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刚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1]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除了不少酒仙外,还有不少食客,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就名不虚传。
自古以来,以人名命名的菜肴, 当以“东坡”为最,“东坡肉”就是其一。不仅有当事人自述,还有历史认定。明代文学家沈德符说:“肉之大胾(zì自,切割成块)不割者,名东坡肉。”[2]清代杭州同知黄图珌说:“有人好学苏文,经久不就,然其意颇切,其工亦深,终无稍怠。日啖肉一方,约二觔,煮极烂,方下箸,适友人至,询食何物,曰:‘食东坡肉也。’友戏曰:‘子何恨坡仙乃若是邪?’”[3]清代督抚梁章钜说:“今食品中有‘东坡肉之名,盖谓烂煮肉也,随所在厨子能为之,或谓不应如此侮东坡,余谓此坡公自取之也。坡公有《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4]清代学者顾禄说:“酒楼,以斟酌桥三山馆为最久,创于国初。……所卖满汉大菜及汤炒小吃则有:1.烧小猪;2.哈儿巴肉;3.烧肉;4.烧鸭;5.烧鸡;6.烧肝;7.红炖肉;8.萸香肉;9.木犀肉;10.口蘑肉;11.金银肉;12.高丽肉;12.东坡肉;……”[5]。清乾隆皇帝喜欢收藏,尤其爱好东坡的文物。和珅与纪晓岚因进献东坡古物之事起了纷争。和珅献上一方东坡用过的砚台,刚想说老纪的东坡遗宝是赝品,纪晓岚机智快速献上东坡肉。纪晓岚曰:“此乃东坡肉也!”博得乾隆皇上龙心大悦,直夸纪晓岚才思敏捷①。
然而某些研究者则不大注重史实。原本和东坡扯不上丝毫关系的菜肴,硬性借用东坡大名命名②,极不严肃。
苏东坡一生与猪肉打交道不少,在各地也写过一些有关猪肉的诗文③。而以“东坡”号命名的“东坡肉”就只有黄州。东坡编管黄州时,虔心研究美食,欣然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羹”,写富有黄州特色的菜肴作品,使之从文人墨客的菜盘走上了平民百姓的餐桌。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在河南郑州发布,“黄州东坡肉“被评为“中国菜”之湖北十大经典名菜④。从此“东坡肉”遍地开花,蜚声中外,盛名不衰。
“东坡肉”,皮薄肉嫩,红亮方正,酥烂不碎,香糯不腻。因诞生于黄州,故又称“黄州东坡肉”。它的写作版本较多。
其一,载于《苏轼诗集》卷四十八“补编”的《戏答佛印》,是苏东坡谢答佛印初烧猪肉的深层基因,但不是说的“黄州东坡肉”。宋代学者周紫芝《竹坡诗话》说得很明白:“东坡喜食烧猪肉,佛印住金山时,每烧猪以待其来。一日为人窃食,东坡戏作小诗云云[6]。诸刻不载,今采录。”[7]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戏答佛印》诗写的是: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结高人名流“莲社”,唯有嗜酒如命的陶渊明怕破寺庙禁止饮酒、吃肉的规矩而屡请不至。慧远法师让陶渊明破一次饮酒例,陶渊明还是不去。佛印“烧猪”,在众僧眼里是犯戒律的,可他没有那么多的戒律,多点为挚友东坡作嫁衣裳,如同蜜蜂辛勤酿蜜,故有“烧猪待子瞻”的佳话传世。可谓“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远公沽酒饮陶潜”诗句中的“远公”指代“佛印”,“陶潜”指代“东坡”。
“一日为人窃食”,表明“佛印肉”失传了。惜乎未传,千古之憾事也!但与“黄州东坡肉”紧密相关。何以见得?缘为宋代学者周紫芝在他的《竹坡诗话》中有东坡的《戏答佛印》故事,此《诗话》还有“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云”。两者相联系,似乎前为诱因后为激发的关系。
苏东坡《戏答佛印》诗作于何时有交代。佛印住金山寺之时,正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东坡赴杭州通判任之时。早于东坡编管黄州9年。似乎9年后,东坡依然在想着金山寺佛印烧猪肉、自己来黄州创制“东坡肉”之事。
其二,人们一般熟悉和运用的是载入《苏轼文集》卷二十的《猪肉颂》;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称为《煮猪肉羹颂》。这也许是苏东坡受到“佛印肉”即“烧猪肉”的启发而发明“东坡肉”后所作。作于神宗元丰四年四月,初始名叫《炖肉歌》。《竹坡诗话》清楚记载着:“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8]
净洗锅(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者)不肯吃,贫人(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俗得出奇的滑稽诗《猪肉颂》,交代了“东坡肉”的制作法和起源地黄州,《竹坡诗话》诠释得铁定无疑,不需辩述。“滑稽”者,风趣,平易,幽默也。
其三,“东坡肉”诗还有两个版本不被人们所了解。由于苏东坡在黄州的谪居心态不定,也由于作品长期在民间、坊间辗转流传,“东坡肉诗”文本略有变异,纯属自然。一个版本为《食猪肉》诗,它来自《竹坡诗话》: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食猪肉》,是载于《苏轼文集》卷二十的“滑稽”《猪肉颂》的变异本,只是上下阕的开头有所颠倒,个别字句改动而已。
另一个版本为《煮猪头颂》,它来自于《仇池笔记》(下)[9]:
净洗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猪)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
《煮猪头颂》,则是《猪肉颂》的原始初稿本。
网载:“最馋的就是那肥美多汁,色味俱佳的东坡肉了。这道传统名菜在苏菜、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四种东坡肉:黄州、杭州、惠州、开封,肥美可口,唇齿留香”。一点也不假。“东坡肉”蜚声中外,名不虚传。然而,关于“东坡肉”的发源地,颇多说法,大相径庭。
判断“东坡肉”的发源地,不能信口开河,要有力据。力据是“四要”:要符合历史事实,要有当事人的说法,要有当时人的佐证,要有文献记录。否则,用现代惰性思维想当然地去判断史事真伪,纯属诡辩。
其一,四川眉山说。说什么“东坡肉”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笔者以为无力据,不能成立。只因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东坡肉”的发源地理应归于眉山,这太狭隘。发源地只有一个,怎么还有“最早”的说法呢?至于“原型是徐州回赠肉”,反常思维,哪里有壮年后事为少年先事之原型?更站不住脚。
其二,浙江杭州说。说什么“东坡肉”“为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浙江杭州。”东坡“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要求调往杭州任知州,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
笔者以为无力据,也不能成立。宋时杭州“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不符合十一世纪宋代杭州史实。查遍宋代杭州史,没有“东坡肉”或类似“东坡肉”风味的记载。现在,可以改为“改革开放后,杭州将黄州东坡肉的经验发展成江南名菜了”。这是最正确的表述。
其三,江苏徐州说。说什么“东坡肉始创于徐州,完善于黄州,在杭州名扬”。其证据为:民国初年《大彭烹事录》[10]诗。
笔者以为颠二倒一,依然是无力据。仅凭民国初年《大彭烹事录》诗“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就说“东坡肉”始创于徐州,也不能成立。东坡徐州抗洪以猪肉慰劳百姓,与东坡西湖治湖以猪肉慰劳百姓之说,惊人地雷同巧合。即使徐州有“回赠肉”,怎么不等名“东坡肉”?“东坡”之名,始于何时?
其四,湖北黄州说。说什么(东坡肉)“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我们可以说东坡肉在全国开花了,但是发源地还是黄州啊”。
笔者以为四大力证俱全,完全能成立。最起码的常识是:苏东坡编管黄州后,才有“东坡居士”的自号出现,才有以“东坡”命名的事物出现,才有“东坡肉”的发明出现。当时的黄州猪肉特别便宜,东坡大量吃猪肉,故他自白“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写了多个版本的《猪肉颂》。诗里所写的猪肉也是黄州的猪肉。更有甚者,当时人周紫芝及其《竹坡诗话》说的东坡的黄州肉就属铁证,毋容置疑。还有晚清绍兴学者范寅《越谚》的考证,十分明白有力:“东坡肉,又名‘红炖肉’。本于《东坡集·黄州食肉诗》。”[11]
其它上述三说,笔者真的找不到当事人苏东坡作品、史料铁证来证明“东坡肉”发源于眉山,或杭州,或徐州。连一条证据都不具备,却在那里侈谈“东坡肉”起源说,怎么令人信服。笔者臆想为大概是这些先生狭隘的乡土主义作怪吧。如同多地争代父从军花木兰、孝子董永、诸葛亮隆中、赤壁之战等的归宿地,不把它们扒进自己的县乡,就是愧对祖先、遗憾终身一样悲伤。大可不必,因为史地也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虚构和杜撰。其实,不是发源地的地方,大可不必争抢,东坡肉发源于黄州,但早已不只属于黄州,是我们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东坡是一位死不改悔的乐天派[12]。他编管黄州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能从多个方面随时随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饮食起居应为首选。“东坡肉”具有多元意义,其意义非同一般。它与苏东坡的人生意义、学术思想和友谊情缘紧密相关。
其一,俗得出奇的“东坡肉”广告诗《猪肉颂》,透露出一种人生从容态,人生精彩态。这两“态”就体现于苏东坡的平淡生活中、沉静心灵中。“东坡肉”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他创造性地将炖猪肉同人生意味统一起来,不断地在“东坡肉”美食中寻找人生真谛,令人叫绝。炖猪肉讲究微火煨炖,心急吃不了“东坡肉”。从他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他平时修炼之虔诚、认真;从他从容不迫的“待它自熟莫催它”中,窥见到他平时修炼之自然、稳重;从他自然而然的“早晨起来打两碗”中,窥见到他平时修炼之乐趣、成就。在东坡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快乐和智慧的阳光。以天人合一、自得其乐的性格检验来看,东坡是绝对不可能得健忘症或抑郁症的。
