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智容 田月 冉艳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综合征,依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可知,该病可能与机体胃肠道动力障碍、胃舒张功能障碍等方面因素相关,患者在病情影响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早饱、食欲不振等症状表现,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病情反复,进而可对其健康水平及身体状态均造成较大影响[1]。为此,需尽早给予该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目前,临床方面尚未发现可彻底治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采用针对性用药的方式为该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该项治疗措施的主要目的缓解症状表现及提升生存质量。其中,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胃动素受体激动药、抗多巴胺药等[2]。枸橼酸莫沙必利作为一种选择性受体激动剂,其可在用药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促胃动力及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进而可有助于改善机体消化不良症状表现[3]。本次研究为进一步验证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使用上述药物进行了临床治疗,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期间于本院消化科就诊的74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使用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4 例;年龄22~76 岁,平均年龄(57.7±13.6)岁;病程1~2 年,平均病程(1.3±0.4)年。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7 例;年龄21~77 岁,平均年龄(57.5±12.7)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4±0.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病情经诊断已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②均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具有基本认知能力。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脏器功能并发症;②存在治疗药物相关禁忌证;③存在明显精神异常表现。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使用雷贝拉唑(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30)进行治疗,20 mg/次,1 次/d。用药时长为1 个月。
1.3.2 观察组 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进行治疗,5 mg/次,3 次/d。用药时长为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腹胀、嗳气等症状表现均明显改善,且未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腹胀、嗳气等症状表现得到有效缓解,但存在病情复发情况;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表现均未得到缓解,病情甚至更为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 症状包括餐后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判定标准如下:0 分:无症状;1 分:症状表现较为轻微,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2 分:症状表现较为明显,正常生活可受到轻度影响;3 分:症状表现较为严重,可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腹部烧灼、腹泻、皮疹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对比 用药前,两组患者的餐后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 周后,两组患者的餐后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低于本组用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对比 (,分)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积分对比 (,分)
注:与本组用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用药2 周后对比,bP<0.05;与对照组用药4 周后对比,c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中发生腹部烧灼3 例,腹泻4 例,皮疹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37);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腹部烧灼1 例,皮疹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2/3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2,P=0.022<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上腹疼痛、早饱、嗳气等表现为典型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综合征,该病患者在病程期间可出现持续性症状表现或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而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化的持续影响下,出现该病相关症状的患者数量亦明显增加[4];虽然临床方面尚未明确该病的具体致病因素,但相关研究资料现已指出,腹部敏感度过高或胃动力异常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诱导原因,且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固体排空延缓及胃肠动力不足表现,进而可对患者的消化系统产生较大的障碍作用[5]。
目前,临床方面还未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彻底治愈方法,因此,在为该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治过程中主要以缓解症状表现为治疗目的。药物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以促胃动力类型药物最为常用,其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枸橼酸莫沙必利等。雷贝拉唑是一种可对基础胃酸及异常胃酸分泌起到较好抑制作用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除抑制胃酸效果外,还可对幽门螺杆菌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进而可明显改善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疼痛等症状,但部分研究显示,该药物在单独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可对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均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6]。而枸橼酸莫沙必利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受体激动剂药物,其在用药过程中,可有助于增强胃部及十二指肠协调能力,进而可加速排空十二指肠肠液,同时帮助受损的胃肠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此外可有效避免胃液反流,进而使患者的机体症状表现得到显著改善[7]。相关研究资料现已表示,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有助于增加食管黏膜防御力及食管胃肠道活动性,同时可明显降低食管对腔内机械刺激的敏感度,该药物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可显著加快症状表现缓解速度,提升整体疗效,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8]。
本次研究中,作者分别采用雷贝拉唑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6%高于对照组的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而证明,与雷贝拉唑相比,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用药治疗,可更有助于提升整体临床疗效,改善治疗效果。用药前,两组患者的餐后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 周后,两组患者的餐后腹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低于本组用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而说明,通过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机体症状表现,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低于对照组的2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2,P=0.022<0.05)。进而表示,与雷贝拉唑相比,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可明显提升药物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开展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整体疗效,缓解疾病相关症状表现,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性,该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