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文化功能探究*

2021-01-16 11:42於孝申王定兴
关键词:废弃地黄石矿区

於孝申 王定兴 胡 茜

(湖北理工学院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国家立法重视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当前,黄石正处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更加科学、全面的景观规划。

黄石提出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叫响“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黄石市建委推出八大创建工程,其中要打造2个历史文化城区、3个历史文化街区。笔者认为,黄石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打造历史文化城区和街区,还应充分利用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矿冶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有利优势,重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文化功能研究,着力打造历史文化矿区,让历史文化矿区成为黄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一、“生态修复”概念的演变及观念的更新

“生态修复”作为恢复生态学中出现的新名词,是生态恢复重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简而言之,生态修复是在人工条件下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原生态环境进行人为的恢复、复垦,还要进行修整、重建,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

(一)“生态修复”概念的演变

“生态修复”最早出现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作为生态学的一个概念被提出,则是在1980年Cairns主编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中。此后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涉及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主要有“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在一些学术文献中应用得的比较多的概念则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一般来说,“生态恢复”这一称谓主要应用范围是在欧美国家,在我国也有零星应用,而“生态修复”这一概念则主要应用在日本和我国。

(二)“生态修复”观念的更新

生态修复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和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相生相伴的。生态危机的产生是生态修复观念形成的基本前提,而生态修复观念的更新则是生态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修复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生态修复观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对生态学规律认知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加强,也为生态修复观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更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生存环境权益的维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之间的不协调状况日益突出,为生态修复观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和更新的必要性。

纵观生态修复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态修复观念的更新大致经历了绿化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和生态功能修复阶段。

绿化阶段是生态修复观念的初始阶段,也是人类对于生态修复观念认识的肤浅阶段。所谓绿化也就是简单的复绿,其整治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和复垦。客观上,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与绿化相比较而言,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则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态修复。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有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还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然,生态修复的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其种程度上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只是生态修复观念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对于生态修复观念认识的提高阶段。

生物多样性提高并不等于生物服务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生态功能得到了相应提高。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必须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综合考虑,而不只是注重植被的恢复或者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生态功能修复阶段无疑是生态修复观念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类对于生态修复观念认识的深化阶段。

生态功能修复注重的是完整的生态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的修复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维护。因此,生态功能修复的理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特别的关注,生态功能修复在生态产业发展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应该包括自然生态修复和人文生态修复[2]。自然生态修复是人文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生态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建设与发展[3]。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对于生态修复观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修复观念和生态功能修复技术为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

黄石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著名的“矿冶之都”。从三千多年前燃起第一把炉火,到100多年前建成大冶铁矿,再到1950年建市以来一批“国字号”工业项目布点,黄石经历了几千年的采矿历史。采矿经济既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繁荣,也产生了庞大的生态赤字,先后留下了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23.7万亩矿山废弃地和大面积污染土地。

相对于黄石悠久的矿山开采历史来说,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则要短得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矿山废弃地的复垦,当时大冶铁矿在“石头上种树”的复垦探索,一举创造了亚洲最大硬岩复垦基地的奇迹。但这种复垦只是一种简单的复绿,还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生态修复。

黄石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综合整治的思路是2009年在黄石市国土部门开展的“如何促进资源枯竭转型大讨论”中酝酿产生的。2010年,黄石市国土资源局向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探索矿山废弃地综合整治的请求,并建议对矿山废弃地实行盘活再利用。此后经过调查、测绘、建数据库和申报规划,经国土资源部批准,2013年黄石市正式成为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

黄石矿山废弃地的主要类型有采煤、采矿塌陷地、废弃闲置工矿用地、采石塘口等矿区废弃工矿及生活设施用地。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综合治理模式是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渔则渔”的原则进行的。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黄石市共复垦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地4.02万亩,新增耕地2.3万亩,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用地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现状

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64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7种,矿山357座。近几年来,黄石市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日益重视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一是管理机制日渐完善,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专项规划,出台了备用金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矿山边开采边治理工作机制。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成了一大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并大力实施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治理渐见成效。三是资源利用步伐加快,积极推广新型技术,推动矿山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同时大力挖掘矿冶历史文化,全力推进矿冶历史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三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粗放,功能性工程修复技术应用不足;四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相对单一[4]。

三、黄石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一座工矿城市,黄石是我国最早开采青铜并且延续至今的极少数地区之一,有三千多年丰富而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黄石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众多的矿冶生产遗址

