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值
(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 党建教研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必须处理好与现有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曾预言:当一个崛起的新兴国家同守成强国竞争时,双方必将以战争来解决问题[1]84。“修昔底德陷阱”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反复上演。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习惯性地把它套用在中国崛起及中美关系之上。历史还会重演吗?这是摆在当今国际政治关系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需要国际政治研究者作出合理的解答。
“修昔底德陷阱”似乎是个魔咒,在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不断“显灵”。其实质就是大国关系会随着国家间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引起争端,正如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和19世纪末的德国人面临的相同情况。以古希腊时期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冲突为例,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城邦的斯巴达是老牌陆地强国。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在阿提卡半岛迅速崛起,直接威胁斯巴达的强权地位。出于强权统治的惯性,斯巴达人被迫采取军事行动。于是,威胁与反威胁迅速发酵为全方位的竞争博弈。与此相伴,竞争关系中的摩擦行为催生了对抗与冲突。零和博弈的结果就是:连年战祸摧毁了这两个盛极一时的城邦。
16世纪以来,传统大国就不断上演腥风血雨,并使世界霸主的宝座不断易主。16世纪的世界先驱是葡萄牙,随后便爆发了葡西海战。17世纪的世界领导者是荷兰。在经历了复杂的英法荷冲突之后,英国凭借强大的制度优势,三败荷兰后成为世界之主。自16世纪以来,新兴崛起的国家挑战现存大国的事例,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有11例,而德国则是其中“挑战强权”的典型国家。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与德国的扩张发展和英国的对抗竞争息息相关。二战结束后,美苏以意识形态划分势力范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同样的情况在亚洲也是屡见不鲜。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首先对西方国家在亚洲范围内建立的殖民秩序发起了冲击,并在短时间内初步确立了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新秩序,最终结果导致了由其发起的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的侵略亚洲其他国家的战争。进入新时代,美国鼓动中国周边国家,掀起诸多争端,并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妄图稀释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以上种种例子可以看出:“修昔底德陷阱”在不断重演,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似乎必然伴随争端和血的代价。
反观世界的东方,一个凤凰涅槃的古老大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世界第五、六的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仅仅用了几年时间,没有给西方以准备,而引起西方担忧的正是这个“中国速度”。于是,西方各国都以过度敏感的神经,把中美关系置于修昔底德预言之中,似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都是文明发展,始终贯穿“和”这一核心理念。从儒家倡导的“以和为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梦”,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谦虚包容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会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范式。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越是深厚,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其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也就越强烈。近代西方世界向外扩张的动力:一是资本,二是“上帝”。历史上,有多少国家打着“上帝”的名义,吹起了侵略的号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它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认同自然和谐,中国外交始终追求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文化理论上来看,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东亚文明圈,对外文明交流相对封闭。因此,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奴役他人的基因,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的理想信念,“天人合一”的梦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坚不可摧。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处理国家的大事小情均以“和”为价值衡量标准。中国的“和为贵”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层次文化根源。“和”,以和平、和睦为核心,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与差异。相反,我们的“和”是在承认差异与冲突的条件之下追求和谐。从历史实践来看,中国深受传统文化中的“亲仁善邻”“贵和”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就有一件震撼世界的事情——郑和七下西洋。它以经济上的朝贡贸易及礼仪文化上的“册封”为表现形式,肩负着“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国,导以礼义”的使命[2]22,强调各国都要以大明为核心,不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明朝历经开国战乱,明太祖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到明成祖时期,明朝国力雄踞世界一流,拥有强大的军队、广袤的领土和丰厚的粮草,但却没有发动过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中庸之道等思想,是今天中国和平崛起中和平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根源。
一旦有大国陷入“零和博弈”的单边思维,“修昔底德陷阱”就必然成为其不可避免的思维范式。为了规避走入陷阱的循环,抛弃单边主义固定思维,必须以合作共赢、反对霸权为基础,把推进共同发展作为避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最优项。中国一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促进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政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彰显,从主动融入世界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从“弱中国”到“强中国”,中国在对外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积极融入、永不称霸。在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与后来居上的欧美国家不同,东亚体系的最大特征是相对闭塞且不向海外称霸。相反,欧美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实力增强后,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战和二战。中国的和平发展不称霸基因既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当代中国放弃单边利益,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以互利互惠的贸易合作、平等和谐的文化交流等行动,担当起了大国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这彰显了中国“利益共融”“互利共赢”的国家意志。化解“修昔底德陷阱”需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以和平发展为使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思想和思路,以合作共赢、利益共融为目的,以共同利益为核心。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化解国强必霸魔咒的良药。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提出“打倒各国反动派”的外交口号,之后始终严守“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邓小平曾提出:“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3]363。需要明确的是:不称霸并不意味着不提升综合国力,只是表明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会以武力为手段输出价值观。