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收益: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双重视域透析*

2021-01-15 17:21赵亚敏王荣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收益技能大学生

赵亚敏,王荣德

(1.湖州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惠、帮扶力度、培育指导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19年7月31日,教育部发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号),这些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服务体系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改善。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强,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创业项目日益丰富。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仍呈现“三低”(创业率低、成功率低和层次低)现象,整体质量不尽人意,亟待提高。

《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首次创业成功率仅44.8%,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总体上不到5%。《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毕业三年内为8.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对高校创业教育风风火火的高投入和大学生创业情况凄凄冷冷的低回报现状,我们要正视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向问题。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成功的不确定性。包括付出的努力能否得到回报,资金投入是否会有收益,创办的企业何时能盈利等。[1]不确定性带来的创业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我们应该看到创业教育与实践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对提升大学生能力和品质所起的确定的、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科学和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创业,才能为开展创业教育厘清脉路,真正助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品质的提升。

一、风险较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创业活动需要依托社会环境开展。风险社会理论指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创业的外部环境为创业增加了风险值。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风险社会不仅指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危害等已经呈现或可能存在的潜在副作用,也包含现代化所引致的深层次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风险社会的突出特征是一种缺乏:外在危险归因的不可能性。”[2]风险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另外,创业活动具有探索性、冒险性、无先例可循性等特点,其过程本身承载着机会和风险双重因素。就创业本身而言,是指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3]9创业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创业本身具有过程难以把握性和结果不可预测性。对于任何个人,自主创业都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因为这意味着他或她从此要承担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巨大风险。[3]16由此可见,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值的实践行为。

最早把创业和风险关联在一起的是企业家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理查德·康替龙(Richard Cantillon),他把企业家视为“风险的承担者”。学术界关于创业风险的内涵也有不同表述。从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来看,不确定性是一切风险的根源或本质。因此创业风险主要是指创业过程中由于遇到某些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4]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创业历练不足、市场观念缺失等自身缺陷,其创业实践中面对的不确定性就更为突出。因此创业风险是大学生创业必须经历和面对的现实,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挑战。大学生创业风险和普通创业者创业风险相比,具有共性也有自身特性,其主要风险点为项目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团队风险。

(一)项目风险

创业项目作为创业行为的起点,与洞察市场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进行项目选择时往往凭兴趣或爱好,或跟风、盲从热门行业,或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项目。虽然有些项目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性,但由于创业者缺乏市场意识和判断,存在“想当然”思想,可能一开始就出现偏差的风险。加上他们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行业发展变化缺乏把控和分析能力,一旦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出现难以推销的情况,由于缺乏风险预判、决策和处理水平,创业就容易陷入运营困境和僵局。项目的定位往往影响创业的方向和走势,并且在运营过程中方向调整困难和成本较大,成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市场风险

市场是大学生创业的容器和大环境。创业环境复杂多元、瞬息万变。从宏观来看,创业涉及社会、自然、政治、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些因素中同时包含着影响创业项目选择和结果的众多变量和要素,并且相互作用并发生变化,难以全面准确把握。从微观来看,企业创建和运营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因素在时间轴上呈现发展性和变化性,具有动态性特点,供求关系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随时发生变化。身在象牙塔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大风大浪和市场变化,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竞争对手缺乏详实的调研和真实了解,往往处在盲目自信的虚构中,在创业过程中具有极大风险性。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而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尚在读书的大学生,企业资金投入就是面临的第一大风险。此外,资金周转、利润收益等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具有单一性和薄弱性。主要靠家长资助或熟人帮扶,融资难且后续融资更难;二是资金使用缺乏规划性和合理性。资金使用时容易导致资金无法周转或链条断裂等风险;三是资金归属问题和管理问题存在矛盾性。大学生合作创业时多为熟人关系,不分你我,容易导致后期运营时出资人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出现职责和权利不清等问题。

(四)团队风险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互相协调依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5]团队成员需要良好的协作、互补、分享和承担。大学生创业面临团队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时团队成员选择的随意性和团队管理的“无规则性”。他们在创业时往往偏好将身边有意向创业或者关系较好的同学、朋友拉入创业团队。团队内部容易出现组织结构不合理、个人利益和企业目标不一致、管理者权威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成员分工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因而很容易造成团队内部决策矛盾、执行矛盾及利益矛盾,使企业面临团队解散甚至间接导致企业破产。

二、收益可观:大学生创业的显性与隐性收益

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两面性。诸多学者曾经围绕大学生创业风险进行过大量研究,如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研究、创业成功率提升路径研究、创业风险意识研究、创业风险及规避路径研究、创业风险管理能力研究等,但是鲜见对大学生创业收益的研究。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精神收益主要是指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感,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而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计算和衡量。从这个角度讲,创业收益也分为可衡量收益和不可衡量收益。主流的创业成功标准是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和持续盈利,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业成功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给社会增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成功是可以通过指标或数据来计算的,是一种显性的收益,可见可感可衡量。既有个人价值实现意义也有增加社会财富、提供就业岗位等社会意义。但是就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来看,获得显性收益的质和量都是难以预测和确定的。

除了显性收益外,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意义更多体现在隐性收益,即创业活动的过程价值。这与个人主观愿望、态度和努力等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受创业结果成败影响。在创业过程中经过摸爬滚打的积累和沉淀,大学生不断地自我历练和自我成长。这种成功和收益,是一种真实的、必然的、确定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可发展的、具有可迁移的、更有育人意义和价值的内在成功,主要体现在个人“技能”的提升上。

按照能力的获得方式(先天具有与后天培养),可以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大类。能力倾向是指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特殊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技能则是指经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培养而形成的能力。[6]65大学生从创业过程中所收获的无疑是经过创业学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而形成的相关技能。按照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Sidney Fine and Richard Bolles)对技能的分类,可分为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创业给大学生带来的隐性收益和过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创新创业为主的专业知识技能

