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皓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分院,浙江 嘉兴 31403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X 证书制度”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比如模块化教学、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灵活的学习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时代,传统外贸增长进入平缓下降期,而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新型外贸商业模式对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层、多元”的人才培养要求和“1+X 证书”的推动下,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必然要趋向于模块化,才能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2]。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于实践的具体化体现,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是教育者和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3]。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CBE”和“MES”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础。20 世纪70 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一个岗位层层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组相关技能。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我国职业教育界吸取了两者的特点,蒋乃平提出了“集群式模块化”课程,又称“宽基础,活模块 (KH)模式,即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其中“宽基础”是根据同一职业集群中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主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活模块”是着眼于同一职业集群中的某一职业,主要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4]。总体而言,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在“1+X 证书”背景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在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领域而开设互相平行而又存在交叉和渗透的X 个模块课程。其特点:一是“破”,即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内容按照特定的维度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部分;二是“整”,即这种划分并非是随意的,要保证每个部分内容独立完整,自成体系;三是“联”,即在一定范围内,这些模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
一方面,“1+X 证书制度”给学习者提供了证书获取的无限可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拓展就业创业的本领。在“1+X 证书制度”框架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多元、能够适应若干职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毫无边界、贪多求全,则会给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困扰,使学习者处于困顿状态。因此,学校也应树立边界意识,尽可能实现专业群内的多专业跨界,优化专业结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全面发展与多路径成长、终生发展搭建“立交桥”[5]。作为课程体系的架构者,则需要分析本专业适合哪些职业领域,并根据具体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该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明确专业具体培养目标。
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在步入职场后表现的职业素质;开始职业生涯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明确了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则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课程结构。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专业必须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围绕岗位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强调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X 证书”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非是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的,而是通过书证融通,有机地将培训内容融入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书证融通并不是简单的证书+证书的叠加模式,而是一种可以相互转换的机制: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在知识内容上实现融通,在培训的过程、考核评价以及成果方面都可以实现转换。这有利于院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6]。
根据麦可思《英语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7-2019)》显示: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传统零售、批发业应用日益广泛,民办学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对毕业生需求增加[7]。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对长三角地区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等方式,与以下专业组成专业群,见下表。
表1 专业群的组建及其对应工作领域
图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根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重构与解构,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语言技能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培育其终身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能力。
大一阶段,所有学生统一完成综合素质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以及语言技能课程的学习。该阶段,实现的目标是“厚基础”,也是作为1+X的基础阶段。大二阶段,除了语商融合模块中交叉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三个职业技能模块中选择一个主要的模块包学习:传统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跟单实务);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跟单实务);英语教学(英语活动设计与实践、英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基于多元化的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旁听或兼修其余的模块课程。大三阶段,完成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同时通过商务英语综合实训(按三个工作领域分项进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之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进入企业进行为期6 个月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实现的是“宽岗位、活技能”。大二大三是1+X 的拓展阶段,也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和获取阶段。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将三大职业方向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课程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团队精神、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等融入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协同却又存异,既相互连接、环环相扣,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其划分体现了“破”“整”“联”的特点:“破”指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突破了传统商贸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原来完整的商贸领域内容按照传统和新型的维度进行划分,划分为传统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再加上英语教学,这就构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三大职业领域;“整”指的是每个职业领域的教学内容独立完整、自成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的课程。“联”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他们又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比如每个学生都必修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语言技能课程模块和语商融合模块中的课程,而传统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也有部分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关联。
图2 商务英语模块化课程体系
“1+X 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统筹评价各方面实现有效融通。截至2020 年10 月,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1+X 证书有: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第三批),实用英语交际、跨境电商B2C 数据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多平台运营、跨境电商海外营销、国际货运代理(第四批)。以目前已经落地的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证书为例,商务英语专业积极对照该证书(初级、中级)的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标准、内容以及评价考核的融合与调整。
1.标准的融合
首先,将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初级、中级)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跨境电商的目标岗位(客服专员、旺铺装修、数据运营、外贸跟单、单证制作)与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见图1)。其次,将职业能力要求与课程进行匹配(如:通过商务英语视听说、外贸函电、跨境电商英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等职业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培养学生跨境电商客服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通过跨境电商实务与Photoshop 图像处理培养学生店铺建设、拍摄处理图片和小视频以及发布、更新产品的能力;通过国际贸易单证培养学生各类单据的制作与核对的能力等),将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之中,授课老师按照标准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2.课程内容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融合。
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为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跨境国际化产品调研、产品开发、跨境外贸产品销售、跨境外贸平台大数据分析、跨境SNS、跨境引流、产品定价、跨境文案、Listing 优化等项目,通过跨境电商主要流程的梳理,以典型工作为蓝本,开展项目化教学,该部分教学内容与证书的培训内容是契合的。以工作任务导向,基于“学与做”的教学方式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成经验和技能。
表2 课程内容与培训内容融合
3.评价考核的融合
将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证书相关技能的考核要求渗透到跨境电商实务、跨境电商英语、photoshop 图像处理、国际贸易单证等课程的考核要求中,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小组汇报、项目展示、调研报告等形式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考核,学生若取得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证书,也可替换相应课程的期末考试。
通过书证融合,一方面,教师将考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解到课程中供学生进行先导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取得相应证书也可“以证代考”。学生不仅强化了职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还取得了职业证书,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书证融通充分体现了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的需求。
在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始终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通过企业导师入课堂、校外实践、人才孵化器、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以提升学生职业操作技能。学生定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见习、实习,通过观摩、参与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个人知识和技能向“了解”“强化”“应用”不断推进。大一认识实习,学生通过观摩三大工作领域的工作流程对各个岗位形成初步了解。大二通过跟岗实习,强化了三大工作领域的人才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大三顶岗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入对应岗位,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商务英语专业通过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器、少儿英语师资培养基地等形式将学生的校外实践与就业完美结合。通过这一模式,将学生输出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经过多年的成长,这批学生也可以反哺学校。
1.实现课内课外、校企培育一体化
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拓深拓宽学习空间范围,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课内、课外培育一体化。学生、学校和企业实现了“三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企业则收获了“到岗即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自己更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明确了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就业时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企业认为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育,招聘到的人才较以往而言岗位适应性大幅提高,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均有所提升,可以实现“到岗即用”,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培训资本投入。
2.实现专业群间的有效融合
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了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沟通,取长补短,在师资、教材、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拓宽了就业方向。
3.实现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整合
模块化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又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岗位通用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贯穿思政元素和职业道德要求,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体现了个性化的需求。
虽然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拓宽学生就业、注重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下几个问题仍值得反思:
1.培养职业技能的模块课程的学时相对偏少。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强调的是“厚基础”,在基础语言技能和商务英语技能方面的课时比重较大。虽然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对接了传统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与英语教学三个职业领域,但是与国际贸易、跨境电商、英语教育等专业的专业课学时相比,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时远远不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没有那么系统和专业。
2.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不够全面。跨境电商B2B 技能等级证书后续的落地都还在进行过程中,第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没有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因此,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对接尚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后期继续落实与完善课程内容方面的融通。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1+X 证书制度”的推进有助于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开放性的、动态的,不同区域的商务英语专业可以依据本区域经济特色、主要或新兴贸易模式进行课程包的配置,并且应该至少两到三年进行一次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重新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