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艺 林丽 陈少秋 钟焕斌
垃圾分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步,进行垃圾分类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贯彻。2020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深圳市的垃圾分类进入法制时代,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的基本义务。该条例要求:“市教育部门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本市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内容。”《“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 (2021-2025年)》将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也明确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对垃圾分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纵深培育模式,将环保教育纳入常态教学体系中,开发了系列课程,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区。
一、垃圾分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通过学校引领,由学生带动家庭、带动身边的人,让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让更多人开启垃圾分类的环保生活。学校要从生态文明教育高站位看待垃圾分类的教育价值,通过垃圾分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顶层设计,构建制度和组织保障
1.以校本教研专项课题形式组建教师团队
环保教育应该以学校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规划,而不是局限于依靠教师个人情怀。学校层面上,我们以校本教研专项课题的形式成立“环保学校(含垃圾分类)建设项目组”。组织架构上,由校长直接分管,委派一名中层行政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进行多部门的协作,具体见下图。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各项目工作,审核项目组的整体设计方案,让学校管理层、教师团队知晓专项课题的开展路径,积极支持项目的推进。而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项目推进的实施工作,如出台项目组的整体设计方案,负责招募课题组成员,成立不同的小组,并负责各小组的日常实践、跟进、反馈,指导成果梳理,总结成果经验。各小组则负责不同领域的具体工作。
我校环保学校(含垃圾分类)建设项目组组织架构
以校本课题的形式组建团队优势在于將垃圾教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既有自上而下的任务要求,又以自愿为原则,吸引一批具有自我成长意识、对项目感兴趣的教师加入,能激发教师的自主成长意识,促进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有利于项目的有效管理。
2.以“环保部”学生社团的形式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环保部”社团。社团由七年级的40名学生构成,由生物、地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校的“深圳市蒲公英教师”团队担任导师。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在班级、年级和全校,甚至社区范围内进行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的组织管理、宣导、监督、活动策划和实施等,发挥社团辐射,引领师生开展环保活动的作用。通过这种设置,实现了社团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和全级、全校的普及性课程两者的整合,不仅培养了“环保部”学生的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影响力,还通过一个社团培养了更多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形成“以大促小”“以小促大”的良性互动氛围。
三、垃圾分类教育从学校到家庭,再延伸到社区的路径、方法和案例
我校的垃圾分类教育课程学习领域由“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理念”到“实践垃圾分类”,再上升到“探索、倡导、引领垃圾分类”方面,学生的行为层次也经历“被动”“自发”“自觉”再到“自动”的过程。我们尝试了多样化途径和方法促进基于“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活动的开展。
3.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
一是在科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中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自觉渗透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可以与保护环境的法律要求的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二是通过主题班会课进行德育,我校的方式是由德育处统一设计教学案例和PPT,开学初在小学部全覆盖开设垃圾分类主题班会课。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传播垃圾分类的知识。我校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发布具有倡导和学习功能的推文,如,《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责任!》《亲爱的坪外人:Ready? Go!》,文中借助图文、视频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宣导,还设计了具有促进理解功能的、针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同人群的评价测试题。发动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知识竞答,提升垃圾分类认知水平,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四是通过参观如垃圾处理中心等相关的环保教育基地,获得有关垃圾分类的直观感性认识。
4.促进学生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
(1)巧用“环保银行”APP,拓展垃圾分类的实践场所
倡导垃圾分类应落实在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深分类”小程序首页的“环保银行”模块为全校学生大规模实践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深圳全市中小学校都可在线完成“开户”申请,学生们在平台上传分好类的可回收物的照片进行“存入”活动,平台根据可回收物的类型及数量给予上传者对应的积分(虚拟环保币)等奖励。还鼓励家委会成员注册成为“柜员”,负责后台的审核。教师通过网页后台可检查学生垃圾分类完成情况,并获得相关数据,作为评价学生环保行为的依据。“环保银行”APP实现了家校共育的后台的智能化管理。我校生物、地理和科学学科,利用该APP设计国庆特色学科作业,引导学生注册和使用“环保银行”,发动学生在家将可回收物按规范分类整理和投放,并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5次此项作业,以家庭、学校为实践场所,践行垃圾分类。环保银行功能的多样性和激励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习惯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从个人行为到全家总动员,再到带领社区居民一同垃圾分类,参与城市垃圾减量活动。
(2)以“环保部”社团引领全校大规模牛奶盒回收活动
