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宇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每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并内化为自身的生存法则和精神内涵,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对民族教育十分重视。为了加快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给予政策支持,民族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大幅提升。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居住,后因沙俄入侵而奉令迁徙至嫩江流域居住。主要传统生产方式为农业、畜牧业、渔业和狩猎业等。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达斡尔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借助满、蒙、汉等文字,广泛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不断发展本民族教育。达斡尔族人口131992人(2010年人口普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新疆的塔城市等地区。
笔者通过长期关注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达斡尔族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并针对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的民族教育过往取得的成绩及新时期民族教育在各个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早期的达斡尔族教育主要是在血缘关系构建的部族中进行的大家庭式教育。达斡尔族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结成社会集团“哈拉”,他们属于同一个氏族,拥有同一个祖先。每个“哈拉”因为血缘的远近进一步形成了若干个“莫昆”①。在这样的大家族中,年轻一代在与长辈们共同生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以及模仿的方式,习得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年轻一代在参与部族的集体活动中接受达斡尔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因此,早期达斡尔族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民族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内容,并兼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形式,这样的教育形式持续时间很久。
从清朝开始达斡尔族有了真正的学校教育。当时,驻守黑龙江的将军萨布素为满足贵族子弟学习知识文化的需要在驻地墨尔根开设八旗个学堂,学堂要求每个佐领可以选送一个幼童进入学堂学习。由于当时八个佐领中有五个佐领都属于达斡尔族,因此当时每年都有五名男童得以进入正规的学堂学习。学习主要内容是满语文和骑射技艺。随后,又在齐齐哈尔地区专设了一所官学,及墨尔根和黑龙江两城各设立了一所官学,由此每年每一佐领都有几名幼童得以进入官学堂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②清德宗光绪年间,西布特哈总管署内设劝学所一处,接着又先后在达斡尔族群众聚居较多的村屯开办了初等小学堂。清末,达斡尔族聚居区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中等教育。1905年,东布特哈总管署内设“初级师范预备科”。1906年,“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堂”建立。1908年,新疆的塔城地区也设立了“养正学堂”和“武备学堂”。③除了官办学堂以外,当时达斡尔族人还开办了有部分的私塾,大多数聘请的是达斡尔族通晓满文的书生担任教员。此时,大量的达斡尔族女子也拥有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流传下来自己的文字,所以无论在达斡尔族的官学还是在私塾学中,主要借助于其他民族文字进行教学活动。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达斡尔族子弟在官学和私塾中均以学习满文为主,儿童教材被译成满文,供学生学习,如《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清朝末期,使用汉文书写的公文增多,因此学校教学内容增加汉语文内容,进而提高达斡尔族民众的汉语口语表达和汉文书写水平,这也直接推动了满、汉文兼通的达斡尔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使得达斡尔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交融。④
民国初年,达斡尔族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在达斡尔族聚居区的各地,如西布特哈在尼尔基地区设小学,布西初、高两级小学校1所,在阿荣、绰尔哈勒等屯设初级小学6所,在齐齐哈尔也有多所小学。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社会、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蒙语文。那时,学校主要教授内容也由清末的以满文为主转变为汉文为主。除官办小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私立小学,其中最早开办的私立小学是“凯阔屯私立小学”,最负盛名的是教育家郭道甫先生负责筹资开办的“呼伦贝尔蒙旗小学”和“莫和尔图小学”。郭道甫先生开办的这两所小学当时主要招收达斡尔、蒙古、鄂温克等民族学生,人数百余人,教学内容以汉文为主,兼授蒙古文。⑤
另外,随着初等教育的扩展,也必然推动了中等教育的扩张。当时在齐齐哈尔地区开办了“黑龙江蒙旗中学”、由金耀洲创办的“黑龙江蒙旗私立师范学校”和由郭道甫先生创办的“奉天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均招收有很多的达斡尔族学生。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掠夺,同时还全面实施奴化教育,因此当时的学校教育出现了由日本人担任教师教授日语,并严格禁止学校教授汉语和满语,大量的满汉文书籍被查禁,使得达斡尔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⑦
新中国成立以后,达斡尔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民族初等教育得到了普及和提高,民族中等教育开始起步。现在,达斡尔族的教育体系已比较完备,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教学体系,民族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备,形成了民族幼儿园、民族小学、民族中学等一贯的学校体系。
幼儿阶段是人生启蒙的阶段,也是人最容易接受事物的时期。直到上世纪50年代,达斡尔族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都是属于家庭教育范畴,没有任何的公立或官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上世纪50年代末莫旗才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⑧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接受少数幼儿进入幼儿园,大多数幼儿依然保持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来接受学前教育。达斡尔族传统家庭模式是几代共同居住,因此幼儿都是在几十人组成的大家族中接受学前教育。
笔者2019年在莫旗调研期间,从当地教育局获得相关资料。莫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共有2所公立幼儿园,即莫旗民族幼儿园和第二民族幼儿园,除此之外,下设的每个乡镇都设有幼儿园。据统计,全旗共有114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2所,可容纳幼儿720人;中心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1416名。全旗有适龄幼儿8694人,在园幼儿7278人,幼儿入园率为83.7%。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达斡尔民族义务教育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10月15日颁布实施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教育条例》,依法保障了达斡尔族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据笔者调查,目前莫旗已全面实现“乡乡有初中、村村有小学”的教育普及目标。1996年全旗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到100%,1997年实现初级初等义务教育⑨,2000年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近年来,莫旗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民族学校硬件建设,截止2014年末,全旗8所民族学校全部通过了区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并已实现“班班通”,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
据统计,截止2019年,莫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共计37所:小学13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9所民族学校,其中,初中1所,小学2所,一贯制学校6所;寄宿制学校25所。全旗小学生14905人,初中生8369人,共有21561名小学、初中学生;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851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1056人。莫旗对高中阶段“三少”民族学生实施了“两免”政策。以保证“三少”民族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笔者通过对达斡尔族家长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得知,很多学校都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民族语言、音乐、舞蹈、体育和日常礼仪习俗等方面。懂得达斡尔语言文化的教师在民族文化课堂上不仅教授达斡尔语言,并对所涉及的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讲解。民族艺术的传承主要通过音乐课教学生传统达斡尔民族音乐舞蹈鲁日格勒舞蹈、哈尼卡制作、剪纸、木库莲乐器等艺术;民族体育是通过体育课教学生传统达斡尔族体育项目,如曲棍球、颈力、陶力棒、扳棍等。特别是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在莫旗依托中小学的训练网点全面形成。莫旗职教中心专门开设曲棍球专业,面向全旗招收曲棍球特长生截止2020年已累计招生近200。以此组建三线队,配备高水平管理训练人员,常年开展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从后备人才、三线队、二线队和一线队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建设全面得到加强。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曲棍球锦标赛获得U18组冠、亚军,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获得男子U18组、男子U15组两项冠军,女子U18组第四名,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获得U15组冠军。郭孟凯等3人入选内蒙古曲棍球二队。与此同时,并通过兴趣班的形式教授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每周一节课。莫旗基层民族学校在达斡尔语教学中已开始使用《达斡尔语汉译教程》,所选教材是图木热编著的《达斡尔语会话本》,每周安排1-2节课程。从2019年开始组织人员编写《达斡尔族教材》。