矿冶生产遗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矿冶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基础。黄石矿冶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从殷商小乙时期,黄石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掘井取矿,点燃了最早的炉冶之火。此后在三千多年的矿冶生产中留下了众多的生产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这些生产遗址反映了黄石悠久的矿冶历史底蕴和厚重的矿冶文化根基。

(二)厚重的矿冶文化底蕴

黄石的青铜开采始于商代,煤矿、石灰石矿开采始于明、清两代。在黄石矿冶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陆续出现了因矿冶业而兴起的古要塞、港口、堡垒、市镇。如:以地势险要著称的古代军事要塞西塞山,以内河港口闻名的黄石港,以开采石灰石矿为主的石灰窑堡,以大兴炉冶而得名的大冶,以盛产铁矿得名的铁山,这些古要塞、港口、堡垒、市镇见证了黄石各个历史时期的矿冶生产历史,是构成黄石这座矿冶古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石矿冶历史文化底蕴所在。

(三)风格迥异的矿冶古建筑

随着黄石矿冶经济的发展,矿山、冶炼中心各阶层的人群自行结成行帮组织,先后修建了自己的活动场所。主要有:东方山道观与佛寺、大冶孔庙、炎帝宫等精神信仰场所;各地商会会馆、火神庙等商人与中下层百姓交际场所;大冶铁矿地下井巷与露天开采场所、大冶钢厂高大的冶炼车间与烟囱、华新水泥开采与烧制场所等工矿冶炼厂房与场所。以这些活动场所形成的矿冶古建筑,既是黄石古代矿冶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黄石这座矿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黄石矿冶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独特的地方文化与风情习俗

黄石地区矿冶生产历史悠久,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劳工带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口味汇聚在一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黄石矿冶饮食文化的内容与风味,由此逐渐形成了黄石矿冶饮食文化独特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

黄石的风情习俗是在漫长的矿冶生产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并形成的。黄石厚重的矿冶文化塑造了黄石人钢铁般的意志和敢于冒险、不怕吃苦、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此外,黄石还有许多独具矿冶文化特质的节日庆典,如舞龙狮、赛龙舟、东方山庙会、炎帝会、土地会、采茶戏等。黄石这种独具矿冶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与这座城市矿冶经济的社会氛围协调一致的,也是其务实、创新精神在社会生活和民间节会上的真实体现与生动反映。

四、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的重大意义

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方面,黄石有众多留存的矿山废弃地亟待生态修复,有成形的生态功能修复工程技术提供支撑保障;另一方面,黄石有独特的矿冶历史文化资源助力生态修复,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使得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态势,必然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对于黄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黄石绿色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黄石资源枯竭危机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昔日的矿山废弃地更是成为城市转型发展背负的沉重包袱。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变废为宝,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势在必行。因此,创造性地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对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绿色发展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是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达成的修复功效可以让黄石大量的矿山废弃地重新焕发活力,进一步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为破解发展难题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二是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形成的具有矿冶历史文化底蕴的修复品位能增添这座工矿城市的文化魅力,也更合乎推动黄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特色需求;三是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造就的具有矿冶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区景观能进一步拓宽黄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促进黄石矿冶生态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对于黄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度兴旺发达的采矿业曾经给黄石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但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工矿废弃地,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的生存危机,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带来了矿区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一方面,由于黄石矿山废弃地原有功能基本丧失以及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现状,使得矿山的开采历史和文化呈现出逐渐被遗忘和消失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矿山关停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用地功能转换和人口结构变迁,也使得所在社区成为社会问题集中的社区。黄石矿山废弃地已经成为制约黄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在生态修复中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对于推动黄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过程中,一是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消除生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充分发挥黄石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挖掘矿区原有的开采历史与文化,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加入大量矿冶历史文化元素,使得建成的矿区景观与城市景观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三)对于满足黄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黄石矿山废弃地在废弃前的采矿活动使得很多矿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变,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长期采矿引起的矿区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协调现象客观存在,并且矿区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矿山废弃地土地的利用效率低,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沉重负担。

因此,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快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步伐,早日使矿山废弃地旧貌变新颜。同时积极创新生态功能修复工程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融入历史文化功能,着力打造矿冶历史文化矿区,创建和谐的生态文化社区。这些变废为宝的生态功能修复成果,对于满足黄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无疑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

