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徐东辉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制度的好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否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套制度体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100多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曲折与辉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特色鲜明,富有效率,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实践中,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非自吹自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绝非盲目自信。它经得起实践检验,无惧历史比较。
众所周知,铁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物质材料之一。恩格斯指出:“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1]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自工业革命以来,钢铁工业常被视为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转炉、平炉炼钢技术出现,世界近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建立。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钢铁时代”。
晚清时期,中国一些志士仁人深刻认识到钢铁工业经济的重要价值,认为“炼铁、织布两大端,裕强兵富国之谋”,发展钢铁工业,是“振兴工艺商务之始基”。1889年,在“同光中兴”的余晖中,清政府启动大规模钢铁工业建设的步伐,为此豪掷580多万两白银,创建了号称远东第一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1894年6月28日,被外界视为中国制造之权舆的汉阳铁厂举行了开工典礼。但在旧制度的约束下,该厂无法承载时人实业救国的梦想。
钢铁工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点是系统性、复杂性、集成性和组织性。通过完善的国家制度体系整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这是发展钢铁工业的必要条件。汉阳铁厂呱呱坠地,各种挑战纷至沓来。然而,当时的清王朝,思想保守、制度落后、国力虚弱、官员颟顸。针对铁厂的困境,清政府内部不是统一意志,集中力量为其生存发展扫除障碍。相反,清王朝严词相逼,地方虚言粉饰,各部门、各地方或畛域自囿,相互拆台,或者作壁上观,置身事外。1896年,汉阳铁厂被迫招商承办,昭示了封建制度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组织的需求。此后,在盛宣怀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汉阳铁厂陆续克服或缓解燃料、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取得一定成效。1908年,汉冶萍公司组建。民国成立时,公司“规模宏大,事业雄伟,为吾国冠”,有“民元第一实业”之誉。公司上下一度燃起“东方匹兹堡”之梦。但个人经营才能的卓越终究无法消泯国家制度的劣势。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培育起一座东方雄厂。对外,清政府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列强在华享有种种特权,企业缺乏必要的国家政策保护;对内,清政府无法整合全国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有效的保障与服务。清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入不敷出,金融市场紊乱,社会秩序动荡,企业生存环境恶劣。汉冶萍公司只能寻求日本的资金支持,最终落入“为外资利用而不能利用外资”的境地。
辛亥革命虽废除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很快陷入武人独裁统治、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连形式上的统一也无法维持。大小军阀穷兵黩武,相互攻伐不休,靡费资财无数。整个国家一盘散沙,没有统一、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农商总长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虽胸怀“实业救国”的理想与抱负,提出了“棉铁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但国事蜩螗,生民倒悬,国家经济建设只能是纸上文章,徒有虚名。面对连部员薪资都无处筹措的财政囧局,其坦言:“就职时之设计已穷,日在官署画诺”“于国民实业前途茫无方向”,最后被迫辞去农商总长职位[2]。其规划的国营钢铁厂建设计划也以失败告终。“一战”期间,国际铁价暴涨。1919年,官商合办龙烟铁矿公司成立,然在投入数百万元后,却在1923年因资本不足而前功尽弃。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不仅没有新添一家大型民族钢铁联合企业,连旧有的汉冶萍公司也在动荡的时局中于1925年10月18日彻底停炉熄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钢铁资源大量输往日本。时人惊呼:中国“现在铁矿中百分之九十皆已入日人之手”[3]。1927年,日本殖民开发机构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投资兴建的鞍山制铁所生铁产量突破20万吨,超过汉冶萍公司的历史最高产量。
受孙中山建国方略和现代产业经济规律等因素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较为重视发展钢铁工业。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趋激化,钢铁工业的军事价值日益凸显。但国民政府的钢铁工业建设实践,往往以计划始,以规划终。1933年,国防计划委员会秘书长、地质学家翁文灏称:“近几年来虽然没有多大建设,却天天可以听见许多计划。但是计划的内容往往离事实甚远,所以一经实行便即失败。”“以大多数的计划都是纸上空文,聊以快意,决不足以称真正计划。”[4]早在1928年即开始谋划的国营钢铁厂,厂址几经变更,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才在湖南湘潭平整完地基。卢沟桥事变发生时,中国竟没有一家现代化的民族钢铁企业在正常运营。出现这种局面,根本原因仍在于国家制度的腐朽与落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无法保持政治稳定,无法凝聚和统一各方面的意志,无法最大限度集中全国资源,无法高效作出决策并使之得到有效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她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对的是一个饱受战争摧残、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1949年,全国钢和生铁产量仅为15.8万吨和24.6万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科学认识现代产业经济的一般规律,高度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多次强调,钢铁是“工业元帅”和国家安全的保证,发展钢铁工业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他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长期发展缓慢,就是“因为制度没有改革”,钢铁工业也是一样[5]。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战争创伤被迅速医治。冶金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展恢复生产、立功竞赛和创新纪录运动,各钢铁企业迅速恢复生产。1949年7月,石景山钢铁厂、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相继举行开工典礼。到1952年底,中国共恢复和扩建高炉34座,平炉26座,当年钢、铁、钢材产量分别为135万吨、193万吨和113万吨,全面超过历史最高水平[6]。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钢铁工业尤其受到重视。“一五”期间,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集中力量兴建一大批基础工程项目。其中,钢铁工业建设投资达34.5亿元,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钢铁工业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产业布局: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的兴建,开辟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新纪元;扩建山西太原、重庆、北京石景山、安徽马鞍山四地的钢铁企业,并在湖南湘潭新建一个钢铁厂,形成5个年产30万吨到100万吨钢的中型企业;河北邯郸、山东济南、山西临汾、江西新余、江苏南京等地规划建设18个年产10万到3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这种大、中、小搭配的钢铁产业布局影响深远。1957年,全国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94万吨、535万吨和436万吨,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例,论证“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7]。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钢铁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虽然经历一些曲折,但总的来讲,建设成绩有目共睹。即便是大炼钢铁时期建立的钢铁企业,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们至今仍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主力军。中国粗钢产量在1964年达到964万吨,1971年首次突破2 000万吨,达到2 132万吨,此后维持在年产2 100万吨~2 500万吨的水平。197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3 178万吨,创历史新高,为1952年的23.5倍[6]。