达斡尔族学生的高等教育,各级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怀。2004年,莫旗成立了“达斡尔族教育基金会”,隶属于莫旗教育局管理,并制定了《达斡尔族教育基金会章程》,基金全部用于扶持贫困大学生上学。据笔者2020年电话采访教育局工作人员得知,莫旗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新生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莫旗政府精准扶贫教育基金等资助政策,仅仅2020年精准扶贫教育基金就资助了3179人次,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民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政策经费的保障,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族文化课程和教材的建设等各方面得到巨大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汉兼通的双语型高素质人才,已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以使用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重点,以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本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基本内容”⑩的学校教育。
随着财政投入的加大,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师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达斡尔族民族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客观上整体分析,在师资素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基层牧区地处于偏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师资配备不合理。教学条件差,具体表现在教学硬件设施、图书、音像资源等方面。师资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教师综合能力不足。莫旗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89%和83.3%,而且大部分是后取得学历。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比例偏低,以及民办和代课转正的教师问题多。还存在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问题;另外,基层牧区居住十分分散,致使大多数学生都寄宿在学校里。近几年,上述问题虽有所缓解,新录用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个别偏远地区代课教师依然存在,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有些课程没有教师教,年龄大的老教师没有退休,编制又有限,因此只能找代课教师。”“职称改革后,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忙于繁重教学,另一方开始忙乎职称,年龄大一点的教师都很吃力。”与此相比,城镇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较为优越,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都流入城镇学校,导致了优秀教师往城镇和城镇附近调动,留在基层的高水平教师紧缺,基层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等显著问题。
达斡尔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中,现仅仅停留在浅层,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承担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导力量。教师是否主动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及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成败。但经调研发现,在学校传承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是极少数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并且他们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因为自然条件、历史遗留以及教育观念等原因,偏远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缓慢。达斡尔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寒冷,多为偏远山区,且居住分散,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民族地区的办学基础薄弱;另外加上受到落后观念的影响,主观努力不够,偏远地区民族教育落后于整体的教育水平。
课程评价体系不仅用于对课程开发和建设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而且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课程开发主体的态度和认识。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不断回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课程评价标准也应不断进行更新调整。虽然部分达斡尔族学校已经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工作,进行了民族文化课程建设的尝试,但是尚未形成一套专门的、合理的民族文化课程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民族文化课程采取的是不评价或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的方式。这一方面影响了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师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因此,亟须完善民族文化课程评价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个别达斡尔族群众陈旧思想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缺乏长远眼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不足,教育态度消极,甚至悲观,并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女孩子总要出嫁,不用上太多学”,这些落后观念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升。
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其中担当着特殊角色。因此,教师对待民族文化传承的态度以及能力直接影响民族文化发展。首先,受到诸多特殊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不强。有部分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知识缺乏认识和学习,一些年轻的达斡尔族教师不知道“围鹿棋”“哈尼卡”“曲棍球”等最为常见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说这也是影响其文化传承的因素之一;其次,部分教师担起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工作,但自身的传承意识较薄弱。如,谈到传承达斡尔民族文化的问题时,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看待,而没有从民族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激发教师对达斡尔族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最后,学校还应该从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等条件入手保证教师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民族文化知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水平。
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地域和环境等因素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民族教育的发展特点,民族教育的发展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固有的教育模式。达斡尔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达斡尔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发展民族教育应该努力探索基于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也就是意味着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予民族地区更多的自主权,支持和鼓励民族教育进行改革试验。多年来,达斡尔族也在不同程度地探索教育改革,但是因为种种因素,尚未形成更适合的教育模式,未来还需要多方力量支持做进一步的尝试。
民族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其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教育差距日渐拉大,并且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从根本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问题。
注解:
①②⑤⑥⑦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215页、第268-270页。
③《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8页。
④毅松:《达斡尔族的私塾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⑧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编撰委员会编:《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1958—1998 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15-919页。
⑩陈中永:《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2017年)内蒙古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