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敏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223001)
周恩来是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之一,觉悟社的创始人,他领导了天津学生运动,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重要成员。研究周恩来五四时期的民主精神,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主要矛头对准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和为维护专制制度服务的旧道德旧伦理,旨在反对愚昧落后,崇尚自由,把人们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此时的民主精神是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坚持以进化论为指导,借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反对中国封建军阀专制统治而兴起的,与追求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爱国救国、创新革命精神彼此相依、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相互促成,内在包含着民主、平等、自由、救国、创新、革新的精神。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是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的实践中被介绍并传播到中国的。要引进并建立民主制度,必须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真正弘扬民主精神,又离不开平等、自由和反对封建迷信的科学精神、革新精神。因此,民主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更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由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到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但这些都没有能帮助中国走上近代文明道路。于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制于帝国主义国家,陷于封建军阀统治,主要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守旧腐朽、太过顽固,非要掀起一场荡涤人们旧思想旧观念的新文化运动不可。于是引入了德赛两先生——当时中国先进分子所理解的德先生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和制度,以此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旧道德、旧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派代表以战胜国身份赴巴黎参加停战和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居然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青年学生原以为美国总统威尔逊会为中国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没想到他选择支持日本。他所宣称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以及所谓完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都是骗人的。于是一大批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了怀疑。恰恰此时被隐瞒了一年多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播开来。十月革命是工人士兵等劳苦大众的胜利,它深深地启发了中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赞成俄国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开始接受并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他们积极参加并组织和领导了这场震撼世界的爱国运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迅速转变成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亡群众运动。由于这场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革命的发展方向早已发生了变化,正在朝着无产阶级革命方向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此时,五四运动中的“民主”内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了,而是增添了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精神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内容。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的时候,周恩来的民主意识已经形成了。周恩来青少年时期,恰逢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1911—1913年,周恩来在东北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时受到革命派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特别是他参观了日俄战争旧址后,爱国、报国情感日益加深,13岁的周恩来就喊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肺腑之言。1913年夏天,到天津南开学校就读的周恩来,已经对民主与科学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酷爱阅读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邹容等)的文章;广泛涉猎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如《民权报》《民立报》《大公报》;开始阅读西方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籍。他不仅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而且本着“深究而悉讨”的科学精神,着力推求比较,追求真理。1914年9月,他撰写了《爱国必先合群论》一文,提出合群才有力量、有力量才有作为、而合群需要民主、民主呼唤合群的观点。1915年撰写的《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一文,引用孟德斯鸠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此数语足代表共和真正之精神”[1]86;“共和之真谛在是,民主之精神亦在此”[1]87。他是把民主共和放于酋长、君主、民主、大同的政体发展进程中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揭示并批判了君主立宪制“君主仅为治人者,而人民治人之权,亦不能普及”[1]87的本质。此时的周恩来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对民主的认识较一般知识分子成熟许多。1916年,他在南开《校风》第22期上发表了《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一文,把东西方不同时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放在一起论说,并非比较其思想之不同,而是异中求同,独辟蹊径,得出了二者都没有受到当权者应有的重视实为世人之不幸的结论,显露其崇尚民主、善于站在民众立场独立思考的民主精神。1917年,他又在《校风》第63期发表题为《本社之责任观》的社论,提出“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共和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1]282的鲜明观点。这表明周恩来的民主意识已经形成,他显然已经是一位民主主义者了。爱国、救国、民主、共和、平等、自由、团结是周恩来在五四前期的民主意识的主要内容,指导思想是进化论,方法是文化救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南开学校毕业后的周恩来各方面还不成熟,还需要通过学习丰满自己,方能“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1]9。探索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的路径,是他努力的方向。1917年秋,周恩来去了日本,接触社会主义思想。日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河上肇和幸德秋水的著作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特别是河上肇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资本论和社会民主主义原理的《社会问题研究》,成为周恩来最喜爱的刊物。但他比国内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早、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周恩来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他更加坚定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信心。这时的周恩来还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促使他成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是伟大的五四运动。
