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心灵美术学生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赶不走的学生
唤醒心灵
学生写话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