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及其引导策略

2021-01-16 12:11:23屈雪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疫情政治

屈雪艳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此次重大疫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对于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其思想行为发生显然变化。因此,分析并探讨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及其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于疫情现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在疫情应对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表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3]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缺乏社会经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系列波动。思维方式倾向极端化、价值观念呈现淡漠化、情绪状态出现焦虑化构成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表征。

(一)思维方式倾向极端化

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理性思维出现崩塌迹象,可能出现极端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围绕自身健康进行的思考显露极端化。对自身是否健康产生深度怀疑,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会就此消逝。当自身出现与新冠肺炎相似的病理症状时,内心深感恐慌,产生反复洗手的过度防护自我表现和害怕人群的过度隔离自我表现,一味依赖网络,引发偏执心理。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发展进行的思考浮现极端化。虽然我国的发展在不断进步,管理体制、科技研发等领域也日趋完善,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大众看到了我国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层面存在缺乏应急预案、基本医疗物资短缺等劣势,这势必对部分大学生关于国家的原有认知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认为国家的疫情防控能力低下,更有甚者觉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急剧下滑,一度产生国家的发展将一蹶不振的极端性想法。

(二)价值观念呈现淡漠化

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淡漠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价值观念淡漠化。这场疫情危机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与日俱增的死亡人数考验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重大疫情中生命的轻易消逝和简易化的处理也冲击了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充分,不太理解生命诞生的不易和死亡意味着什么,从而缺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另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淡漠化。每个人都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疫情之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会为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体验。以隔离为例,部分群众谈“武汉”色变,不管是否有病理症状,只要和武汉有关,便号召大家对其进行孤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暴露出群众的利己意识,而生活在社会群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将受到感染,更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疏离和怀疑。

(三)情绪状态出现焦虑化

疫情发生时,大学生原有的平和、淡定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向焦虑化的状态转变。一方面,关于学业进度的焦虑。针对疫情对高校的影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妥善安排线上教学,但部分大学生对“云”教学不适应,开始放任自流,致使学业进展止步不前,进而产生消极心理,出现焦虑情绪。而且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所产生的焦虑程度存在明显区别,比如因为疫情而无法参加大型考试、无法按时实习、无法线下择业就业的大学生相比于其他情况的大学生会更容易焦虑。另一方面,关于疫情趋势的焦虑。各大公众号疫情动态的实时更新和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网络空间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使大学生受到强大的信息攻击,看到日渐增长的确诊人数,部分大学生深感惶恐,形成对疫情态势的极度担忧和焦虑。

二、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表征的成因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表征的成因主要包括来自客观层面疫情的现实影响和主观层面对疫情的错误认知。

(一)客观起因:疫情的现实影响

疫情爆发以来,它所造成的现实影响,清晰可见,不容忽视。首先,社会环境因“疫”而变。随着疫情的突发来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也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一个归因。大学生的生存与这些环境息息相关,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出现焦虑恐慌心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其次,网络传播环境因“疫”而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重要因素,大众传播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4]疫情期间,网络为疫情信息和言论的主要聚集地,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媒体不负责任的发布消息,各类信息鱼目混珠,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传媒环境带来混乱,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遭受极大挑战,引发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疫”而难。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延迟开学,国内各高校无法正常组织线下教学,纷纷采取网络授课形式让大学生进行线上课程学习。许多大学生都是首次体验网络授课,加之假期作息不规律,对网络教学产生诸多不适应,进而情绪状态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过程中,教师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不能直接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困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艰难,这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我意识强烈、情绪体验复杂、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等特点。疫情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状态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

(二)主观成因:疫情的错误认知

大学生对疫情产生认知不当的主要源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疫情知识体系待完备。虽然大学生是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但其对于专业的医学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从而造成他们的疫情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对疫情了解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动荡。其次,疫情认知角度现偏颇。虽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培养性,但是大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指导,使得他们对疫情的认知角度出现偏颇,比如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简单归结为某一单方面的原因,或过度放大疫情的消极影响,从而难以保持稳定平和的思想行为状态。最后,网络错误舆论的引导。如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众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但这有利有弊。比如疫情期间,网络上各种疫情传闻甚嚣尘上,扑面而来,一些毫无根据的疫情传言被人恶意曲解并迅速蔓延。而居家抗疫的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低,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容易被带偏舆论节奏,导致理性判断能力受到抨击,信念信仰渐趋弱化,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

三、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引导策略

针对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表征及成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普及疫情基本知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正确价值观念;锤炼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推进云端心理疏导,注重给予人文关怀等措施,以此引导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