不难发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时,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相比,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走了一些弯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1978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当年中国的3 178万吨钢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4%,中国钢材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842万吨,相当于国内钢材产量的38%。进口钢材用汇额约占全国出口创汇额的30%[8]。这是一串沉重的数字!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79年初,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总结了经验,纠正了错误,毫无疑问将来会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都快,并且比较稳定而持久。”[9]167正如他所言,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期间,党领导全体人民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钢铁工业的兴衰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透过钢铁工业,可以摸出经济生活的全部脉搏。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笔之作是与钢铁工业相关联的。1977年12月14日,在综合分析各方意见之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李先念批准了冶金部关于《拟和日本技术小组商谈新建钢铁厂主要问题的请示》。这座“新建钢铁厂”就是日后以规模巨大、技术密集、工艺装备先进、大规模机械化施工等特点,著称于世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1978年8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计划任务书》。12月23日,即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一日,宝钢建设工程举行了奠基典礼。当时,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301.17亿元,而1977年中国财政收入仅874.46亿元[10]。但宝钢的工程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11]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时间内高起点地建成了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钢铁企业。1985年9月和1991年6月,宝钢先后完成一、二期工程,成为年产近700万吨钢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当时,宝钢已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生产水平,启动了进军千万吨级规模的三期工程。1979年,邓小平曾预言:建设宝钢是正确的。1985年,宝钢投产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贺电中称,宝钢的建成投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如今的宝钢,通过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马钢集团联合重组,组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公司以“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为愿景,资产规模超8 300亿元,产能规模约9 000万吨,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2018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钢产量6 725万吨,营业总收入4 386亿元,利润总额338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49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社会发展动力。在钢铁行业,创造辉煌的并不只有宝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建设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勇立改革潮头,不断开拓进取,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奋进中崛起、强大,抒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成为难以解读的天方夜谭的巨变”[8]!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的地位延续至今。201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9.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1.34%。也就是说,目前中国3天的钢产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60年钢产量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光明,但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反映在钢铁工业领域,中国钢铁工业创造了令世人惊羡的伟大业绩,但大而不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较低、钢铁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等,均需积极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必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支撑民族复兴大业胜利实现。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不屈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制度自信,增强了制度自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9]251“铁”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的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各种根本、基本制度与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国家制度体系,确保制度既具有稳定性,又充满生机活力。这套制度体系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趋于成熟。它有利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政令统一,实现全国一盘棋局面,能够把各种资源迅速调动起来,高效作出重大决策,并使决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近14亿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上下互动局面。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摆脱利益集团和党派纷争的纠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套制度安排,使我国具备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强大的民众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政策执行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牢牢驾驭市场经济的逻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得国家有能力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配置社会资源,从而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问题。同时,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确保我国的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步骤,推动资源流向能够带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而提升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