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经典论述的内涵及其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2021-01-15 17:21吴缘缘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武器马克思理论

吴缘缘,王 寅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9这是马克思于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一篇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广为世人传颂的一段经典论述。其中,马克思对于思想理论存在的重要性、进行社会实践的必然性作出了高度概括,并总结了思想理论、社会实践和人本身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当代中国社会,除传统媒介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都用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广大民众的眼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长期性重要战略工作,也因此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马克思此段论述重新进行深刻思考,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以及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一、经典论述之历史缘起

(一)历史接榫:德国制度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德国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中期,它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逐渐取代法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德国的整个发展没有超出德国的政治发展”,当时德国的哲学理论水平相较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具有先进性的,旧制度却是其“隐蔽的缺陷”。因此,马克思提出改革应该通过摧毁旧的德国制度和批判其哲学来实现:“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1]8

(二)理论基点: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强烈批判

在《莱茵报》尚未停刊之时,马克思便同鲍威尔兄弟、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彻底产生分歧。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沉迷于思维的独立性,把意识的产物变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认为宗教、概念等抽象的观念统治着现存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斗争只是‘反对词句’的斗争,丝毫没有触动现实的世界。”[2]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空论”完全不能苟同,这也成为他开始深入思考哲学现实意义的开端。他已经意识到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因而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的时候,如果“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3]216很容易走入歧途。这促使他力图“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3]416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道:“法的关系正像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一般精神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条件。”[4]

(三)深刻影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启发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完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重申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在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写道:“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5]这给马克思带来很大的启发。现实的人和世界的关系要被正确理解,就不能把思维作为出发点,而要从现实的存在出发;不能把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作为出发点,而要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为起点,以“感性对象性”为起点,将理念看成是现实主体的宾词。

上述三方面的背景,促成了马克思提出此段论述。其哲学立场表明,马克思早就致力于一种关乎现实的批判性原则,这与青年黑格尔派立足于“自我意识”的抽象批判和空洞否定大相径庭。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应该以能动地、切实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形式被推翻。

二、经典论述之理论内涵

(一)对“苦恼的问题”的回答

“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1]9这就是令马克思感到“苦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的答案就蕴含在此段论述里。在关于“实践”的讨论中,马克思就已经认识到,实践不是如费尔巴哈所理解的——脱离社会关系的孤立个体的机械行为总和,而是涵盖社会历史性的具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由于先进的理论又是人类解放的必要精神武器,因此,在思想努力成为现实的同时,现实本身也应该努力成为思想。为此,他指出,德国的出路就在于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也就是说,哲学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活动,才能使人的解放成为现实。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缺一不可。

(二)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政治制度和法哲学都属于人类思想的文化层面,对它们的批判即是理论批判的内涵所在。他指出:“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1]1在同现存的落后思想文化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重新找回人的本质,树立理性。只有人类的头脑充满理智,可以用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理论知识对待事物,才能够使得人类更加明晰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所要达成的目标,才能够意志坚定地进行革命实践。此段论述阐明理论有巨大的反作用,即理论于实践是具有指导性的。通过对群众的武装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三)实践是理论的最终目的

虽然德国的宗教、政治制度和秩序以及法哲学等的理论观点受到了批判,但这一种批判仅仅是思想层面的批判。思想和理论斗争只能暴露问题,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是以往进行理论批判的思想家们都没有注意到的盲区。在马克思看来,他们只是拿起了批判的武器而没有真正地进行武器的批判,即他们从各个角度阐释了世界是什么,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实现世界。[6]理论作为一种观念性存在,对于充斥各种不合理的现实关系的物质世界并不能直接地改造,它必须依靠某种物质力量。马克思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批判的武器”是指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意识的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对于客观世界的批判和改造是不能光靠思想的作用的,而必须依靠物质的力量来实现,即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四)理论掌握群众是摧毁物质力量的关键

