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及对Th1/Th2细胞因子、血清NSE影响

2021-01-16 10:30王江峰刘金道张婉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神经节带状疱疹

王江峰,刘金道,张婉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疱疹病毒损害背根神经节及相关末梢神经而引发的顽固性神经痛,该病表现为慢性的、长期的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及自发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而在免疫应答中,有负反馈调节作用的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可能与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有关[2]。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患者因神经细胞受损,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普遍升高,且与疼痛程度成正相关[3]。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是尽早使用抗病毒及镇痛治疗,但一般的镇痛药物疗效有限[4],故本文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Th1/Th2及NSE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0~8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的年龄(t=0.145,P=0.882)、性别(χ2=0.080,P=0.771)、病程(t=0.155,P=0.430)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见表1。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带状疱疹治愈3个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②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局部色素改变,感、痛、触觉异常;③患者出现紧束样、针刺样、撕裂样、刀割样疼痛或灼痛,符合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5];④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⑤病程超过5个月;⑥无心、肝、肾、消化道、神经系统、精神异常及代谢异常等病史;⑦筛选期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胸片检查正常或异常无临床意义。

排除标准:①对所研究药物或有关成分过敏者;②有心理或精神疾病者;③甲状腺病变者;④肝、肾功能不全;⑤不能耐受穿刺者;⑥不能完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者;⑦有严重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复合维生素B(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一厂,批号:20141025,规格:每片含维生素B1 3 mg,维生素B2 1.5 mg,维生素B6 0.2 mg,烟酰胺10 mg,泛酸钙 1 mg),3 次/d,1 片/次;甲钴胺片(生产企业: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25,批号:20141102,规格:0.5 mg/片×12 片/板×2 板/盒),3 次/d,1 片/次;马来酸氟吡汀胶囊(批号:20150114,规格:0.1 mg×10粒),3次/d,1粒/次;此 3种药连续服用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6],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头部去枕,肩下垫枕,暴露颈部,对患者疼痛同侧的气管旁颈6横突水平进行常规消毒,布巾,严格遵守手术标准操作要求和规程进行穿刺,左手向患者体外拉引胸锁乳突肌和深面血管鞘直至触及骨质,右手将注射针穿刺至骨质后停止进针,回吸无空气无血后,慢速注入5 mL的2%利多卡因,第1周每隔2~3 d阻滞1次,第2周每周阻滞1次,如若VAS>6分,可增加阻滞1次。连续治疗4周。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 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疼痛强度和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目测类比VAS[7]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后的疼痛程度,0为无疼痛,10为疼痛最剧烈,在此范围内,患者评分越低,表明疼痛越微弱,治疗效果越好;治疗4周后,使用SF-36评分法[8](简明健康测量量表)分别从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和生理职能8个维度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每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3.2 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及NSE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样本,测定2组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9],所用仪器和试剂均采购自赛默飞世尔中国公司;同时,使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测定血清样本中NSE水平[10],所用仪器和试剂均采购赛默飞世尔中国公司。

1.3.3 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颜面部水肿、皮肤瘙痒、嗜睡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对比;不同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强度评价 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3、4 周后,同组患者的VAS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时间点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生活质量评价 治疗4周后,除生理功能外,同组患者的SF-36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F-3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对比 (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对比 (分,±s)

组别 n 治疗时间治疗前 2周 3周 4周对照组 50 8.11±1.22 6.03±1.04 3.39±2.25 2.12±1.03观察组 50 8.05±1.46 7.66±1.27 5.97±1.96 3.96±1.23组间 F=4.243,P=0.014不同时间点 F=3.546,P=0.034组间、不同时间点 F=5.328,P=0.002

