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娟,张先超,宋 晴
(云南民族大学 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视。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国务院又提出到2022 年要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通过政策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需要把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足国情的发展潜力,从而挖掘发展潜力背后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泰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符合本国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通过对比中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能更好地把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借鉴他国优秀经验,以应对将面临的挑战。
泰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适用于高级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级中等教育中已完成学业的学习者,学制为期两年,毕业后可继续升入技术职业教育,学成获学士学位[1]。泰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职业教育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手工业领域。在国家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泰国政府不断进行教育改革。1976 年在技术学院和职业教育学院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2007 年,泰国政府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一些学校的教学中,旨在培养未来的“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保证了中高职畅通也提升了高职教育生源的质量水平。2012 年,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OVEC)建立了职业院校机构,除高等职业教育之外还提供颁发学士学位的技术职业教育。泰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于20 世纪70 年代后半期,得到迅速发展,其规模、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12 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1 万人,发展到2018 年,学校系统中获高等职业文凭学生达到35.1 万人,增长态势明显。但是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的数据以及分析来看,尽管泰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强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宏观政策指导下,通过职业大学、职业技术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学校进行办学,实行两年制、三年制、五年制的弹性学制[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源于新中国成立时期,但是仅处于萌芽期,至1978 年,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探索发展阶段。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高职兼备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1 世纪,高职教育不断扩大招生,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2-2015 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0%[2];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未来5-10年我国高职教育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方面明确了方向。据统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从2012 年964.2 万人增长至2018 年达到11133.7 万人,高职教育规模急速扩张。
在全球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中泰两国教育在互动、交流与合作方面日益频繁,泰国高等教育在东南亚地区居于领先地位,通过中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潜力的比较,以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探析高职发展潜力即通过对现有数据分析以推测高职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下面从两国高职适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政策来分析对比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取决于高职适龄人口的数量,只有适龄人口的数量和在全国人口数占比够大,高职教育才有充足的生源保障。适龄人口从字面上看,就是指适合某个年龄段的人口,高职适龄人口,也就是指适合就读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泰国的义务教育为十二年,小学入学年龄为七岁,高中阶段教育结束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年限为两年,因此泰国高职学生年龄段约为19-22;我国的义务教育同样为十二年,小学入学年龄采取弹性制,各地可灵活入学,这里限定为六岁,高职教育五年年限,可估算我国高职适龄人口为18-24 岁的人口,综合资料的可获取性,将两国的高职适龄人口定义为年龄为20-24 岁的人口。通过比较两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基于人口情况判断两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潜力。如表1。
表1 2011—2018 年中泰两国高职适龄人口数及其占比
从高职适龄人口总数来看,我国高职适龄人口总数始终大于并且远大于泰国高职适龄人口。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相比于泰国我国有着绝对的人口红利优势,据统计,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4 亿,而泰国人口总数仅在6900 万左右。根据图1,从两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总比图来看,在2015 年以前,我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比始终高于泰国,2011 年达到9.5%的最高比值,远高于泰国的7.2%,而2015 年之后则始终低于泰国高职适龄人口的比值。从整体趋势来看,自2011 年到2018 年,我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比始终保持下降的趋势,并于2018 年突破6%达到最低比值5.9%;泰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比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比值围绕7.2%出现极小的波动,2016 年到2018 年有较小的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在人口总数上有较大的优势,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高职适龄人口的比值大幅下降,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缩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恐怕面临着规模缩小的局面。泰国高职适龄人口占比趋势稳定,人口总量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因此泰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应有所扩张。
图1 2011—2018 年中泰两国高职适龄人口比值的对比
一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等方方面面[3]。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为教育提供物资和资金的支持外,更通过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来影响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因此对中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有重要意义。
图2 2011-2019 中泰两国GDP 对比图
对比中泰两国的GDP 走势图,可以看出两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泰国GDP 在整体上低于我国GDP,但是在整体趋势上,中国和泰国的GDP 值都保持稳步上升。2016 年之后两国GDP 增长速度快,泰国达到6%的增长率,中国更是达到10%的增长率,近年来我国增速显著。中泰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优越,持续提高的经济水平能不断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
表2 2011—2019 年中泰两国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对比
从经济结构入手,可以把握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冯健芳分析了高职教育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贡献率,发现高职教育质量和规模均对第二产业产值有显著正向效应,但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高职教育服务第三产业的作用更为凸显[4],郭书维的研究也表明高职高专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有正向作用,高职高专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其对第二产业的作用[5]。随着中泰两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加强,产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势必不断扩大。根据表2,对比中泰两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两国的第一产业产值均占比较少,第二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均逐年上升。泰国第三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绝对优势,2011 年产值比例就达到53.1%,发展到2019 年增长了8%达到61.1%,远超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相比来看,我国2012 年前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第三产业逐年增长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但两者相差不大,到2019 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达到53.9%,相比于2011 年增长9.6%,增幅较大但与同时期泰国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见,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两国经济的主力军,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泰国职业教育管理政策主要有四方面维度:第一个维度主要是从整体把握,为学生创造教育机会并能够通过学习带来收入,让职业学习(或培训)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第二个维度主要考量的是质量方面,它从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本身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或标准;第三个维度主要是内部管理相关的问题,涉及人员,经费,预算以及信息化等;最后一个维度是关于国内外合作方面,重点在对内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对外向先进专业经验学习,尤其是加强泰国与国外大学间的合作与交流[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旨在不断提高其地位和功能,推动办学类型、层次和模式向多样化发展,注重高职教育自身建设能力的增强以及政策引导高职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化和公平化[7]。可见,两国在政策宏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泰国政策上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国内外的合作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其次,在政府经费投入方面,泰国高等教育预算支出逐年增加。据统计,2011 年泰国的高等教育预算支出为71749.8 百万泰铢,占整个教育预算的17%,2019 年为101832.7 百万泰铢,占整个教育预算20%,2019 年高等教育预算约为2011年的1.4 倍;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从2011 年的6880.23 亿元上升到2019 年的13464亿元,2019 年高等教育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约为2011 年的1.9 倍。可以发现两国的教育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综合中泰两国在高职适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职业教育政策、政府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两国在不同的方面各显潜力优势。从高职适龄人口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我国人口总数占据优势但下降趋势明显,泰国趋势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更具优势;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双方各有优势,但泰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潜力;在职业教育政策方面,我国稍显弱势,政府经费投入上两国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相比而言,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增速上,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都要优于泰国。
我国面临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要扩大招生来源,除了从普通高中毕业生选拔,更应关注中职以及技工学校的生源,以及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畅通各级各类人才通往高职院校的渠道,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推进经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做好市场调查,以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借鉴学习泰国优秀的教育政策,在政策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更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泰国,教育部、各专业部、各社会团体及一些个人都在开办职业教育[8],且有多所高等院校与英、美、澳、加、日等知名院校有联办合作协议,我国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以资金、人员或设备等方式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中,加快高职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进程,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联盟,借鉴泰国教师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以及构建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