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苗族祖先崇拜中的终极关怀意识

2021-01-16 07:51杨忠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先祖终极祖先

杨忠华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人作为自然界中生命体的存在,寿命终有其尽,必然会面临死亡问题。学会敬畏并珍视有限的生命,这是追求生命意义的价值所在,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心灵上无尽的满足,这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价值所在。苗族对生死观念另有认识,在生命意识中,将人的生命历程同植物生命形态及其繁衍的自然规律进行类化,“苗族元哲学中的生命概念,是从植物的孕育、生长、成熟、患病或遭灾、受害、衰老、死亡等过程中进行类化总结出来的,这些观念与逻辑是植物生命的一种转述。”[1]生命应遵循自然规律和天地法则。苗族将人的死亡分为“死丑”和“死好”两个概念,认为“死丑”是夭折、枪毙、上吊、溺水、服毒、雷劈、自尽等;“死丑”的灵魂前世是造孽或是短命动植物投胎而有了今世的因果,这样的死亡现象一般不举行丧礼,因为亡魂不能回到先祖发祥地,也无法得到后人的祀奉。反之“好死”是正常的生老病死且寿终正寝,遵循自然运行规律和天道轮回法则。“好死”则必须举办丧礼,通过演唱指路歌为亡灵引路,送至祖先发祥地认祖归宗。当“好死”的亡魂达到祖先发祥地后,它就成为祖先,保佑后人。所以每逢节庆时和收成季节,子孙后代都要为祖灵供奉祭品,以求祖先庇佑和祈愿祖先灵魂安息。凡死者的那一辈始,往后三代都要对祖先进行祀奉,这是一段维系百年的崇拜记忆,因此形成苗族观念中死亡价值与生命价值对等现象。

一 苗族祖先崇拜及终极关怀的源起

在苗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中,祖先崇拜和终极关怀理念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在此有必要探讨苗族先祖蚩尤及苗族先民们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历史上曾发生一次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部落战争——逐鹿之战。在此战役中“九黎部落”战败,首领蚩尤被杀,余部被迫向南迁徙,进行了长达千年的艰辛迁徙历程。苗语西部方言《战争迁徙史诗》记载:“格蚩爷老连战九回胜九回,沙蹈爵氐敖打了九次打不赢。格蚩爷老最后被打败。在嘎骚卯碧带领下,我们渡过那宽阔的浑水河,从此我们离开了直米利那好地方。”苗语东部方言《古老话》载:“古时苗族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众住在水乡边的地方,自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民不得安居,受难的苗族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族要从水乡迁去……。”后人称九黎部落余部为“三苗”,也就是苗族的祖先。据《国语·楚语》载:“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①

由于长期的战争及迁徙,苗族有很多先民将士牺牲于战场,也有一部分在逃难中受疾病缠身而死,首领们不忍心这些将士和平民客死他乡,希望他们魂归故里。所以就有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祖先崇拜仪式。人死后通过葬礼,念诵指路歌进行引导,让亡魂能够回到祖先发祥地,得以安息,能够转世投胎。祖先崇拜,是缅怀祖先在颠沛流离的迁徙和避战乱生活中,依然坚持着对生命的不离弃、不放弃,他们为了让血脉得以赓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与野兽和阶级压迫作斗争。故后人普遍认为先祖强大,纵然已去世,仍然能够庇佑着后辈,是后辈心中的神灵,应得到后人的景仰。这一情节在苗族丧葬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若有人去世了,再贫穷的家庭也要举办体面的葬礼,以表对逝者的尊敬。可见苗族对祖先崇拜意识极高,对先祖的关怀意识极强烈。

二 苗族终极关怀的意识表现

(一)祖先崇拜中的孝德文化

据民间相传:过去苗族若是有人去世了,就要拿火药枪朝天放三枪,村民们听到后就会拿着锅碗瓢盆前来分吃死者肉。后曾有个没有父亲的孤儿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他去放牛看见一头母牛生牛犊的过程极其不容易,他回到家就问他的母亲说:“妈妈,我今天看见母牛生小牛犊很不容易,人也是这样吗?”他母亲回答说:“是的,女人生孩子时也像母牛一样痛苦与不易。”男孩听后就和母亲说:“妈妈,您当初生我时也这么不容易,如果有一天您不在了,我不会让村人把您身肉分吃的。”后来他母亲去世时,他拿火药枪朝天放了三枪,村民们纷纷拿着碗来分“肉”吃,他就对村民们说:“我宁意把我家那头牯牛杀了分给大家吃,也不愿把我母亲尸肉分给你们吃,只能把我母亲尸体抬去埋葬。”于是村民们就应了下来,并吹芦笙、打鼓等为他母亲送葬,并帮他把母亲埋了。此后约定成俗沿袭至今②。这表现出作为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与念想,也出于人们对生命的尊敬和对先祖的关怀。另外,苗族氏族划分比较明显,氏族内部又有嫡系、旁系之分,每一个姓氏都是被独立出来的“部族”,在祭祀词、供奉词及丧葬仪式等方面各有不同。氏族内部的嫡系、旁系有“大房”“二房”“三房”③的区分,但都是由同一个先祖繁衍下来。“大房”即嫡长子以及他的后代,“二房”即次子及其后代,以此类推。为表示对先祖的景仰和对长辈的尊敬,家族内部的祭祀、供奉等仪式皆有嫡长子来完成,真正体现了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家法。若嫡长子去世,可能由次子来执行,若次子及同一辈人都去世,则由嫡长子的后人且先成家立业者来完成相关的祭祀仪式,这是孝的美德表达,体现对祖先、父母、长辈的礼敬。人们对先祖景仰参杂着人的精神治愈,祀奉中人们没有带任何功利色彩。苗族认为对祖先、父母和长辈的孝敬,是爱的传达和亲情的维系。

