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
(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1]致力于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的梦想汇聚出磅礴的力量,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和目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表明,只要把各民族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汇聚起各民族的力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第一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为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伟大的实践中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在新时代,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要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推进,需要继续坚持以党建作为引领,突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建。
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文化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并有效实践的民族团结的智慧理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提供了经验借鉴。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有必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发掘、保护,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引领下发挥现实价值。
在长期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中,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形成了体现民族团结互助的优秀智慧结晶,如具有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布朗等11个世居民族的红河州的元阳县。各族群众在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紧密相连、友好互助的精神,有着著名的“牛亲家”故事①。牛像一股绳子拴住河坝和山上,结成了以牛为纽带的“亲家”,形成了不分民族、友好和睦、互相帮助的和谐相处的现象。“牛亲家”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诠释;位于普洱市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曼峦勒村在每年傣历的9月9日都要有喝同心酒吃团结饭,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总结过去一年、共同谋划来年发展。这些体现民族团结互助的优秀典型案例,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边疆民族地区,在基层党建引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需要对这些优秀的典型案例进行发掘、转化、运用,发挥现实价值和作用。
各民族虽然在称谓、习俗和生活的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但是有着各民族是一家人、亲兄弟的思想。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口头或者史诗中,均有关于各民族是一家人的思想的记述。如彝族、哈尼族、独龙族、傈僳族、瑶族等均认为,各民族有着共同的父母,是生活在不同地理中的兄弟姐妹,体现了各民族是同宗同源的认识。对各民族同宗同源的认识,回答了民族的兄弟关系,体现出了各民族一家人的思想认识。如彝族的史诗《查姆》《梅葛》《尼苏夺吉》《尼迷诗》《阿黑西尼摩》均有各民族同出一源的思想。《查姆》“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常来往,和睦相处是一家。”[2]23又如《梅葛》中认为,在葫芦中孕育着汉、傣、彝、傈僳、苗、藏、白、回、傣等九个民族[2]125。除此之外,独龙族的《创世纪》中说:“各个民族的祖先就是两兄妹,各个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2]439“各民族虽然分开了,他们的心贴着心;各民族虽然离别了,他们是亲骨肉。”“他们互相帮助,他们亲密无间”“一蓬竹子难分割”“浪花心向大海,叶片思念蓝天,各民族是亲兄弟。”[3]159拉祜族《牡帕密帕》“各民族有了住处,人人欢欢喜喜,像兄弟姐妹一样,不分什么界限。”[3]73各民族的这些思想,生动地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各民族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思想并成功实践的智慧、各民族是一家人的优秀思想底蕴为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提供了现实资源。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个特点正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中,既要深入地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关于民族团结、和谐、互助、一家亲的思想,同时,又进行积极的现实转化。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把各民族文化中蕴藏的珍贵的民族团结互助一家亲的思想文化发掘、宣讲出来,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久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民族工作干部队伍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直接贯彻落实者,既需要对民族政策的准确把握,又需要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打造坚强的民族工作队伍。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离不开基层的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中,需要选优配强基层各级干部。引导优秀干部人才向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加强乡镇、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培养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民族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作用。注重充分发挥党员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中的“领头雁”作用,营造机关干部带头引导示范、村“三委”班子率先垂范的氛围;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不断壮大民族工作队伍。把在少数民族地区思想积极上进、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发展成为党员,实现其在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不断加强干部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度。充分利用基层组织,积极开展对党员干部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培训,熟知党的民族政策,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基层民族工作队伍的培训,把党的民族政策、理论纳入到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政策、方针等;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工作队伍,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做细、做实。
建好并管理好党员活动室、民族文化广场、村史馆、社区活动场所等,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典型先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广大党员群众看懂、听进、学会、用上,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把村落的发展历史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团结互助的思想、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发挥其现实作用。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的建设力度,推进核心价值观进宗教场所,建成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乡镇核心价值观广场、村级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中国梦、传统文化”宣传长廊。在各族群众中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由各民族共同铸就。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挖掘边境地区戍边历史文化和各类红色资源,建设开发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实际推进村史室(墙)建设,充分发挥村史室(墙)资政育人功效,不断增强沿边群众爱党爱国情怀,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活力。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及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列入课程表、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课程,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和民族知识的普及。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激励师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行“民族课间操”、积极开展围绕民族团结的文艺表演、书画展现等。实现在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心中牢固树立起民族团结理念。
榜样的作用在于带头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其本身就承担着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需要从个人、单位、组织中发现并宣传典型。通过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挖掘和弘扬个人先进事迹,切实发挥先进典型,实现树立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群众,让群众自觉践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在边疆民族地区,营造出人人自觉实践民族团结的氛围。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家庭”的活动,全面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示范村、示范医院、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以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活动。实现民族团结文化建设延伸至乡村、走进各户,形成人人讲民族团结、带头维护民族团结的新面貌。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实。一是组建“县、乡、村”“县、乡、校”三级常态化宣讲队伍。以“巡回宣讲”“阵地宣讲”“微宣讲”和“网络宣讲”等形式,利用“村村响”广播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宣传政策。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入户宣讲、召开群众座谈会、组织党员群众参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使民族团结思想深深扎根在广大村民和村干部心中。二是充分利用民族团结示范宣传月、重要节假日、民族节日等,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善于接受的方式宣讲。坚持用民族干部宣讲、用民族语言传播、用民族文字诠释、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工作方法,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大众媒体、新型媒体的特殊优势,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大众化、特色化、网络化,使民族团结进步信念深入人心[4]。三是对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形成的典型榜样和优秀事迹进行多渠道地宣传、并对其进行文艺加工,形成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利用农村文艺队、民间文体协会等举办各类农村文艺活动,创作宣传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文艺节目。四是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宣讲带动和推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充分发挥党员在帮扶、宣讲、创建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带动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边防民兵、网格信息员、外事界务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积极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在边疆民族地区营造出每一位群众积极践行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彼此尊重的氛围,各民族在相互了解和交往中、相互学习和影响中共同进步。以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是村党支部的重点任务之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需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构建起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边疆各族人民创建和谐的环境,以乡村治理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创建。
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群防群治队伍法律和道德素养提升,充分发挥沿边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提升边疆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决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掘蕴藏于乡村社会中的有助于现代乡村治理的各民族的道德资源,把这些道德资源内容上升到村规民约,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现实转化和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5]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素质培训,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应急处置和矛盾化解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选聘一支懂政策法律、知晓民情的人民调解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用法、遵法、守法,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党支部的决议是党支部的基本任务之一。发挥组织领导核心,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支部规范性达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维护民族团结、致力于追求和满足美好生活的党组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要体现在着力于提高村民的经济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最终目标以及落脚点在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源自各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与发展上的平等性[6]。以经济发展筑牢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包括每个民族在内,“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关键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和增进民族团结上。通过联建单位党组织结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认亲。通过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解决困难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实现共同进步。
在边疆民族地区持续深入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引导边疆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到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
注释:
①在元阳,傣族住河坝,春天来得早,栽秧也早;哈尼族等民族住山上,栽秧晚。作为传统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各个民族的两家人或几家人,共同饲养一头牛或几头牛,牛也由此成为了共同的财产。河坝需要牛时,由傣族管理,山上耕作时,由山上的民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