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策略

2021-01-15 00:13:29杨艳蓉
西部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翻译

摘要:政治文献可以被视作“话语”,反映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对外话语建构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制于各种因素。政治文献英译的研究重点是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运用的策略及其实现方式。为了准确再现原文的表达主题,译者运用所指策略,明确动作的实施者,表现出中国的责任与担当;运用谓语指示策略,调整修饰词,建构出中国客观公正、倡导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运用视角化策略,直接引述转化为间接引述,使行文更加简洁,建构出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统一叙述视角,体现出我国外宣材料对读者的关照;运用强化策略,增加情态动词,建构出我国在推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中态度坚定,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政治文献;翻译;话语策略;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54-03

随着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政治文献涉及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主张,其翻译关乎国家形象的建立,社会文化及主体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此应该受到翻译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政治文献的翻译。如从超学科的视角探索中央文献英译的范式[1];考察译者翻译中的主观能动作用[2];基于语料库的方法,研究政府工作报告译本的语言特征及文本效果[3];探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修辞构建[4];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译者立场[5]。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以政治文献及其译本为语料,研究如何在譯入语中建构一种既能准确传达文献内涵,正面宣传我国国家形象,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欣然接受的话语。

一、理论框架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家Fairclough的观点,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6],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价值观、交流需求来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信息、再现社会事实,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过程。Fairclough认为话语不仅仅反映社会现实,也同时在建构社会现实[6]。话语与社会现实之间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政治文献也可以被视作“话语”,它一方面反映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参与建构国家形象。也就是说国家形象并非静态存在,话语形式选择不同,所呈现的国家形象也大有差别。政治文献的翻译是要把中国形象传达给外国语读者,这其中就涉及用英语来反映并建构中国形象。因此,翻译也是一种话语形式。既然翻译可以被看作是话语,那么译者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话语策略,对译文翻译策略的研究本质上是对其话语策略及具体实现方式的研究。译者的目的不同,对原话语的再现方式不同,在目的语中所建构的话语意义也不尽相同。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运用的策略及其实现方式应该成为政治文献英译的研究重点。

话语历史研究方法是由批评话语分析家Ruth Wadak所提出的。话语历史学派提出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确立话语的主题,研究话语策略,探讨实现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的语言建构方式。话语策略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社会、政治、心理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话语行为,包括“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视角化策略、增强/削弱策略以及辩论策略”[7]。

二、译文中的话语策略及话语建构方式

根据话语—历史研究路径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译者翻译政治文献时,也遵循了同样的路径。首先确定该文献的表达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择恰当的话语策略及其语言实现方式。为了准确再现原文的表达主题,译者使用了话语策略中的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视角化策略及强化策略,并在具体实现方式上进行调整,从而建构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所指策略

所指策略是为给某个体或群体命名,从而突显其特征,划分其所属阵营。译者可以通过使用所指策略,明确原文的所指内容,既符合英语的行文特点,又能体现出话语的感染力。如例1。

例1: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译文:In 2017,the CPC 19th National Congress establish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PC,and clearly sta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legal protection for human rights to ensure that the people enjoy extensive rights and freedoms as prescribed by law".

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叙述当中常出现无主句,汉语读者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原作者的所指。而英语作为一种形合性语言,需要译者在译文当中明确所指内容。如在译文中增加主语“we”,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划归为一方,明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人权法治得到保障。译文中所指内容的明确化建构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建文明社会的国家形象。

(二)谓语指示策略

谓语指示策略是指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贬义的修饰词为所建构的社会现实赋予感情色彩。译者结合源语和译语的意识形态差异,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建构出更能准确传达原意,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话语。

“大国”这两个字眼经常出现在中国的政治文献当中,用来强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担当。“大国”在汉语中属于褒义词,它具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可以建构出积极的话语意义及国家形象。其英语对等词“power”则暗含国家的军事力量强大,给人以压迫感,在政治话语中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译者采用“major”来修饰国家,既建构了中国在人类共同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形象,又避免了有国家指责中国有军事扩张倾向这一矛盾。

(三)视角化策略

视角化策略是一种话语再现手段。描述某一事件时,描述者所选择的视角可以体现其观点、态度及倾向。政治文献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引语,体现着国家的利益与意识形态。引号是直接引语的标记,使用直接引语可以使语言表述更加公正客观。这些引语往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即使不写明出处,大家也耳熟能详。如例2。

例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追求世界共同发展,坚持“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译文: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pursued commo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world,aiming for a better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of other countries.

