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1-01-16 14:45王广利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广利 程 欣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1]。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新命题、新探索,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4]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五个认同”、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多、生源广、文化差异大等特点。如何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以“五个认同”强化对各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思政课建设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树立维护祖国统一与安全、反对民族分离的观念与意识,自觉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团结老师和同学,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二)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公民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爱国主义是强化中华民族一体化家国情怀的主旋律,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永恒主题。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各族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更有利于各族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是正确认识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任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厚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基础,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三、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

(一)高校党委担当主体责任,保证衔接的合理有效性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高校党委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族学生理信念和道德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好顶层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范使用统编教材以及教师培训研修和宣传研究等工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施情况作为教学督导的重点考察内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专项课题;拟定有关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衔接的领导体制和常态工作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个别师资不足的高校,还可通过引入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等方式进行补充。选聘思政课教师要制定相关的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理论基础扎实、思政教育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要求,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重大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要的是要让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准确地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和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

3.推进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和科学分析方法,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和宗教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理论前沿、发展动态。高校可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依托此平台,促使思政课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

(三)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1.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国家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尤其是利用好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进教材、进课堂,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同时,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引导各族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接受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奠定良好的思想感情基础。

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思政课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以往的“填鸭式”“ 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做好教学设计之外,还要针对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碎片化浏览、形象化阅读等的特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微课、微电影、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更为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宣传教育的载体。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创新课程形式,增强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如,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竞赛,微电影、微纪录片和民族兄弟故事会等系列活动,构建学校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模式。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同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头脑,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强化学生的政治观念,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暴力恐怖主义,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4.切实加强对教学主阵地意识形态的管控工作。一是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纪律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重点强化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热爱教育,不忘初心;二是通过信息员队伍监督、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工作举措,坚决杜绝在课堂教学中传播违法或消极观点和言论,促进课堂育人阵地建设,确保课堂教学正确的政治导向。

(四)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3]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统一”之一。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较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和专业体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作为思政课程的拓展和重要补充。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还存在着一些困境;“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虽已提出多年,贯彻落实效果却并不理想;一些高校对于课程思政改革还只停留在口号宣传上,缺乏总体设计和具体责任落实;很多高校教师受社会风气影响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育意识欠缺、教育责任淡漠,没有真正树立起协同育人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为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独特优势和育人功能的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效应,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