(二)对死亡的坦然和敬重

在苗族日常生活中若有人去世,第一,家人第一时间是拿着火药枪到家门前朝天放三枪(如今用鞭炮代替),一是告慰家中有人去世;二是让村人闻讯后前来帮忙。当村中亲人们陆续赶来,首先是将死者背到火灶前,给死者沐浴、剃发、剪指甲、穿寿服等,并请经师念诵指路歌为死者“开路”。第二,需取来松苗和竹丝为逝者编织一个“篱笆”架子,把死者放入“篱笆”中悬挂于神龛之前,以供亲友吊丧,下葬之前不能入殓(有少部分可以入殓),以供亲朋好友对死者遗体进行最后的缅怀。第三,需安排家族内人员给死者献斋饭,请芦笙师环绕死者奏芦笙,意在引导亡魂按时用斋。村中每家每户都要来丧家为逝者送葬,要背百斤谷物、百斤柴火,三五斤酒水、两斤黄豆、一只鸡或鸭等前来吊丧。吊丧是苗族丧葬中最有特色之一。一般在人去世后丧家就会派人前往亲戚家报丧,闻讯后亲戚都会前来给死者吊丧。吊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亲戚不请自到,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只需一背谷物、一打冥纸、一瓶酒、一只鸡即可;另一种是请亲戚老少一起前来吊丧,这需有芦笙师、唢呐手、鼓手等,还备猪、狗、羊或牛,并吊丧形式比较复杂,一般是死者舅家或是姑家才会如此隆重。吊丧过程中,受邀亲戚亲戚男主人和前来奔丧的所有女人要去给死者哭丧。前者在门前给死者行跪拜礼,待芦笙师、唢呐手等人将丧礼仪式结束后,才去哭丧。而女人们则是自主排好队走在队伍最前面,直接进门去扶着用“篱笆”挂起来的死者尸体前哭丧。哭的内容一般是在赞颂逝者在世时的良好品德,也在告诫后人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不论哭丧的妇女多寡,丧家都必配相应的妇女去接待一起哭丧。而前来吊丧的男丁们则需要丧家男丁们亲自出门以跪拜礼相迎,以谢亲人朋友前来吊丧。苗族丧葬气氛极为沉重和压抑,哭丧、吹芦笙、唱指路歌等是对逝者最好的敬畏和怀念。苗族丧礼场面,方圆几里外都能听到鼓声、唢呐声和哭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苗族对死亡是坦然的,但对于死者的去世他们又是满含留恋和尊敬。

(三)对美好夙愿的寄予

苗族自古以来都饱受战争和灾害之苦,是一个苦难交加的民族,他们一直在躲避战乱,远离压迫,且迫切地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平静安稳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愿望会使他们萌生了对祖先的崇拜。每逢节庆,苗族都要备好饭菜酒肉来祭献祖先,以过年时为最有特点,除夕夜人们就备好酒菜敬请祖先来与他们共享年宴三天,节期必在神龛上点一支蜡烛或是一盏煤油灯,三天三夜,灯火不熄灭,待到大年初三时再备一顿酒肉请祖先回去,并向祖先祈愿说:“某某先祖啊,今天是大年三十夜,我们家人备好了饭菜酒肉,要邀请您们来和我一起共享除夕宴,您们要把那些病灾等统统消除,保佑家人牲畜养殖年年顺,粮食收成年年好,保佑我们儿孙满堂,幸幸福福,下地干活时,绳子不绑手,藤子不绑脚,有了吃有了喝才有酒有肉去供奉你们!”苗族文化相对弱势,面对传统文化,部分采取消极态度,因此常常受到强势文化族群的侵扰。他们不愿去同自然和外敌抗争,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只能把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寄托在这些模糊的崇拜和景仰上。这样的思想深深地贯穿于苗族的生产生活中,以至于他们萌生了对祖先景仰,其意就是人们达成美好夙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 终极关怀理论对人们的教育指导