(四)对于建设黄石“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提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实际上也是落实建设美丽黄石的重大举措。黄石作为曾经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矿冶名城,有一片不能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采矿历史中留存的大量的矿山废弃地。建设美丽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首当其冲,这既是黄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忽视的潜在资源,也是黄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融入历史文化功能,将曾经是沉重包袱的大量的矿山废弃地打造成为具有黄石地方特色的矿冶历史文化矿区,让这些矿冶历史文化矿区最终成为建设美丽黄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在这个意义上说,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融入矿冶历史文化功能,对于建设美丽黄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基于历史文化功能的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景观设计

矿山废弃地通过自然生态修复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资源,延续场地历史。针对人们对矿山废弃地提出的功能需求,适时的人文生态修复(景观重建)则是维持矿山废弃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黄石已经得到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的矿山废弃地有十几万亩,还有十几万亩留存的矿山废弃地亟待生态修复,且总体生态修复率还很低下,也没有更多的功能需求的景观建设。由此可见,基于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文化功能的生态景观设计显得十分必要。

(一)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黄石矿山废弃地类型复杂,分布广泛。不同的矿山废弃地所要进行的生态景观设计会有所不同,但在各自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基本是一致的。

1.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规划、生态、景观、地质、土壤、植物等多专业协作。因此,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中,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首先,要对矿山废弃地植被、土壤、水文、地质结构和景观风貌等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掌握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所需要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其次,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总平面图,并进一步明确规划年限以及规划目标、指标数据,划定规划分区及分期建设区域,并细化分期建设目标,提出不同分区的适用技术方案、景观风貌及景观活动等。最后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期、分区合理安排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覆盖种植土层、植被修复等技术手段,修复矿区周边的植被和生态系统,逐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5]。

2.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

针对黄石矿山废弃地分布广泛、类型复杂的现状,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园则园、宜渔则渔[6]。在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环境的协调发展。矿山开采不管是对地表还是对矿区周边环境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如果超出生态系统的自身承受能力或者自我的修复能力,生态就会失衡,不仅会影响到矿区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样会影响到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

毫无疑义,矿山废弃地的存在与开发都会对周边的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如果能够利用有效的生态修复手段,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平衡,结合景观设计,从而获得修复地景观重现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也可以带动矿区及城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长足发展。

3.坚持注重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

黄石矿山生产遗址众多,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因此,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发挥黄石矿冶历史文化资源的世界级品位和国家级的垄断性优势,坚持注重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

注重资源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矿山废弃地本身存留的工业遗产和地形地貌具有独特的人文观赏性价值,是其他景观所不具备的,可以为矿山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提供独特的景观设计题材。二是矿山废弃地所在周边的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其独特的历史性、形式性及乡土气息,有别于现代都市文化,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为景观设计增加一定的深度,进而为景观建设增添矿冶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好地区资源,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延续性[8]。

突出特色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抓住矿山废弃地自然地貌的场地特色。因为矿山废弃地的自然地貌多是山峦秀丽、独具风光,虽然遭到破坏,但是现存的地形构架与植被资源还是具有很大的景观价值。抓住场地特色,围绕核心景观进行设计,可以展示矿山废弃地具有原真性的整体景观。二是要抓住矿山废弃地人文风貌的历史文化特色。因为矿山废弃地的人文风貌多是历史传承,别具特色,曾经丰富的矿产资源铸就了工业时代的辉煌,承载着工业时代的记忆,传承着矿山废弃地人文内涵的历史文化。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抓住废弃的构筑物、设备等景观资源,还要结合矿山废弃地的历史传承文化、自然遗迹地的特征,充分体现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对场所精神予以尊重,挖掘矿山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4.坚持绿色发展、文化导向的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石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中,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文化导向原则。

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全过程中。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根据黄石矿山废弃地不同的破坏情况,采用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回填种植土复绿、生态技术辅助复绿、生态景观再造等常用的生态保育和修复的方法,实现重建矿山生态系统;第二步是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建设和产业开发,实现矿山废弃地的绿色发展。

要进一步利用黄石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景观设计中发挥文化导向作用。首先是矿山废弃地工业遗产的利用。工业遗产有着强烈的工业时代印记,这些构筑物大部分都是工业厂房,废弃建筑及与矿业相关的机械设施、厂房、井架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矿区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也象征着矿区的工业文化,有着极强的地质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它们不再是丑陋难堪的废墟,而是成为一道风景,供人们欣赏[9]。其次是地域文化的利用。矿山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利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本地的乡土材料,这是体现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二是利用民俗与民风。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本身也丰富着人文景观设计的内涵。

