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秀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放射科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此科室主要包括x线、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等方面的检查,经放射科室的检查、诊治,能使医师对患者的病情有更深入地了解,使患者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救治,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1-2]。因此放射科的护理质量管理需进行有效的改进,利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放射科室的护理质量,减少重复扫描等不良检查状况的发生次数,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在放射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本次研究分别在2018年2月~12月、2019年1月~11月两个时间段中分别选取了76例放射科接受检查的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患者男45例、31例,平均年龄(42.65±2.14)岁,对照组男34例、女42例,平均年龄(42.71±2.45)岁。参与影像检查的技术人员共17例,存在专科、本科两种学历类型。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按照科室内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接受各项常规影像学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存在异常指标的患者,应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制定后续治疗方案[1]。
将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方式用于观察组。首先,由科室内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专门的管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职称、工作年限各项信息存在的差异,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为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由放射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监督和管理。通过对以往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具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此外,不断完善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次,开展统一的护理培训,强化护理技能上的训练,减少护理操作上的失误,提高护理工作的实施有效率。最后,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则,科学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1)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即包括统计患者经两种检查护理方式后出现重复扫描、对比剂渗漏等状况的人数,以分析判断两种护理方式对其检查情况的影响。
(2)对两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判断两种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计数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软件)中,经由x2验证,若(P<0.05)则认为有研究意义。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可得,观察组即接受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方式的患者,其相关指标数据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指标数据比较[n(%)]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5%(73/7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58%(62/76),护理满意度的x2值为8.014,P值为0.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医院其他科室不同,放射科内部患者的流动性较大,护理人员的工作区域也较为分散,为了让患者得到尽快的检查,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需要对放射科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不断优化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分工明确,有利于放射科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对放射科的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应不断创新出更多的护理管理方法,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2]。
通过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放射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明确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自责制度,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责任意识。再由放射科医师对护理人员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找出相关问题所在,并给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且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约束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需通过定期的护理培训、合理的排班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经合理、人性化的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疲倦状态,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护理人员因过度疲劳而增加护患问题的发作风险。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和对比剂渗漏率降低,患者的满意度为96.05%,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放射科患者护理管理中,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较高,适宜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