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1921 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召开,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标志着“红船精神”的诞生[1]。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驶向光辉的彼岸。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红船精神一直指引着我们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不断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信念坚定,认准目标,一往无前,向上、向善;以文化铸就品牌之魂、演绎文化之韵,激励师生充满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以文化熏陶广大师生克难奋进,无论风雨,决不放弃,充分发挥“红船精神”作为思想武器的强大力量。
文化创新需要首创精神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个人及其首创精神是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悠久的校史校情、优良的校风学风以及健康的教风班风等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归属。高校作为海纳百川、善集众长,不断与时俱进的育人机构,面对今天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要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新是文化校园建设的内生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和谐校园文化。“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致,是补充当代高校学子精神之钙的源泉,是推进广大青年不断前行的主动力[2]。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船精神”中首创精神的内生动力,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多方位养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切实为每位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
文化育人需要奋斗精神的互融互促。大学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以及文化育人的目标与奋斗精神高度契合,我国高校特色文化育人体系需要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内核,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必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容易走向歧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深入引导,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一所学校需要一种精神作为支柱,也就是“学校精神”,正像体育竞赛中的“奥林匹克”精神一样,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青年学子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加强营造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建功立业新时代,在奋斗精神的感召下,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各方面不断突破[3]。
文化传承需要奉献精神的铸练浇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关键在于全体师生“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这是学校师生员工内在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正日益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强大精神引领力量。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校必定会将校园文化根植于信仰之中,将奉献精神在当代价值观中所体现出的无私助人、团结互助、追求真善美的要义铸练浇灌于校园文化之中,激励高校青年学子勇敢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牢固树立“我能、我行,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搏击人生、实现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青春的业绩[4]。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长期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的精神成果,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共和国同龄,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五个思政”,扎根红色革命老区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秉承“崇德强能,务实创新”校训,以“圆桌会议”“微长征”“书记有约”为载体,致力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青马工程”坚持理论研讨、实践感悟、深度对话“三位一体”,坚持文化育人和项目育人相结合,坚持紧跟党中央政策导向,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活动项目贴近大学生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磨砺,在交流中提升,让高职学生成长可观察、能对标、有增量,增强高职学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5]。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高校学子在新时代浪潮中勇往直前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的价值意义在于思想武器、精神支撑、道德力量三个方面。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就是要用好“红船精神”这个思想武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榜样文化、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探索实施了“一主线四融合”的育人模式,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黄冈丰富的红色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加以整合、归纳、拓展,并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点,深入开展“八红”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构筑新时代“红色精神家园”。“八红”活动包涵了唱红色歌曲、赏红色影视、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寻红色足迹、建红色网站、演红色剧目、创红色团队,让学生接受全方位“沉浸式”的精神洗礼,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向上向善的品质,涌现出了一大批闪耀荆楚、叫响全国的德育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余康颖,“最美赤脚导游”王定,“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张长平,“全国高职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刘豪、柯艳丽,“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彭易恒,“中国自强之星”方炳超、徐盼、王秀英等,这些优秀学子成为“红船精神”的实践者,也是“红船精神”作为道德力量的传播者,“红色旋律”系列创建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孕育和搭建了新时代红色旋律读书会实践平台。新时代红色旋律读书会的成立,旨在构建立体格局,搭建项目化、系统化、精品化育人阵地,以“红船精神”推进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学校注重有效利用黄冈的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阅读经典原著,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激发他们作为党的诞生地的莘莘学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将红船精神要素融入课堂五分钟、团日活动、黑板报、寝室文化建设、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使他们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代红色旋律读书会的会员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他们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激情;他们踊跃报名参加读书活动,在交流中产生的心灵震撼、思想洗礼、精神振奋,让他们自己不断成熟、成长,成为学习宣传红船文化的主角,并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学习“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新时代红色旋律读书会逐步成为学生表达他们灵魂深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的重要场所。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丰富性,更要突出主旋律和思想性。特别是在社会思潮多样多变的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引导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新颖时尚的表现手法增加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参与其中,使他们逐步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