同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湖南一样,周恩来是天津地区革命运动的一位卓越领袖。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周恩来的民主革命精神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性和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坚定性。正是他的这种斗争的彻底性、无产阶级的鲜明性和联合工农的坚定性,对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919年4月,周恩来离开日本返回国内,准备进入刚创办的南开学校大学部读书。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并震动全国。7日天津各校学生示威游行,周恩来初以校友身份后以南开学生身份参加天津学生运动。[2]由于他一贯思想先进,品学兼优,热心社会活动,善于团结群众,具有强烈的爱国心、高度的责任感,突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很快被推举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为了宣传思想、指导运动,他精心主编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他在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撰写的发刊词中写道:“本‘革心’同‘革新’的精神立为主旨。……本民主主义的精神发表一切主张。”[1]420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天津进步青年对于卖国求荣的北洋政府痛恨至极,于是抛弃了在现存社会制度下改造中国的幻想,明确提出打倒军阀官僚和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造的革命主张。周恩来发表《黑暗势力》,矛头指向北洋军阀反动派和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势力。他大声疾呼,警醒国民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要有预备!要有办法!要有牺牲!”[1]426接着他又发表《讨安福派的办法》,认为要推翻安福派,推倒安福派所依赖的军阀,推倒安福派所请来的外力,单靠“天天打电报,发宣言书,上请愿书,骂安福派”[1]432是不行的,“我们当知道,我们所恃的是群众运动”[1]433。很显然,周恩来已经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它必须、必然发展到反对军阀专制统治的群众运动。这种意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的发展。
天津的学生运动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与北京和全国各地相配合,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断推向新高潮。周恩来奔走于学生中间,组织示威游行,街头演讲,散发传单,组织罢课罢市,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作为天津学生的代表,两次去北京,和北京的学生一起,同反动的北洋政府激烈斗争。“觉悟社”成立后开展了许多进步社会活动:请李大钊等人来觉悟社演讲,组织学生罢课,到北京请愿、游行,反对军阀,共同阅读进步书籍,研究新思潮,抵制日货,等等。1919年12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0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在南开大学操场召开,人们焚烧日货,游行示威,遭到警察镇压。1920年1月,天津学生五六千人聚会请愿,周恩来、张若名等四人被逮捕。在被羁押的半年中,周恩来领导狱友机智斗争,获得阅读书报、办读书团的权利,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
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引发产业工人的响应,随后由学生运动转变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爱国救亡群众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至此,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民主精神发展为民主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运动锻炼了一大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帮助他们成长为拥护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也与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五四爱国民主运动之后,很快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五四时期,“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3]。
周恩来在领导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学习并体验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方法,后又在旅欧勤工助学期间,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黑暗,经过艰苦的推求比较之后,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由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者蜕变成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时期民主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周恩来民主思想的转变。
五四运动中的周恩来号召人们坚持革命、创新、前进,反对复古、守旧、倒退。上文谈到1917年秋,周恩来在日本。当各种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让他感到惆怅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日本,使他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从那以后,周恩来开始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俄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斗争实践中,由于周恩来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撰写的批孔文章敢于冲决罗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领导的反孔斗争则气势磅礴、荡涤一切污泥浊水。他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读经、复古倒退的逆流”,批判了对旧学说的盲目迷信,“号召人们坚持革命、创新、前进,反对复古、守旧、倒退”。[4]
在实际斗争中,周恩来提倡男女平等、分类分工、互助合作。比如,觉悟社成立时,约定男女代表各10人,当周恩来看到提交上来的名单只有8名女代表时,他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又增补2名女界代表。周恩来重视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的表现,体现了他的现代民主精神。觉悟社本着“革心”“革新”精神,以“自觉”“自决”为宗旨。革新就是要改造社会,革心就是要改造自身。觉悟社倡导民主和平等的精神,这从其组织机构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不设职衔,实行委员制,分类分工,互助合作,集体担责。社员加入觉悟社,需三人以上介绍方可,可见组织纪律性要求很高。在觉悟社团体刊物《觉悟》上社员对于社会问题采取共同研究的态度,可以发表一切主张。觉悟社的全部活动都遵循平等互助原则,充满民主精神。