其二,元丰三年闰九月苏东坡黄州所作《答毕仲举书》,竟蕴涵着深刻的龙肉(禅学)与猪肉(儒学)关系的哲理,且解析透辟:“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闭锁)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洗去心灵杂念),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超尘脱俗深悟的人),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学),自以为至(最高)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东坡借助禅学对人生有益的成分以养炼身心;而陈述古以自己的禅学嘲笑东坡的儒学为“浅陋”;东坡把“龙肉”与“猪肉”比喻两种学问以反驳之:禅学似龙肉,龙肉虽美,但没见过;儒学似猪肉,味道实在,能饱肚腹;终日说龙肉,不如食猪肉。这是东坡思想革命、思维革命的重大颠覆,标明着他学术思想已进入了探索、觉醒和跨越的新阶段。
其三,《猪肉颂》中的“东坡肉”制作技艺传授过程与经验,《答毕仲举书》中的苏东坡与友人谈禅说佛的一席心里话,闪耀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极为宝贵的尚实崇淡精神。《猪肉颂》揭示像猪肉这样司空见惯的菜肴,人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奥秘学问可探;而真善美恰恰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不觉生活中被发现,被创造。从东坡享受猪肉味觉美的背后,朦朦胧胧地看到了一位坚挺不屈的魂灵,一位尚实崇淡、知行合一的理想哲人。《答毕仲举书》袒露了东坡虽习佛,但旨在实用的微妙哲理心态。把吃猪肉(儒学)视为修养身心的实举,把“龙肉”(佛学)视为虚无缥缈的玄谈。总之,他把猪肉作为一种人生修炼、自我超越的象征理论在此明白公开确立起来,形成他自己现实的新颖的独特的猪肉观。这是一种平淡朴实的人生观。
面对现实生活,可喜的是国人的忠诚、善意、朴实等道德修养有着大幅度提升。然而,也有一些人,无上进心、报恩心。人生价值取向根本不能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们相比。这些人不知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大话连篇,不脚踏实地认真干事,牢骚满腹,永不满足,与东坡的尚实崇善精神是完全相悖的。这不得不令当今人们深深思考。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者)不肯吃,贫人(者)不解煮。这不单是黄州的问题,也不单是宋朝的问题,而是历史遗留因素所决定的问题。《国语·楚语》(下)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猪)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13]可见自古以来,猪肉的地位不高,排在牛羊肉之后。因为猪的饲养比牛羊的饲养容易多了。
宋神宗时,御厨的账本上记录一年中肉的开支:“羊肉43万4463斤4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4131斤”。猪肉不到羊肉的零头,而且这些猪肉绝大部分只作为“配菜”和“看碟”[14]使用。宰相吕大防给哲宗呈谏:“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宋太祖赵匡胤祖宗家法所以至太平者。”[15]封建社会皇室的喜好一直是贵族阶层追随流行面的风向标,只吃羊肉不吃猪肉,何尝不是另一种奢靡腐败之风。
苏东坡穷快活,羊肉吃不起,只能打打猪肉的主意。第一大美食家东坡先生在黄州的出现,偏爱,发明了“东坡肉”,化腐朽为神奇,一下子转变了猪肉的名义尴尬和身份低贱的历史地位和命运,使之身价抬高了不知多少倍,从基层民众走向了全民社会,至今遍地开花,蜚声中外。
注 释:
①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第15集.优酷,2000-2009.
②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鄂东名物风味辑览.东坡三十二味:东坡饼、东坡烧饼、东坡肉、东坡烧肉、东坡炖火腿、东坡蒸猪头、东坡羊骨肉、东坡春鸠脍、东坡野鸡肉、东坡鲫鱼、东坡鳊鱼、东坡黑鱼、东坡鮰鱼、东坡笋、东坡蜜酒、东坡二红饭、东坡豆粥、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狗肉、东坡三脆、东坡甜藕、东坡鲍鱼、东坡炙鲥鱼、东坡牛肉、东坡元修菜、东坡压茅柴、东坡棕笋、东坡玉糁羹、东坡饮水、东坡茶、东坡烹河豚。其中只“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羹”为东坡发明,有东坡作品和史料为证;而绝大部分不属东坡发明,且称谓不伦不类。“东坡元修菜”,更是莫名其妙。随便冠“东坡”名,极不严肃,有损东坡形象,有损黄冈方志形象。
③[宋]苏东坡.苏轼诗集:“定将文度置膝上,喜动邻里烹猪羊。”(《送刘道原归觐南康》,神宗熙宁四年六月,杭州。吃猪肉易);“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歧亭五首》其四,神宗元丰三年一月,黄州。吃猪肉易);“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撷菜》,哲宗绍圣三年六月,惠州。吃猪肉难);“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闻子由瘦》,哲宗绍圣四年八月,儋州。公自注:儋耳至难得肉食)。
④河南郑州.中国菜发布会.中华网,2018-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