为解决牛奶盒回收的前端宣传教育和后端收运处置的痛点、难点,深圳市开展了牛奶盒资源回收校园实践活动。我校引入该项目,通过“环保部”推动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教育的发展。首先由指导教师引导“环保部”学生进行活动策划,查阅资料、制作宣讲课件,并培训他们宣讲的技能。每个成员作为“环保大使”进班倡导牛奶盒回收运动。同时,教师还要以项目式活动的形式,指导他们思考在活动中学校、餐饮公司、物业三方的职责,促成三方的有效配合;思考和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活动的持续进行。该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还创设了校园垃圾分类的文化氛围。
(3)在项目式学习中争当“光盘达人”
我校是深圳市中小学午餐午休托管试点学校,学校利用这一机会,倡导学生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用低碳文明的方式生活。我校尝试了在七、八年级开展为期两周的“光盘达人争霸赛”。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评出优秀班级和“光盘达人”个人;每个项目组颁发证书,对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证书。活动中,每个班组建2个4人的“光盘行动项目组”,负责本班“光盘行动”的活动策划和组织落实。在午餐、午休管理教师的协助下,由班级对应的生物、地理学科教师指导,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项目组的学生完成三个任务:①登记全班1周光盘情况和调查班级光盘情况,并找到对策;②在班里设计并实施一次午间10分钟的“光盘行动”宣传教育活动;③设计并实施班级的光盘行动2周评比活动。对于其他学生,则布置完成“校园、家庭光盘达人攻略”,让学生思考和寻找光盘的方法。
(4)“垃圾减量日”,开展“以物换物,唤醒减量”活动
《条例》规定,每年的11月8日为深圳市“垃圾减量日”。学校可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源头减量,助力碳中和”,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减量,让垃圾分类的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我们既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中参加深分类的“以物换物,唤醒减量”平台的线上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旧物互换的活动。学校还鼓励学生和家长在自己所在小区开展线下的物物交换或旧物跳蚤市场。
(5)在堆肥中探究厨余垃圾的资源化
通过堆肥处理厨余垃圾可以实现绿色循坏,美化校园,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的重复利用。我校的生物和科学教师将其设计为探究实验和STEM教育活动,以探究小课题项目组或特色社团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厨余垃圾堆肥中分解者的作用和堆肥的影响因素;或者让学生组建“堆肥箱产品公司”,开发学校花园创意堆肥箱,并使用自己设计的或购买的堆肥箱进行厨余垃圾的处理。我们将堆肥箱放在学校环保教育基地——地球村中,供学生参观、实践和學习,让项目组或“环保部”成员通过现场解说、线上展示等方式向其他同学分享实践成果的任务,帮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利用堆肥箱处理废弃物,美化校园和社区。
5.让学生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影响者
学生不仅自己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能从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进行垃圾分类,也要影响身边的人,如同学、教师、父母和社区的居民,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发挥影响力。透过“垃圾分类”的表面,其本质是关乎人类命运和生存的大问题。学生在倡导垃圾分类时,可以学到一种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树立一种国际视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1)特色暑假作业:倡导身边的人开展垃圾分类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到垃圾分类知识,甚至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扩大至产生社会宣传效应,用来鼓励身边的人群积极进行环保?学校的“深圳市蒲公英教师”团队设计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任务,代替单纯的讲解知识,或看宣传册,让学生设计和实施倡导身边的人实行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发展决策、实践和创新能力等高阶的思维能力。
(2)校园环保主题双语演讲或环保主题辩论赛
结合外国语学校的特色,我校还将垃圾分类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举行了环保主题演讲比赛。本次活动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绿色改变的生活” 即Green changes our lives。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观察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感受绿色带给我们的真实可感的好处。同时,学生通过搜寻环境破坏的真实案例,深刻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践行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我校小学六年级则连续举行了两届环保主题相关的辩论赛。两者都采取初赛时全员参与、复试时全员观摩的形式,在宣传上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营造出浓浓的环保理念的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长学生环保知识。
(3)成为校园“环保大使”或坪山区“蒲公英”志愿小讲师
学校“环保部”社团的任务之一便是在校园内倡导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学生策划不同主题的环保活动,以“环保大使”的身份深入到学校不同班级或社区去传播环保知识,引领环保行为。学生还可以通过选拔加入由坪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组织的“蒲公英”志愿小讲师项目,成为小讲师,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更多技能,除了在校园内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还将进入社区,带动市民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活动。
(4)在“无围墙”教育中提升
有形的教育在学校,无形的教育在社区。学校还探索“双减”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或企业,如,湿地公园、坪山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污水处理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的研学旅行、职业体验和公益实践等课程。
四、结语
我校在各学科教学和多样化的实践性活动中有机整合垃圾分类内容设计教育实践,将教育的空间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再深入到社区。教学方法上,则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创造性,主要采用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组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相对固定化,可重复实施的常态课程体系。通过这些跨学科融合的环保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环保习惯,让学生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飞向更多的社区,让更多的人履行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
[本文系深圳市2017年度规划课题“构建基于‘大爱’理念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bzz17045)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