五四运动的发展,促使周恩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和觉悟社的战友。在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中,在日本就已接触社会主义思想的周恩来,深深感受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运动、宣传主张。李大钊是当时中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觉悟社成立第五天,周恩来就提议邀请李大钊到天津作报告并对觉悟社的工作给予指导。李大钊非常赞赏觉悟社不分男女的组合以及不定期出版小册子的做法,并提出了不少建议。而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成为觉悟社学习的首选材料。正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周恩来在赴法勤工俭学之前就已经读过了《共产党宣言》和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译本。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还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作为自己的职责。领导觉悟社工作的过程中,周恩来经常向社员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比如,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俄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俄国要建立的未来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我们的指南针,等等。周恩来被捕之后,在监狱中仍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检厅日录》记载,5月28日、5月31日、6月2日、6月4日、6月7日五个晚上,周恩来讲解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剩余价值论、《资本论》。这说明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深的理解和信任。得知友人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后,他写诗赠别,鼓励友人“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寻求真理,“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1]527不久,他也到了欧洲,在认定主义不变、决心为共产主义而献身之后,回顾这段经历时,他说自己的“思想颤动于狱中”。显然,促使周恩来民主思想转变的正是伟大的五四革命运动的实践。
(一)善于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好比鸟儿的一体两翼,一个铜板的两面,相互依存、不容割裂。在争取民主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周恩来善于学习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群众运动,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周恩来、毛泽东等较早接触并赞同社会主义,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周恩来是率先赞成社会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之后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少数先进分子之一。马克思主义受到周恩来等先进知识分子的青睐,主要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敢于做时代的先锋,勇于创新。“革心”“革新”是五四时期周恩来民主精神的主要内容,他把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相结合,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与五四知识分子一起,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5]。周恩来就是五四时期的先锋。周恩来号召人们坚持革命、创新、前进,反对复古、守旧、倒退;提倡男女平等、互助合作,废除一切纲常名教。这在当时而言是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每一个变革时代都会涌现出勇敢者。历史是勇敢者开创的。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分子是五四时期的勇敢者,他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开创了共产党创立、发展的历史,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新时代青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必须学会创新,坚持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追求民主,不忘“爱国”二字。五四时期民主精神是在爱国救国基础上的文化启蒙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周恩来也是抱着爱国、报国、振兴中华的初心,经历了文化救国、民主救国继而转变为革命救国的心路历程。周恩来是众多爱国青年中优秀的代表,这也是周恩来之所以能够在五四时期突显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爱国者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学习五四时期的周恩来民主精神,不能不关注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当前有些青年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总是揪住党的某一段历史不放,纠结于不愉快的过去,以至对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不满意。他们盲目追求民主,而忽略了自己是中国人,忽略了要立足于中国国史、国情认识和分析问题,结果看不到中国民主制度的优势,看不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看不到社会的进步,看不到党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声称爱国不爱党,爱国不爱历史。真爱国、真民主,不是一味批评、否定,而是坚持科学批判精神,提出科学建议,并持续不断付诸努力。
(四)善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伟大的运动需要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人物又是在伟大的运动中长成的。伟大运动的胜利必须有杰出的领导。周恩来领导了五四时期天津学生运动,又在五四运动中锻炼提高了自己。新时代青年只有投身实践活动,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然后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己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人。
(五)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然后为之不断奋斗。前文可以看出,周恩来能够在五四时期成为民主运动的领导者,在于其坚持不懈的学习,特别是吸收并汲取新思想、新观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就做好了知识储备和思想、行动上的准备。现在有些青年总是以为自己不用付出,不用努力,不用奋斗,就可以实现想要的目标。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努力哪有可能收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6]
(六)做奋进者,担负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6]这也是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学习周恩来五四时期民主精神的要求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