(二)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包含自然生态修复与人文生态修复两个部分。自然生态修复是人文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生态修复是基于自然生态修复的结果。同时,自然生态修复需要从人文生态修复的需求出发,包括矿区的空间布局、矿区周边的经济发展、矿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等。结合黄石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5种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1.生态文化主题公园

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矿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结合起来,详细分析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条件,遵循生态修复的理念,运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对矿山废弃地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利用原有地质采矿遗迹景观,充分展示矿山废弃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建成集生态修复、科学研究、娱乐休闲、矿冶历史文化长廊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最具典型性的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生态修复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矿冶历史文化元素,集矿冶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于一体,已打造成为黄石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该矿区的遗迹景观,突出矿冶历史文化主题。这也是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保持地方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此模式适宜于城区或城乡结合部的矿山废弃地。

2.生态休闲观光广场

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休闲观光广场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矿山废弃地经地表整治后面积宽广、视野开阔的自然优势,再加入矿区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健身、矿冶历史文化雕塑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文化广场。业已建成的湖北水泥博物馆部分观光长廊,利用矿冶历史文化雕塑再现了华新水泥百年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史,成为人们游览驻足时间较长的景点之一。生态休闲观光广场的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该矿区历史文化元素,收集整理矿山生产和生活史料,打造矿山历史文化雕塑长廊或图片展区,再现矿山昔日波澜壮阔的开采史。还可以设计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窗口,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基地。此模式适宜于城区或城乡结合部的矿山废弃地。

3.生态农林复垦山庄

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农林复垦山庄建设结合起来,根据矿山废弃地现存的生态条件,着力做好地形改造、植被修复、水体修复、土壤修复,在改造和修复的过程中注重与农林复垦山庄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在完成修复的同时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农林复垦山庄。农林复垦山庄的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文化导向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矿区工业遗产的利用,注意挖掘矿区历史文化价值,让矿区遗迹景观成为点缀生态农林复垦山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一方面要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利用民俗民风,增添地方文化特色,使得黄石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和风情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更好地满足黄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进一步丰富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此模式适宜于乡镇无重金属污染的矿山废弃地。

4.生态旅游文化景区

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对矿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矿区面积很大的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旅游文化景区规划设计,采取分区规划的办法,打造成集矿冶文化公园、广场、长廊、亭台、楼阁、步道、壁画、文化墙、雕塑群、遗迹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文化景区。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最适合全方位融入矿冶历史文化功能,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量运用矿冶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元素,构建各具特色的矿冶文化景点,再现黄石三千年的矿冶开采史。一是景区的亭台、楼阁处仿建一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矿冶古建筑,将不同矿冶历史阶段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图片、书画装点其间,让游客在游览之余感受到矿冶历史文化的熏陶;二是依山仿造空中挂索,建成可以载人的空中索道,让游客体验挂索运煤的情形;三是在公园、广场处引进黄石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和风情习俗,让游客体验矿区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四是着力开发具有矿冶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此作为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特色纪念品,让游客成为矿冶历史文化的义务宣传员。此模式适宜于无安全隐患的大型矿山废弃地。

5.生态遗迹体验园区

将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工业遗迹体验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对地质地貌保存完好、工业遗迹(生产、生活遗迹)丰富并各具特色的矿山废弃地,可规划设计成为生态遗迹体验园区。园区可由矿业博物馆、矿业科技馆、工业遗迹体验区等组成。相对而言,生态遗迹体验园区的生态景观设计要建立在矿山工业遗迹丰富的基础上,且地质地貌要保存完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因为这样的大型矿山废弃地实在是可遇不可求。黄石在生态遗迹体验园区建设方面,目前还是一片空白。从已经建成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湖北水泥博物馆来看,仅有部分区域可寻觅到生态遗迹体验园区的生态景观设计痕迹。此模式适宜于工业遗迹丰富的大型矿山废弃地。

本文做了大量的矿山资料搜集和数据综合分析工作,对于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虽然在选题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在探索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融入历史文化功能的应用方面力有不逮。期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将黄石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历史文化功能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为美丽黄石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废弃地黄石矿区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3S 技术的应用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石废弃地景观评价研究——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张家口市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