1985年,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党的十六大把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正式定位为“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曾说:“这里是离太平洋很近的地方,太平洋彼岸就是美国。我去年访美时曾讲过,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我现在依然这样认为。”[4]15这种理念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具体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使命目标。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内敛式道路是相对于西方世界武力征服扩张式道路而言的。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中国的国家发展路线也转向经济建设,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发展直接促进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绝不是此消彼长的态势关系。许多西方国家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了大量利益,美国更是其中之一。作为西方风口浪尖上的中美两国,必须探索出一种合作而非对立,良性而非恶意的竞争关系模式。中美两国本没有直接或间接的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要避免冲突与对抗历史规律,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共同安全为目的的新型安全体系,形成一种涵盖国家与人民综合利益的新安全理念。
当今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现实也再次证明:“修昔底德陷阱”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政治经济高度融合趋势中逐渐失效,新兴崛起的当代中国不需要依靠领土扩张和殖民统治来实现其复兴目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雅典与斯巴达战争时代,一没有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二没有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制约,三没有世界力量不可阻挡的多极化趋势。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使强国与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原因如下:(1)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这种经济利益上的深度捆绑促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无形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爆发冲突的成本不断上升,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博弈关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促成了和平与协商。(2)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重点发生了转移,经济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显著提升[5]46,军事对抗被逐渐取代,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3)过去常常提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因政治经济力量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世界大战。随着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早已土崩瓦解,世界大战也失去了爆发的可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推动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也向世界解疑释惑,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伴的是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机遇。
由于全球范围内生产、加工、贸易、网络、金融的形成,所有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任何国家单独主宰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美国也不再具有统治全世界的能力,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个多极化世界终将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势头,区域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实力在国际关系上的作用显著增强。不论是“金砖五国”还是“G20”、欧盟还是东盟,这些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在无意间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世界发展的重要一极。这种互相促进的趋势也使得“修昔底德陷阱”所描述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强国之间的冲突无法产生。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重量级大国,谁都离不开谁,任何一方挑起战争都不会有绝对的优势。除此之外,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和平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联合国的初衷就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高度依赖,任何国家都无法处于国际体系之外,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了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承认其在处理争端中的中立地位和不可动摇的权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美国等守成大国都希望中国融入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事实上,中国也成功地融入了现行国际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并且在某些程度上,中国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大大出乎西方国家的预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强调国际社会以民主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由个别大国单极主导。一战以后出现的“凡尔赛体系”,是典型的大国主导体系,以大国利益为分赃原则。这种大国原则是不健康的,会带来各种不平衡,从而导致冲突。所以,二战后国际社会重新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从客观上来说,雅尔塔体系已经大大汲取了原有国际体系的教训,也吸收了大国主导的失败经验,从而确立了大国责任体系,即五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拥有一票否决权。其目的是:避免大国在争夺小国利益时随意发动战争,避免大国之间发生直接的战争。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体系的优势得到了体现,世界性大战再也没有爆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新兴市场国家、“金砖五国”、G20等等实力不容小觑的经济体不断产生,致使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代的世界已不是几个大国可以主宰的世界,国际民主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长期奉行和平理念的根本基因,经济全球化及其带动的多极化趋势则是当今世界保持和平发展基调不变的压舱石。在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挑战。中华民族素来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信仰。采用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理念来解决战争陷阱应该是一剂良药。此外,还要与美国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具体来讲,既要加深与美国的战略绑定,也要应对情况多变“见招拆招”,使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基调应当从原有的“战略防御”改为积极的“转守为攻”。产生于西方语境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应当由西方国家进行辩护,而不是由我们来辩解。当今中国已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如果态度不明,则更容易引起西方世界的惴惴不安。只有拿出中国方案,走适合国情民情的道路才是王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既要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自身的发展。要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复兴”之风。如此,“修昔底德陷阱”必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