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琼
摘要:所谓情感阅读,实际上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切实整合自己的情感,能够灵活地变换语调,适时停顿,通过阅读活动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阅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让学生读单词和句子。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中的情感,从而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阅读;有效性
前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语感,理解文章大意,掌握语言特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开展情感阅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过于浮华,无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情感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情绪
在情感阅读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义和语言意识是重点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语文教师需要及时改变以往的阅读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更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容,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在保证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效地讲解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意识。组织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实际内容和人物的主要经历,独立思考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对表达和语调的理解,然后通过声音和语调朗读。在充分理解文章情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积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使静态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二、通过情感朗读明确文章的朗读基调
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材课本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素材内容,比如散文、诗歌等,这些题材不同的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实施情感朗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朗读基调的研究,加大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力度,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在正式进入情感朗读教学环节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開展同步思考,每当读完一段话时,就需要针对无法理解的语句进行重点记忆,深入体会文章的整体基调,围绕不明白的地方开展清晰的标注,然后再继续往下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当学生回过头来结合文章大意再理解难点内容时,就能够结合上下文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举个例子,小学语文教师在围绕三年级上册“故乡的杨梅”一课开展情感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正式朗读之前,不妨指导学生重点标记出“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其次在正式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浓浓的喜爱之情进行朗读,使学生可以通过情感朗读活动,切实感受到文章作者对故乡杨梅深切的喜爱之情。
三、完善情感指导与朗读评价
通常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较多的生活经历,因此其对文章核心情感的掌握方面十分容易出现错误。很多时候,由于句式表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实际理解文章的核心情感。對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朗读活动中强化情感指导,帮助学生可以在朗读过程中正确掌握文章的主体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情感。
以小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情感朗读活动的过程中,当学生朗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话时,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红军远征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语文教师需要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那么就能够进一步朗读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便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态度,同时对其进行奖励;假如学生并没有读出这样的情感,那么语文教师就应当凭借重复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由此可见,合理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点拨指正,还可以使学生在固有基础上再接再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将情感朗读教育方式有效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认知,还要让小学生从朗读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感朗读的实施优势,同时在保持大声朗读、规范朗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这样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与朗读能力的提升,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语文课文中蕴含的多重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淑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山海经,2019(14):95.
[2]冉想娥.情由读中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新课程(上),2019(05):232.
[3]莫丽芳.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