(一)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普及疫情基本知识

2020 年2 月3 日,教育部给全国大学生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大学生要做“守护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出击,找准站位,从疫情实际出发,重视疫情防控,追踪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并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疫情知识线上教育活动,澄清大学生对疫情知识的模糊认知,帮助他们端正疫情防控态度,引导他们在疫情战役中保持清醒状态。首先,进行学生健康信息“日”摸排。疫情防控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高校要成立以年级辅导员为主要负责人,学生干部为协助者的学生健康信息统计队伍,做到学生每日健康盘点全覆盖零遗漏,确保对学生假期健康动态全面跟进不断线,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其次,开展疫情知识“云”宣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邀请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通过大学生慕课、抖音、快手、虎牙直播等平台,以视频的方式生动的讲述疫情相关知识并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大学生的防疫意识,引导大学生科学抗疫。另一方面,各班级可以自发组织“云”主题班会,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收集疫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扮演教师角色,为同学们普及疫情知识。最后,筹划疫情知识“云”赛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媒介,远程开展疫情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实现自我教育。比如组织疫情知识在线问答、疫情知识手册在线阅读、疫情知识在线朗诵、疫情知识在线书法等活动,并设置相关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得到疫情知识的升华。

(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正确价值观念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网络上思想文化强烈激荡,各类谣言满天飞,缺乏生活阅历和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掉入语言蛊惑陷阱,出现意识混乱,从而影响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对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功效,为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缓和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首先,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抗“疫”英雄事迹,指引学生从中发现抗“疫”战争中生命的闪光点,并向他们展示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社区服务志愿者等最美逆行者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正确领会生命的真谛。其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抓住疫情契机,看到党和政府抗“疫”的实践案例,并将其放入思政课堂,让学生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从而明白中国的抗“疫”决心,肯定中国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雷神山”“火神山”建造、“一省包一市”“解放军千里驰援武汉”“普通民众自发捐款”等相关报道,让学生看到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最后,深化责任感教育。一方面,在个人责任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家期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牢记自身作为一名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在社会责任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力宣传抗“疫”的感人故事,倡导大学生踊跃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大学生积极向周边人宣传疫情知识,带动他们共同抗“疫”,引导大学生在抗“疫”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战“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识到自我存在价值,积极引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抗“疫”典型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记于脑、见于行,以此缓解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动。

(三)锤炼网络媒介素养,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信息主体的多元性、网络信息内容的虚假性。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自律,提升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帮助他们鉴别网上疫情信息的真伪以及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避免学生因不实的网络谣言,产生思想行为的波动。首先,开设媒介素养培训线上课程。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造媒介讯息能力。也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能力。”[5]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政策,疫情背景下,隔离病毒但不隔离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打造媒介素养培训的线上课程,帮助大学生强化网络媒介素养,学会驳斥网络谣言。其次,引导学生提升信息辨别能力。网上信息数不胜数,但真假性却有待商榷。就拿新冠肺炎疫情来说,网络上存在着不少的虚假信息,比如“喝酒可以抗病毒”“多吃草莓对防止肺炎有重大效果”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懂得识别网络谣言。最后,劝导学生加强网络自律。疫情之下,部分大学生无所事事,与网络为伴。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沉溺于网络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行为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告知他们网瘾的危害之处,督促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科学使用网络,保持正确的思想行为动态。

网络空间中,造谣成本太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言论传播者。在这场全民防控疫情战争中,大学生稳定的思想行为很容易被网络上的疫情流言乘虚而入而产生波动。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媒介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及网络自律,使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四)推进云端心理疏导,注重给予人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与疏导,做好群众的人文关怀工作。重大疫情毫无疑问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行为动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缓和其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思想行为波动。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系列“云”讲座。心理健康是治愈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一剂良药。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向大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身处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培养平和理性的心态。其次,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志愿团队。来自朋辈的心理辅导能为疫情之下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提供有效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线上选拔形式挑选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抗压能力强、具备较强沟通力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心理技能培训,成立云端心理辅导室,更好的落实心理疏导工作。最后,开通心理热线。学会倾听是应对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鼓励学生们“吐槽”、倾诉,以便与他们保持线上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解答心理困惑。

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疫情的精神武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仅是一次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次考验全社会人类的应激性事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是全民合力抗“疫”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系列工作并充分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落实系列措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筑牢大学生的心理防线,防止他们出现较大程度的思想行为波动。

猜你喜欢
教育者疫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战疫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