2.3 血清Th1/Th2和NSE水平变化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NF-γ、IL-4、IL-10及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血清Th1水平(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Th2水平(IL-4和IL-1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后,潜伏在脑或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当患者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侵犯神经节而产生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理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在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Th1细胞可以分泌IFN-γ,而Th2细胞可以分泌IL-4、IL-10等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11]。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比例失调可能与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有关。目前,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抗病毒及镇痛药物治疗,这些治疗虽然缓解了患者的部分痛苦,但疗效有限,对发生频率高、痛疼剧烈患者的治疗并不理想,且同时治疗周期长,长期服药伤害胃黏膜,导致恶心,食欲不振等[5]。

表3 2组治疗前后SF-36对比 (分,±s)

表3 2组治疗前后SF-36对比 (分,±s)

注:*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观察时间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研究组 50 治疗前 94.1±5.32 21.3±18.5 20.5±12.9 66.7±17.2 68.7±22.7 61.4±15.1 60.1±19.2 60.9±15.7治疗后 94.8±4.51 85.1±23.1* 55.2±21.3* 81.1±19.6* 79.9±21.9* 79.6±16.9* 80.0±26.3* 73.1±21.9*对照组 50 治疗前 93.0±4.72 18.9±19.7 15.4±6.8 62.3±19.1 64.5±18.8 63.6±16.2 61.6±27.2 59.4±21.5治疗后 94.9±5.63 94.3±16.6*# 66.5±20.7*# 88.1±23.4*# 84.5±15.5*# 83.9±19.3*# 86.8±19.8*# 80.7±18.9*#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和NSE水平变化 (pg/mL,±s)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和NSE水平变化 (pg/mL,±s)

组别 n IFN-γ t P IL-4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6.52±4.03 45.42±4.38 22.454 0.000 139.16±3.42 117.60±4.33 27.630 0.000观察组 50 27.80±4.21 69.76±4.46 48.377 0.000 138.78±4.51 83.60±3.45 68.715 0.000 t 1.553 27.533 0.475 43.425 P 0.124 0.000 0.636 0.000组别 n IL-10 t P 血清NSE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09.87±40.21 85.45±26.73 3.576 0.000 16.26±3.52 13.93±3.47 3.333 0.001观察组 50 113.99±41.51 63.78±20.71 7.653 0.000 16.21±3.75 10.55±2.41 8.978 0.000 t 0.504 4.532 0.069 5.657 P 0.615 0.000 0.945 0.000

表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中枢和周围两方面作用,中枢作用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节阻滞调理下丘脑,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使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保持正常[12]。周围作用是阻滞机体部位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进而使得其分布区内的血管扩张、肌紧张、腺体分泌和痛觉的传导受到抑制,阻断“疼痛-肌痉挛,缺血-疼痛”这一恶性循环,达到抑制疼痛,促进损害神经的复原[12]。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3、4周后联合治疗组的VA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除生理功能外,患者的SF-36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通过穿刺星状神经节向其周围结缔组织注入局麻药,从而抑制星状神经节分布区内的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痛觉传导痛觉。

Th1和 Th2细胞产生的 IFN-γ,IL-4,IL-10等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FN-γ占优势时,机体对病毒有积极的免疫力,当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4,IL-10占优势时,会抑制Th1细胞的免疫应答,使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当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因子比例失衡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情加重[11]。许洁等[13]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患者会出现Th1/Th2细胞免疫失衡,本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可以纠正Th1/Th2细胞失衡,治疗4周后,观察组血清Th1水平(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的对照组,观察组Th2水平(IL-4和IL-1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纠正患者分泌失衡的激素和紊乱的神经功能,使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保持正常水平,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Th1型细胞因子水平,进而有效杀伤带状疱疹病毒,减轻患者的疼痛。

NSE主要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中,当神经细胞损伤时,NSE会进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NSE水平升高[14]。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了联合用药阻断“疼痛-肌痉挛,缺血-疼痛”这一恶性循环,达到抑制疼痛,促进损害神经的复原,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结果与罗辉等[13]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可以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明显提升疗效,有效促进病情恢复,优点突出,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神经节带状疱疹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