除了专业教育所收获的知识以外,参加讲座、培训、研讨、社会实践等所获的知识同样宝贵。创业是一种兼具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在内的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活动,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有目的性或规划性地参与创业知识和技能等相关培训,并经常出现在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和挑战杯等竞赛中。他们通过学习和培训接受创业、管理、财务等相关知识教育,并以项目或竞赛的形式进行构思和规划,待思路较为成熟之后在校内进行项目孵化,然后走向创业之路,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形势和市场变化,继续丰富和深化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各种创新创业知识不断增长,又将所学所悟应用到创业实践,这些都是书本和课堂教学中无法传授和给予的宝贵财富。不管创业结果如何,学生的知识系统都会更加丰富。这种多元知识技能组合无论是对于就业还是再次创业都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复合型人才也因其更富有竞争力而广受青睐。

(二)以心理素质提升为主的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主要强调成功所具备的个人品质和特征。首先,“选择创业”这一决定本身就是心理素质提升的第一步。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上都倾向于可自我把控和预料的选择,因而对创业望而却步,只有少数学生勇于挑战和敢于尝试,无惧风险和失败,以一种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心态迈出创业步伐。选择就要承担,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是前进一大步。其次,创业过程艰辛且漫长,随时会有突发情况和艰难困境,创业者要有巨大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克服困难和历经挫折的磨练,增强坚韧性、意志力和灵活性。再次,95%以上的大学生创业以失败而告终,创业者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应对这一结果,不成功反而塑造了坚强的心理。在创业过程中锻炼的抗压能力、不怕困难的毅力、情绪的调节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将成为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情感力量和心理基石。

(三)以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为主的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也叫通用技能,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依靠的技能。[6]65大学生创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应对风险既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挑战也是其能力提升的机遇。通过创业锻炼,不管结果如何,面对挑战、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获和财富。大学生经过创业历练和市场打磨,既能增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又能提高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商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能力,还能提升判断、预测、防范和管控风险的能力。这些在识别风险、面对风险并抵抗风险过程中锻炼和收获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任何工作中应对各种困难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再次创业更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趋利避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创业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学习成长途径和方式。不论结果是否成功,其实践过程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历练和成长。大学生创业教育要避免“窄化”思维,要拓宽视野,把关注点从创业是否成功转向创业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一种超越课堂和学校的社会成长上来。由于创业的高风险性和低成功率导致部分大学生惧怕创业,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也缺乏底气,因此我们要由外而内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确定性所指,增强大学生创业以及创业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应客观看待大学创业的风险和收益,立足隐性收益,开展创业技能教育;重视显性收益,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和实践训练;点面结合,厘清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搭建风险防控体系,更好应对创业风险,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发展。

(一)立足隐性收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创业“技能”的提升是创业教育与实践能给学生带来的确定性的成长,其中最难能可贵就是情感认同、吃苦精神、顽强意志等自我管理技能的提升。由于社会和家庭因素影响,创业往往被看作是除就业、考研和出国以外的第四条道路选择。不少毕业生认为创业过程太艰苦且成功率低,宁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务员也不愿尝试创业。说明学生对创业缺乏清晰的认识,片面看到创业的困难和风险,没有看到创业经历带给自身的隐性收益,因此望而却步,因噎废食。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要前移,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市场调查、项目策划、市场营销训练等接地气的实践教育活动,配合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准确看待创业的成功和失败,正确认识实践前后自身的进步和成长,引领学生从观念上认同创业,摒弃“唯成功论”的创业理念,树立科学的创业目标,明晰创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另外,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指标轻实效、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忽视隐性收益和过程价值。教育工作者应反思问题所在,将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相结合,通过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努力培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真正关心和理解创业学生,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疏导和帮扶。当他们遇到难题、困境和失败时,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状态、正视创业的成功和失败,为大学生意志力、抗压力等的增强提供服务和支撑。

(二)重视显性收益,助力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显性的成功和收益虽然实现率低,但是仍然是高校和创业学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价值。首先,创业教育要与学校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日常管理等协同进行。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改善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其次,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和地方共建发展共同体,成立由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用人单位组成的校地共育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探索“学校布点、学院蹲点、学科团队建点”三级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7]再次,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推进落实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储备人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帮扶和指导,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最后,高校要积极推动竞赛科研项目向创业实体的转化。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育、孵化和转化,构建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众创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管理,加大人员、设备、资金等投入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空间使用效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持久、高效开展。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部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创业取得成功并获取收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典范。高校创业教育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及时总结、提炼少数人的成功案例,鼓舞和带动更多人的踊跃参与,增加创业人员基数,提升创业成功机率。

(三)控制创业风险,提升创业学生的风险防控能力

创业风险存在于大学生创业的任何阶段,尤其是对创业意向明确或者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来说,提升大学生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对提升创业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和原因,高校应该通过积极开展导向性教育、理论性教育、实践式教育、体验化教育等方式,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位一体”有机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体制,“鼓励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鼓励教师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协同创业;鼓励企业以兼职师资、市场、资金和技术资源等全方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8]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桥梁和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经历风浪和艰险,将书本上对风险的认识、理解以及应对技巧转化为实战经验和抗险能力,缩短创新创业摸索时间,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立竿见影。除了加强实际训练以外,还需要配备素质高、能力强、经验足的师资,创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和培育体系,营造勇于创新、不畏艰险的文化氛围等。

总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正确看待创业风险和创业收益,使教育回归育人本旨。要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首要和核心价值取向,大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奋进、吃苦耐劳精神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收益技能大学生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劳动技能up up!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