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25 09:35张雪芳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优化

戴 伟 张雪芳

(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引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发诸多生态问题,它开始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我国,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会议;2007年9月8日,胡锦涛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可见,因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等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官方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简单地讲,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比例,尽可能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以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建立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加之我国以高能耗的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特征和以高碳能源——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征,使得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一味地追求低碳经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在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因气候等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Kaya第一次提出了“碳排放效率”概念,指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发展效率,即GDP 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碳排放效率从投入角度分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对其约束力的大小,只有GDP增长速度超过二氧化碳排放量时,才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保证双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发展[1]。施恬认为,碳排放的路径呈现出S型曲线特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会不断变化[2]。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消费者的需求是以解决衣食等基本生存需要的低耗能源产品为主,且该类产品的能源需求弹性较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对住行等能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攀升,且这类产品的能源需求弹性较大;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后,产业结构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主,而这类产业具有典型的低能耗特征,因此能源消费的需求弹性再次减小,表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呈现出S型曲线特征。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正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能源需求弹性较大,因而此时若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可以使碳排放增速降低,但却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这不是长久之计;相反,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也是不可取的。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袁富华认为,减排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冲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速大约有1%~2%是环境的代价,现有的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的冲击,因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3]。尚勇敏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互为因果,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并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同时实现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应通过贯彻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并加快转型发展来实现[4]。公维凤等人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发现,调整行业能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但影响程度存在较大行业差异,全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弱脱钩状态[5]。

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低碳经济下应对经济增长的内涵重新进行定位。如:曹超学等人认为,传统经济下是通过GDP的变化来评价经济增长情况;也有学者用单位GDP能耗强度来评价经济增长的效率。但是传统经济考察的GDP是一种流量财富,没有考察资源的存量财富,且资源的价值是以当代人的支付意愿进行衡量的,没有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偏好的不同以及不可再生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的特征,因此应对低碳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内涵进行重新定位,并提出了“绝对低碳经济”与“相对低碳经济”的概念[6]。

但不论经济增长的内涵如何、低碳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有哪些。对此,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Wang 等人运用距离函数测算了23个OECD国家的碳排放效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是提升碳排放效率的关键[7];Löfgren & Muller通过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核心是技术水平的提升[8];李胜等认为,低碳经济应该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通过政府引导、公共政策的支持来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保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低碳化[9];袁富华认为,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减弱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并运用价格和财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3];Xue & Watanabe 研究发现,日本通过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举措,推动日本向新型低碳社会发展,并提出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相关政策来促进低碳社会发展[10]; Nakata 等人认为,当今世界应通过改变能源利用方式,重新建立能源系统来促进能源的低碳化和低碳经济效率的提升[11];潘家华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应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约束来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消费模式转变,进而实现低碳经济[12];施恬认为,我国目前应选择温和的、渐进式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应从制度升级和创新、实施激励措施、改进环境税、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培育消费者的低碳观念等方面着手[2];尚勇敏等人认为,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活动,并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从黑色、棕色增长向绿色增长的转变[4];石峰认为,应当明确政府和市场定位,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处理好低碳发展的经济外部性[13]。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虽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已经总结得较为全面,但未见有文献对各条路径间地位的差异以及效果差异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条最佳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二是虽有不少文献研究了经济增长约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或低碳经济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但基本都是从整体上进行研究,鲜有文献研究各条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别对经济增长目标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达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目标。因此,下文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研究假设,重点是理清各条路径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再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重点是对各条路径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各条低碳经济路径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所谓“低碳”,是指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办法是切断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根据研究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影响的“脱钩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物质消耗的不断增加,物质消耗增加的速度甚至会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保持低速增长时,物质消耗的速度可能不涨,反而逐渐下降,趋势形如倒U,这就是“脱钩理论”。当碳排放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不一致时,说明经济体产生了脱钩现象;其中,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碳排放增速时,叫“相对脱钩”;当经济增长,碳排放却逐渐降低时,就叫“绝对脱钩”。“脱钩理论”对低碳经济的实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该理论可知,要实现从“相对脱钩”到“绝对脱钩”,必须依靠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更要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路径就在于积极进行探索与研发,促进技术进步[14]。

