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优化研究

2021-01-16 12:54陈晓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
环球市场 2021年6期
关键词:个体服务工作

陈晓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离退休工作必须科学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高校教师退休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收入变化

与高校在职教师相比,高校退休教师工资收入大幅降低,退休导致的收入减少可能会引起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显著降低。在高校退休教师群体中,相比较低龄退休教师,退休年份早的高龄老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当中诸多是学问渊博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学者,虽然他们也从20世纪90 年代始相继出台的提高基本退休费的政策中获益,但是相对而言,高龄老教师由于退休金基数低,导致实际政策获益偏少。

(二)社会角色变化

退休意味着离开工作岗位、个体职业角色中断,失去通过工作对社会和他人施加影响的可能,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将逐渐弱化。如果从领导岗位退休,直接意味着领导权和管理权的丧失,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随之降低。因此,在临近退休阶段如果不提前合理调适面临的复杂心理状态,个体退休时将会承受失落感、不平衡感、惆怅感。

(三)休闲恐慌与本领恐慌

高校教师退休前,数十载如一日,潜心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退休后,从职业角色转换到闲暇角色,如果没有提前合理规划,一时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空虚寂寞感。同时,高校退休教师内心冲突的地方还在于,一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实践积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继续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一面又担心退休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担心与社会、单位脱节,担心落伍、被淘汰。

(四)心理衰老

身体机能的自然衰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突然间被觉察到的,退休时生理衰老并不会忽然加速。但个体退休意味着迎来花甲之年,人生进入老年期,加之社会互动减少、闲暇时光增多,生活状态的改变让个体的衰老感油然而生。退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速个体的心理衰老,如记忆力减退、情绪和性格的变化等。

二、离退休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服务主体发生变化

过去主要是为离休干部为服务主体,随着时光流逝,离休人数越来越少,退休人数越来越多,并且数量快速增长,使得服务主体迅速向退休人员转变。现在,离退休工作部门既要做好离休干部的服务工作,同时也要做好越来越庞大的退休人员服务工作。随着“四个全面”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积极应对离退休队伍结构和思想的新变化,离退休人员特别是退休人员思想的多变性、差异性、复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需要我们加强政治要求和政治管理,启发自觉、注重引导,力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管理两不误。在认真为老同志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过程中,引导老同志模范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行。

(二)服务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离退休群体中离休干部少而退休人员多的现状,且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等新变化,离退休工作的服务方式也从之前围绕老同志在生活就医等方面的生活式服务转变为对离休干部加强精细化服务、对退休人员加强宏观管理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变、生活服务向人文服务转变,推动服务工作转型升级。在这方面,某些高校已有一定尝试,如建立工作人员分片联系、定期走访慰问制度,特殊困难帮扶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机制,逐步做到为老同志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服务内容发生变化

在服务内容上,要打破以物质生活保障为主的服务管理模式,拓展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文化养生、紧急救助、权益保护等服务新领域,努力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以社区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正在形成,社会管理工作的强力推进和不断创新,为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共同做好老同志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主动应对老龄社会这个新情况,立足“社会化养老”这个必然趋势,认真探索构建家庭、单位、社区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新型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家庭、单位、社区密切协作、优势互补共同为老同志提供服务的良好机制。

三、高校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优化措施

(一)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个体还有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分别体现在渴望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拥有友爱与群体归属感;希望在家庭、事业、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真正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获得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在老年群体中,高校退休教师对精神层面及心理层面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然而,个体退休后,与单位、同事联系巨减,角色定位回归家庭,此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与退休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有显著关系。同时,个体还要有意识地对人际关系进行重新构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社会人际互动交流的机会,提升个人生活激情,增强自信心。

(二)健全组织机构,树立积极老龄观

养老问题实际是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首先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理顺内部关系,配备专门人员,提供活动经费,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确保事事有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离退休干部的事无小事,真正做到心连心、心贴心,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其次要强化离退休党组织管理。以加强离退休支部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老年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第三是分层管理,分类服务。面对离退休干部队伍的扩大和需求多样化,服务管理的方式也应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多样化,把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把普遍服务与特殊服务相结合,把经常服务与阶段服务相结合,把重点服务与一般服务相结合。

(三)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高校退休教师合法权益

高校应当从真正意义上消除老龄化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歧视,既不忽视又不浮夸退休教师群体潜在的价值,而要根据退休教师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实事求是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并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宝藏整合到高校人才资源库中。健全对老年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于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退休教师,要确保他们在正常享受退休待遇的同时,获得合理合法的劳动报酬。

(四)完善高校延退、返聘等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符合退休条件,是指男性年满60 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在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岗位的高校女干部,以及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年满60 周年退休,亦可在年满55 周岁时自愿退休。确因工作需要,身体能够坚持正常工作,且符合条件的高级专家,如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尚未完成,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新建专业、重点学科、学位点急需的;在学科中起带头作用,退休后尚无人接替的等情况,可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申请延期退休,各地期限不等,一般不超过65 周岁。高校针对高级专家实施延退制度由来已久,之后又延伸出退休后返聘制度,弹性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高校人力资源成本。延退、返聘老专家、资深教授作为高知老年群体和智力资源库,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参与指导学科建设,承担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借此获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增加经济收入的平台。

四、结束语

高校退休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积累深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奠基者、建设者和开拓者,是高校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奉献者和见证者,是高校乃至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教师退休后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精准精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地满足离退休人员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猜你喜欢
个体服务工作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不工作,爽飞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