理论如果仅是某个人的思想,则无法成为摧毁现实的物质力量。理论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掌握人心,才会成为改变不合理现实的巨大力量。显然,物质力量被物质力量摧毁的前提条件,便是属于个人的观点变为群众的观念。理论能够扎根人心,它一定很有说服力;能够说服人的理论,必须是彻底的理论。如果理论不能掌握群众,它就不彻底;不彻底的理论如果借助外力强行让群众接受,那么这个理论不能成为群众共同认可的观念,也无法成为打倒不合理现实的有力武器,只能是群众的精神枷锁。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其深层含义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而能够真正地实现人的解放的只有彻底的理论。以“人本身”为立足点的、能够掌握人心的理论,是真正意义上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着想的。这样的理论,能真正地调动和说服人民群众全身心地为它的理想目标进行实践和革命。也只有这样彻底的理论,才能成为群众的精神武器,指导群众成为改变不合理现实的物质力量去摧毁物质力量。

三、经典论述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同“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般相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相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目标才得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深入人心,广大人民才能自觉肩负起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甚至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因其内容庞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引发许多问题。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切合客观实际的需要,更好地运用大众传播载体,用理论和实践向人们进行广泛而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积极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高度契合,抓住“人本身”,发挥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效力。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非无源之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贯彻落实,以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正如毛泽东所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7]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互结合产生良好效力,就要抓住机遇,不断研究出内容正确、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形式多样、传导手段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有效地吸引广大群众。

新媒体时代来临,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产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只有运用好这些新媒体才能做到,从而保证以这些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一,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讲,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信息性、超时空性等特点。[8]可以利用这些特点的正面优势,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如地面推广、网络直播等,增加平台关注度和阅读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范围,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国家意志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益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明确定位。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利用新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满生命力,促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感染力。同时,使人们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互动会使得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三,贴近实际。如今,新媒体平台已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而是必需品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同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育性作用,做到寓教于乐。增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吸收对于自身全面发展有利的信息,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灌输给人民群众的内容隐含在他们喜闻乐见的字里行间,利于引发人们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他们,让新媒体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良好发展服务。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的武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结合,抓住“人本身”,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让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任务。新媒体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完成好这一任务,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所能够发挥的正面作用只大不小。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机遇,找到有效切入点,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嵌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前进。

(二)抓住“人本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如今,许多动机不纯的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用新媒体平台咬紧有炒作价值的负面热点不放,利用广大网民制造舆论,甚至是发展成网络暴力。受转发数、评论数等可视化、可量化的大数据数字驱使,他们在背后冷漠地通过文字、镜头等方式不断激化负面热点,想尽办法让它沸沸扬扬。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一打开媒体平台,满眼都是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被动地被灌输负面信息。新媒体平台的强大引导力和驱动力,本应是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良好氛围渗透进社会各个角落的一大利器。在2020年重大疫情发生时,网络曾成为不同利益群体意见表达的重要场域。国内外的反动言论、政治谣言、舆论暴力频发。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多元挑战,其情节之严重令广大人民群众哗然,纷纷开始怀疑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大量事实表明,人们的思想混乱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是这些负面影响导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在内容上必须是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高度统一。教育信息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在事实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9]为了抓住“人的根本”也就是“人本身”,必须利用新媒体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掷地有声。第一,要融入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积极引导群众的阅读、收听、收看行为,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大众传播载体所传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要开展好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有组织地阅读、学习新思想和新政策,收听、收看重要会议和领导人讲话,观看爱国主义系列电影等。第二,要又快又准。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更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教育素材,将其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纽带,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新式信息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大量的新资源。也能够及时地让国家的新方针、新政策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耳边、心中,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学习的自主性。抓住“人的根本”,就要达到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愿意主动感知国家意志并为国家建设付诸实际行动的目的。为此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播快、范围广的优势,占据思想引领的高地。第三,要丰富有趣。将各种教育素材和有效信息,创造性地通过人民群众能够欣然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抓住他们的心,引起他们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密切关注,引导他们增强“四个自信”,自觉积极学习新思想,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要求,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10]诸如网络知识趣味竞赛、思政课堂网络直播、时政热点视频录制等新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运而生。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激励我们继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并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只有实实在在地以我国人民群众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依据,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才能时刻、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优,将伟大的国家意志转化为每个人心中的坚定信念,使人民群众自觉从内心理解和支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经典论述对于我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1]仅在理论上下功夫是不能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而是必须从事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一旦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行动,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应该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我们要基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把握新导向,发掘新方法,承担新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武器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