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但仅依靠技术进步,而没有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低碳经济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说无法真正实现。因为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是对能源的利用,而对能源利用的多少又与该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在该高能源需求阶段,仅通过技术进步根本无法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此时,除了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更重要的是要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加大低碳产业的占比,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产业低碳化。

但不论是技术进步,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就低碳技术而言,它从研发到能够成熟地运用于实践需要一定规模的投资,同时这种技术的研发投资又具有“正外部性”特征,即此项研发投资,私人部门的收益往往小于成本,而给社会部门带来的收益又大于私人部门成本。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效应,一方面低碳技术投资要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通过实施经济激励措施,如增加银行对低碳经济的融资、扶持力度,减少私人部门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以促进私人部门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也需要政府发挥战略引导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并非一定会走向低碳经济,这就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各产业的优化升级与低碳化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除此之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各个环节可能都需要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在能源使用前阶段,政府应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强化和完善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等;在能源使用中和使用后阶段,应制定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采用行政或财税等手段对碳排放实施管制。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是不可能实现低碳发展之路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政府主导,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努力实施,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因为发展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意识问题,尤其是排放主体——企业与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即他们是否具备“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他们的低碳意识程度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所以要实现低碳发展之路,还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引导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循环消费。

(二)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路径是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尤其是对能源需求量高的发展中国家,要在不损害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进步应是第一位的。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不断步入成熟阶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低碳、低污染的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就必然会成为实现低碳的最终路径。但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本文认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政府支持三者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是极其重要、缺一不可的,且它们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从理论上来说,在发展中阶段,技术进步是第一位的;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步入到成熟阶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则愈发重要。那么,不同的路径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效果的差异是否与其地位一致呢?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1:在经济增长的初、中级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实现低碳经济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始终必不可少。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5-16],所以技术进步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增长进入高级阶段,产业结构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具有典型的低能耗特点,所以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进而也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2: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有利于弱化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LC)

关于因变量——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效果的指标,本文拟选取GDP碳排放指标,即产生万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对该指标而言,它所说的降低碳强度不一定是减少二氧化碳总量,而是降低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它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发展优先”原则,所以采用该指标来衡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影响,本文采用的是可比价格GDP。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的GDP整理计算后所得。

2.技术进步指标(TEC)

低碳技术包含对现有能源的技术改造与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但是目前却没有衡量这些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能源需求量高,而新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占比仅在10%左右,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还不成熟,且成本非常昂贵。因此,在当前阶段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现有能源进行清洁高效利用才是关键。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数量与各种能源投入数量的比率,该比率越高,代表生产技术越先进、能源利用率越高。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拟选择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来衡量低碳技术的进步水平。相关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数据库。

3.生产结构优化程度指标(STR)

如前文所述,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步入到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且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最终将会成为该成熟经济体的主导产业。因此,本文将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衡量生产结构优化程度。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

4.政府支持指标(GOV)

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主要是通过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创新来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些方面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很难通过指标进行量化,但除此之外,政府还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投资者,因此本文选用“单位GDP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指标来衡量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表1所示为上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选择与模型构建

第一,为对前文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构建模型如下:

(1)

模型中各变量的内涵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对各变量的当期值与上期值相比,然后取对数表示该变量的变化率。因此,该模型的具体含义可解释为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优化)1%时,低碳经济效果增加的百分比。

由于反映技术进步指标的能源加工转换率最早于1983年开始统计,因此上述模型选择1983—2016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另外,为了分析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位差异及其变化,本文根据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经济增长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理由是:从2010年开始,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涨,表明我国逐步进入到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增加值占比

第二,为考察政府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在上述模型中再引入政府支持变量。但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指标2002年才开始统计,因此模型(2)选择200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2)

第三,为进一步考察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以及上述各条低碳经济路径的实施是否会弱化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本文引入交乘项,构建模型如下:

(3)

式(3)中,ECOt代表经济增长指标。本文采用可比价格GDP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公布的GDP整理计算后所得。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因数据的不平稳性造成的伪回归,回归之前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数据的平稳性。在此我们使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法对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2.回归结果