(一)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性

前述苗族生命意识是将人的生命历程同动植物生命形态及其生命繁衍的自然规律进行类化,对生命的感恩和尊重的思想深入人心。苗族认为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与人可以有族系、嫡系和旁系之分,但相对于另外的生命体存在没有等级之分,始终需要保持对它的景仰,因为生命来自大自然。一年中的春生、夏茂、秋黄、冬枯是植物生命的生长变化影响教育着人们,是生命对于人的一种转述,这恰好印证了人的生老病死规律。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时,有杀生行为的,人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冥纸,烧给死去的牲畜,并祈祷亡灵来世投胎能转世成其他动物或人。苗族认为这是大自然中存在与死亡的规律,应始终保持对亡灵的敬畏,认为生命的存在极可贵,生命的产生和消亡都要遵循自然运转的规律,应该得到尊重。人不可以去改变这样的自然现象,但可以为生命祈福,试图通过对祖先的景仰去获得生命的无限。所以苗族对于生命奥义的探索,意在对生命的自觉性,懂得尊重生命,这样的意识产生和存在并不会为人所知。

(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苗族祖先崇拜,实质上是对本民族历史进行缅怀和追忆,目的在于教育后人牢记本民族的历史,牢记先辈们艰苦的迁徙和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苗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不小的影响,接受了新的教育思想的新一代苗族,会认为传统习俗是一些落后的、陈旧的文化,难于认可和认知。苗族先辈们将历史教化贯穿于传统习俗中,使其更加神圣和庄严,为能够更好地教育后人,加强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苗族祖先崇拜意在发扬人生之道,尊重自然,通过对先祖的崇拜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苗族传统文化文明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摈弃了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就等于缺乏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文化虽然存在一些的滞后性,但这不代表它的精神价值和意识价值就是落后的,人们往往都是根据过去的或是现有的文化存在去探索新的认知领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意识价值。所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知,是民族自信、文化自强的源泉,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主要标志。

(三)对生死观的认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莫如冰曾在《迷徒》一书中将世界、生命、感情等与人的生命题联系在一起,帮助人们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就哲学范畴来讲,生命是人们构建美好生活,感悟善恶、美丑,升华道德修养、灵魂、信仰的基本条件。苗族对人的生死意识的感悟没有达到如此高深的哲学范畴,一般是基于人们生活环境来决定,主要表现为将人的生死放在同一高度来看待,认为人无论是生或是死,他们都是存在的,只是死去的人会进入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阴间),他们在那里也进行着和人相似的生活,同样需要人的帮助。在一些方术活动中,就会有祖魂通过巫师向世人传达它们在阴间的状况,也有世人求助的情况(一般都是讨钱,即冥纸),人们给祖先烧冥纸时也会念诵:“给你这些钱,需要还账的就拿去还账,还完账剩下的就去买些田地栽种,以后才能有吃有喝,给你一元当百元,给你百元当千元,有了这些钱以后你要保佑我们家顺顺利利,健健康康。”此乃阴阳互等思想,视死如生的表现,无论生与死其实都是要过生活,都需要阴阳相助。所以人在身处病情、灾难和逆境时,往往通过方术活动去同祖先取得联系,以求心灵上的慰籍,这是一些比较落后和不现实的观念,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去否定这些,一旦否定了这些,就等于否定了苗族的精神追求,否定了他们对祖先的景仰。我们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类似的事情。至于生死观念,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对其产生恐惧,也不要太过于执着。

四 结语

苗族祖先崇拜的终极关怀意识并未到达超越生死的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对祖先崇拜来化解生命的生死对立,集虚构和现实为一体,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苗族祖先崇拜与其他宗教信仰不同,没有信徒,也没有戒律的约束,苗族终极关怀始终是“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苗族任何宗教祭祀活动和方术行为都是围绕人来进行,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快乐。其本质源自人对生命的自觉,在于其关怀生命存在的内容和方式。就内容而言,苗族祖先崇拜是人们通过对死亡的关怀来实现生命的无限,即人的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祈望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受祖先庇佑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苗族祖先崇拜中对生死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一是苗族视死如生,相信生命是永恒的,人总有死亡的时候,但生命会一直在后人的身上得以赓续,死亡只不过是一种生命向另一种生命的转换过程;二是死者为大,人死了以后就可以荣升为后人的祖先,庇佑后人,逢年过节时都要将其作为祖先来祀奉,以求世世代代都受祖先的庇护。苗族祖先崇拜,实质上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是人们对生命的无限追求和死亡价值的终极关怀。探讨苗族祖先崇拜中的终极关怀意识,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面对当下部分苗族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文化意识不强等现象,试图为认识苗族精神信仰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注释:

①转引自翁家烈.苗族歌舞与祖先崇拜[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1-6.

②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民间文学资料,苗族传说故事,1959年编印。

③“大房”“二房”“三房”:同一对夫妻所生儿子,“大房”为第一个儿子且儿子已成家立业,“二房”为次子且成家立业,以此类推可分“三房、四房、五房……”但只有成家男人才如此分,女人不分。

猜你喜欢
先祖终极祖先
祖先与吹牛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大河村奇遇记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终极发明师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