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致死率极高。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血栓,造成患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长达半小时以上,并且伴随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引起和炎症因子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1],炎性因子参与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过程。CRP 在人体中起到修复组织损伤细胞以及有效清除致病因子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未受到不良刺激时,血浆及脑脊液中的CRP 含量很低,一旦组织受到急性创伤或感染,CRP 的值就会达到正常值的几百至几千倍。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CRP 作为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开始受到临床的关注。替罗非班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机制主要为阻断GPⅡb/Ⅲa受体,减少凝血酶形成,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同时能够对血栓的生长和扩散起到抑制作用,停止服药后3 h内,就能够恢复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具有良好的代谢特点,是当前临床的新型抗血栓药。本文研究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10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血流动力学稳定,排除感染性疾病、精神障碍、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65~78 岁,平均年龄(73.4±4.1)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发病时间(5.2±1.4)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实验组,每组30 例。
1.2 方法 两组立即顿服氯吡格雷片300 mg,阿司匹林100 mg,1 次/d,立普妥20 mg,早晚各服1 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 皮下注射,2 次/d。在以上基础上,实验组将替罗非班注射液溶于0.9% 生理盐水250 ml中,替罗非班负荷量20μg/kg,静脉注射3 min 后,维持剂量0.15 hg/(kg·min),静脉滴注48 h。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CRP、II-6)水平。CRP、II-6:测定血清含量,含量越高炎性反应程度越大。CRP 静脉血血清正常范围0~8 mg/L。冠状动脉再通标准:①静脉溶栓开始后3 h 内胸痛显著缓解;②静脉溶栓开始后2 h 内,心电图ST 段抬高最明显导联回降≥50%;③静脉溶栓开始后3 h 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改善[2]。④静脉溶栓开始后16 h 内出现血清酶峰值肌酸激酶、肌酸激酶。符合上述2 项及以上为再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参考组再通20 例,未通10 例;实验组再通28 例,未通2 例。实验组再通率为93.3%(28/30),高于参考组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参考组发生轻度皮下瘀斑4 例,牙龈出血2 例;实验组发生牙龈出血1 例,两组停用抗凝剂后上述症状均自行消失。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参考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
2.3 两组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对比 实验组的CRP(15.01±3.47)mg/L、IL-6(10.01±2.84)ng/L 低于参考组的(20.67±4.31)mg/L、(16.18±3.1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对比()
表1 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对比()
注:与参考组比较,aP<0.05
心肌组织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因此如果缺血缺氧将严重影响心肌组织的正常功能,一旦停止供氧约5 min 心肌组织就会严重缺血缺氧坏死,反而导致不可逆性坏死,即使重新恢复血供也不会恢复正常的心肌组织功能。缺血病灶周围的心肌组织叫做半暗带,尽管停止供血后其生物电活动停止,但是如果在3~6 h 内重新恢复半暗带的血液供应,还可以恢复其生物电活动。因此可以通过溶栓治疗的方式来恢复半暗带的血供从而部分恢复期心肌组织功能,其时间窗是6 h,因此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肌梗死的救治。
CRP 是心血管疾病的炎症标志物之一,炎症反应期间含量迅速增加到1000 倍以上。在急性炎症患者中最常见的炎性物质是CRP,这是一种非抗体型的蛋白质,通过测定血清中的CRP 含量就能够了解炎症反应的程度以及预后情况,所以对于具有炎症反应的患者来说,检测血清CRP 含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研究发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与CRP 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助推作用,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斑块破裂的整个过程。研究显示,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进行造影后影响发现,CRP 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 倍以上[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的CRP 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的心绞痛患者。另外有研究证实,CRP 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4],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死亡来说,CRP 是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IL-6 是由T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炎性因子,该炎性因子具有多种效能,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后,能够利用糖蛋白对氯氨酸蛋白受体产生激活作用,有助于促进基因的活化,从而产生效能。除此之外,IL-6 炎性因子还能够对CRP 的合成以及肝脏急性期的反应产生调节作用,能够诱导血栓的形成,增强心肌细胞的粘附作用。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加重。冠心病患者中的IL-6 炎性因子水平增加,这也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IL-6 炎性因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5]。
替罗非班对CRP 和IL-6 表达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破裂导致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形成的主要病理过程,积极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对于抑制动脉硬化的形成和斑块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替罗非班是非肽类血小板的受体拮抗剂,能够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上起到作用,相比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加彻底,更加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替罗非班同时具有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但是目前尚未确定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研究显示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提高一氧化氮的活性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另外有研究认为替罗非班可以充分对血小板的功能进行抑制,能够有效减少血小板激活以及抑制炎症趋化因子的释放。替罗非班的半衰期较短,并且在撤药后对血小板的影响迅速消失,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效果突出,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有突出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再通率为93.3%,高于参考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参考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CRP(15.01±3.47)mg/L、IL-6(10.01±2.84)ng/L 低于参考组的(20.67±4.31)mg/L、(16.18±3.1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效果,但本研究选取的临床病例较少,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因子含量,有助于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程度,适于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