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燕
【摘要】历史不仅是对客观历史事件和发展规律的客观讲述,更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新课改对学生德育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道德知识在课堂中渗透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和品德教育的结合与渗透,从而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新课改
一、新课改下德育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德育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阶段不仅是冲刺高考的重要时间节点,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学生会在高中阶段摄入大量的文化知识来应对高考,但这个阶段同样要注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良莠不齐,因此,教师更加应该注意高中生的德育和良好素质的养成,更加注意道德知识点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延伸。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一种描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隐含着启迪当下的重要作用,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有着名垂千古的高尚节操。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渗透,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述来增强学生的励志精神和道德水准。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引导,最重要的手段便是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全面认识民族气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新课改对德育渗透的重要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学校及全社会都开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加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涵,深挖课程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拓展课外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教学方面,表现为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情怀教育。新时代对于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摒弃以往那种“教师埋头讲课本,学生低头记笔记”的模式。新时代下的学生应该学会融会贯通,懂得理解运用,而不是单纯背诵知识以应对考试。历史教师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课堂的德育渗透,深入探究德育知识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历史课本中的德育知识点,通过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生动的课堂讲述,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的爱国坚守的思想品質,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质和爱国情怀。
二、 德育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日常知识点的德育渗透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处于不断的推进与改革之中,但是以高考成绩定高低的基本原则一直存在。这就使得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便会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指标进行教学,并不会在课堂中过多地涉及德育。在高考的压力下,当前很多高中历史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些历史教师会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忽略大量与考试知识点无关的内容。比如,针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教师只会给学生强调出高考考点,只会要求学生背诵大屠杀发生的时间、背景、历史事件意义等。教师并不会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以及深入剖析当时我们的民族和我国人民所受的苦难,这样会导致学生只会单纯背诵知识点,并不能激发出更深层次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图强的决心。其次,表现在日常课件、作业和测试中,教师准备的课件只重视考纲要求内容,课下作业和日常测试更是如此,卷面中只能看到冰冷的历史评价和时间线,并不能将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二)相对枯燥乏味,缺少相关史料的辅助渗透
历史并不是冰冷的文字,也不仅仅是课本中客观的评价,历史是鲜活的,是由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一组组真实的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学科教学应该纳入更多的课外史料,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有温度、有深度。对历史人物不可以单纯地通过好与坏进行评价,历史事件也不能仅仅依靠意义总结来进行论述。当前的历史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单纯讲解高考考点,看似能够简洁直接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但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相关知识,没有相关史料的辅助,学生们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点很快就会遗忘,这才是真正的事倍功半。同时,当下的历史教育缺乏相应的价值观教育,课堂中没有相关价值观念的输出,课后作业和习题中更不可能检测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否有问题。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课堂教学太过功利,单纯要求成绩提高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培养,单纯讲解课本知识点而忽略了史料的挖掘和学习。
三、德育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一)增强教师素质,注重以身作则
对于德育的渗透,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渗透德育。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师生共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历史教师要重视自身学科修养的提高,加深自己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把握,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要培养正确的德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德育观念的输出,先做好自己,再要求他人,以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榜样。在给学生讲课时要认真细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跟其他教师相处时也要做到心胸豁达,相互帮助,诚实守信。
(二)转变课堂模式,注重教学方法
不管任何学科的教学,课堂效果都是最重要且绝不可替代的。因此,想要将良好的德育渗透进历史教学中,必须要从课堂着手,从课堂模式的改善入手。首先,要改变之前那种“喂养”式教育,不能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输出,学生在课桌上埋头记笔记。这需要改变课堂的主体人物,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管是德育的渗透还是日常知识点的教学,都需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仅仅是引导和辅助。其次,要改善课件枯燥、试卷乏味的问题。历史教学课堂可以采取情景再现、主题演绎等方式,将历史书中的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让进行情景重现,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当时民族崛起的兴奋和激动,进而加强学生对事件的记忆,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大义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三)组织课外活动,注重生活渗透
教学不能只局限在学校中,正所谓教学无处不在,因此,德育渗透也应该注重日常课外活动的组织上。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举行相关的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朗诵共产主义宣言、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纪念馆等。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会激起学生对祖国、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家乡历史素材。在学生深入家乡历史时,不仅可以发现家乡历史的深厚和亲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家乡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人物,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合历史人物,注重榜样传承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人士、有数不尽的民族英雄和时代传奇,他们身上或有不屈不挠的坚毅品格、或有以天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或有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总之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信念,学习历史人物,传承榜样力量。比如,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孟子“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事例,将坚韧向上的品格渗透进课堂;也可以借助左思撰写《三都赋》的事例,将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传达给学生。教师还可以根据 “程门立雪”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的事例来感染教育学生、渗透德育,进而唤醒学生勤勉好学、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马雪.谈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115-116.
[2]王起义.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1(Z1): 56-57.
[3]甘孝龙.在探究中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德育方法探析[J].学习月刊,2013(2):115.
[4]秦春芳.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 2017(9):44.
[5]张迎东.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54.
[6]文清泉.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6(25):120.
责任编辑 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