原文中采用直接引述的话语实现方式,目的是使所论述的内容更具权威性及可信度,表明这段内容有据可依,有源可溯。“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发言时提出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引文的源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不言自明的,译者在译文中建构话语时,则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目的语读者对这句话的出处不甚了解,译者如果采取直接引述的方式,则需要加注来解释。为了表达简洁,译者使用视角化策略,把直接引述转为间接引述,随文释义。译文既符合翻译的初始目的,即建构出中国“追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同时降低了读者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依赖,易于读者接受。除此之外,针对一个问题,汉语可以在一句话中设定多个主语,从不同视角展开讨论。译者则要根据英语思维方式,通过视角化策略,聚焦同一主语,迎合译语读者的行文习惯。

(四)强化策略

通过使用强化策略,可以突出强调某一社会现实。政治文献翻译中涉及国家的立场、法律,译者可以采用增加情态词的话语实现方式强化事实,突出国家的态度、决心。如例3。

例3: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译文:The Property Law specifies that th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state,collectives,individuals and other legal persons a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law and shall not be infringed by any unit or individual.

根据Halliday对情态动词量值的分法,“must、should、ought to、need、have to”属于高级值情态词。高级值情态动词暗示出说话者较为强硬的态度。例3中,译者使用了“shall not”来对应“不得”,“shall”一般出现在正式文体,尤其是法律文书中,表示必须做某事。这里译者用“shall not”明确了“物权法”作为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及权威性。强化策略的使用展现了中国民主法治的国家形象。

三、讨论与反思

通过话语策略及具体语言实现方式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译者是否建构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译者运用所指策略,明确动作的实施者,表现出中国的责任与担当。运用谓语指示策略,调整修饰词,建构出中国客观公正、倡导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运用视角化策略,直接引述转化为间接引述,使行文更加简洁,建构出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统一叙述视角,体现出我国外宣材料对读者的关照。运用强化策略,增加情态动词,建构出我国在推行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中态度坚定,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对外话语建构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制于各种因素。译者翻译过程中话语策略的选择及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反映出社会文化对话语的影响。

第一,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场。批评话语分析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建立和维持不平等关系的重要因素[7]。所谓意识形态,总体来讲是人们对社会认知的一个心智框架,而且是这个心智框架对社会团体实施的认知和社会功能[8]。意识形态是社会力量对比、社会关系的保持与改变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体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涉及权力争夺,与社会集团利益相关。意识形态的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集团利益的体现。每个国家都信奉其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我国政治文献的作者与目的语读者分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系统,代表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而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我国政治文献中所承载的信息想要传播到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为主导的目的语读者当中时,要选择恰当的话语策略及话语实现方式。在建构外宣话语时,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创辉煌的大国形象,突出“中国”在国际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所处的主导地位、承担的责任、做出的积极贡献,营造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读者情感。译者要想建构出目的语读者乐于接受的话语,必須考虑读者的情感因素。只有读者和原作者情感沟通,才有可能在认知上达成一致,从而使一方的观念转化成双方共有观念。一方面,政治文献翻译向外方传播信息,另一方面,与外方交流观点。语言表述方式要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具有情绪感染力的译文增强话语说服力,使受众接受原作者所传达的信息,甚至与原作者产生共鸣。对于目的语读者所抵触的、容易引起误会及冲突的表达方式,要进行调整转换,促进信息畅通传播与交流,使我们所建构的正面国家形象得到认可。

第三,思维方式。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每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都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中西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表述自然有差异,这在政治文献中也有所体现。汉语重视辩证思维,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论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较松散,其逻辑关系是隐藏其中的,表达含蓄,要靠读者领会隐含的意义。英语则重视形式逻辑,句子间逻辑关系清晰,句法功能明确。译者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及各种话语实现方式,以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话语表现出中国在各项事业中的作为,强调我国的立场态度。

四、结语

译者在进行政治文献翻译这一社会实践时,要考虑意识形态差异、目的语读者的情感及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等因素,依照话语—历史研究路径,灵活采用各种话语策略及其实现方式,建构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展现出我国对内重视人民生存发展权利,对外推动各国事业共同发展,树立具有大国责任感,强调和平发展,值得国际社会信任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田海龙.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17(3).

[2]尹佳.解读、商讨与建构——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作用[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5).

[3]胡开宝,田绪军.《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文本效果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文,2018(5).

[4]何爱香.政治文献翻译中的修辞构建——以十九大报告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4).

[5]梁娜.社会语言学视阈下中央文献外译的译者立场研究——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

[6]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Wa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Sage,2001.

[8]van Dijk,T.A.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

作者简介:杨艳蓉(198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及话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学科研专项课题(云冈学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的云冈石窟造像研究”(编号:2020YGZX06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翻译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 18:34:21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12:23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4:20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