对上述模型(1)和模型(2)运用OLS回归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估计结果1

根据表3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不论模型与样本有何变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持都与单位GDP碳排放指标负相关,表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政府的支持都降低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即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2)3个变量中,技术进步的系数是最大的,其次是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后是政府支持,表明截至当前,技术进步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从而验证了“在经济增长的初、中级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研究假设;3)对经济增长前后两个阶段的样本数据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在降低,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在提升,从而验证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实现低碳经济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的研究假设,但产业结构优化系数变化并不是很大,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不够。

对上述模型(3)分别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持及其与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的交乘项后进行OLS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估计结果2

根据表4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论哪一个模型,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在5%的置信区间均显著,表明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抑制作用,但系数都较小,说明该抑制作用并不明显。2)引入技术进步指标及其与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的交乘项后,交乘项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技术进步降低了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从而验证了“技术进步有利于弱化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约束”的研究假设。3)引入生产结构优化指标及其与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的交乘项后,交乘项的系数为负值,表明生产结构的优化降低了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从而验证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弱化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约束”的研究假设。4)引入政府支持指标及其与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指标的交乘项后,交乘项的系数为正值,表明政府支持没有改善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都能显著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政府支持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其作用相对于前两者来说较小。具体来讲,在经济增长的初、中级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技术进步的这种促进作用在弱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低碳经济实现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在逐步强化。

2)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确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显著的约束作用,但约束强度并不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所以,在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下,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优路径就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在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因行业制宜”制定行业准入低碳标准

根据脱钩理论,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有效的路径,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尽可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积极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当务之急。要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在不改变现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主要途径就是要提升已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积极研究开发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但效率提升的空间毕竟有限,所以更可取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改变当前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这就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与低碳能源,如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缓解碳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能缓解能源短缺。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短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大力支持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节约能源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方面成效显著,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地引导和推动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全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应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的低碳标准。第一,这个标准不能是统一的,每一个行业都应结合其行业特点制定自己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行业,如传统高碳行业与新能源行业相比,其准入标准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第二,这个标准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显然无法实现低碳经济目标;过高,没有或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达到该标准,而大多数企业则在标准之外,如果标准之外的企业其成本远低于标准之内的企业,标准之内的企业就有可能逐步退出低碳领域,从而使得该行业在低碳标准下存活困难。

2.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优先发展新兴低碳产业

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低碳经济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这一方面要求大力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占比,首先要依法淘汰高能耗产业的落后生产力、工艺装置及技术设备,不断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排放量;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和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等措施来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低能耗、低排放产业的占比,必须依靠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兴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因为发展新兴产业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还应研究制定低碳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明确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其自然规律,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不能简单地谈调整产业结构,而应该循序渐进[17]。

3.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重视顶层规划

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既没有鼓励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补贴,也没有对能源消耗型企业制定强制性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18]。因此,我们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比如对能够满足低碳要求的能源供给部门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使用低碳能源的消费者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折扣[19]。

另外,低碳社会的构建还需要重视顶层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发达地区寸土寸金的现实,使得绿地、湖泊越来越少甚至消失,高碳的奢侈性消费也相对更多;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开发少、消费低,相对更容易发展低碳经济。东西部、城乡间收入差距显著,如果落后贫穷地区维护生态环境,而发达地区却高碳发展,这显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因此,要构建一个低碳、和谐的社会,必须在顶层的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之下,通过采取转移投资、生态补偿、差异征税等措施,降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4.加大低碳意识宣传,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广度和深度

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意识问题,包括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环境的恶化和能源的短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这种社会意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具体来看,呈现出低碳意识广度相对较高、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广度来看,低碳经济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整个过程,因而需要全民参与。碳排放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在生产环节培养低碳观念的意义和效果比其他环节要好得多。人人都是消费者,应加大低碳意识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例如提倡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等。从深度来看,低碳意识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应该是深入人心,切切实实地做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加大低碳意识宣传,全面提升公众的低碳意识,鼓励低碳行为。

5.构建低碳产业制度体系

低碳产业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市场,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一是改革管理体制。首先应组建一个能适应低碳产业发展的行政机构;其次要加大各相关职能部门中生态保护、节能减排、耕地保护等指标考核的权重,使其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再次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透明化,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审批。二是构建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市场力量往往比行政手段更加有效,因此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须手段。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可以发现碳排放的社会成本,还可以使微观经济主体自发减少碳排放行为。另外,还应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三是完善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构建全覆盖的环境监管系统,探索建立“低碳社会”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调动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能源优化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