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2021-01-15 09:33:08黄建辉周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胆总管开腹胆囊

黄建辉 周健

胆囊结石是多发病,其的出现与妊娠、高脂肪饮食、肥胖等有关,好发于>40 岁女性,同时患者易伴有胆囊积液、胆绞痛等症状[1]。临床统计,约有50%的胆囊结石患者易合并胆总管结石[2]。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治疗不及时,或是不当,均会影响患者生活,甚至是生命。目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多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手术最为常用,但开腹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易对周围神经组织产生损伤,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术后应激反应[3]。随着腹腔技术的大力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取得了显著疗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等特点,受到广大医生与患者的认可。本次以50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背景,探究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5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进行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47~58 岁,平均年龄(52.47±2.85)岁;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13±1.25)年。试验组男16 例,女9 例;年龄46~59 岁,平均年龄(53.11±2.94)岁;病程2~7 年,平均病程(4.55±1.2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纳入标准:超声结合临床表现确诊者;病例完整者;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免疫系统疾病者;凝血指标异常者;恶性肿瘤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不愿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全麻),以病情为依据,作10~20 cm 纵形切口于右上腹直肌处,打开腹腔,观察病变情况,对胆囊三角肌进行分离,并做解剖,游离胆囊动脉、胆囊管,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之后切断,在距胆总管约5 cm 处,对胆囊进行剖离,并止血,胆总管纵行切开,开口处位于前壁,长度应<2 cm,去除胆总管结石,根据取石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取石工具完成取石,用生理盐水对胆总管冲洗,之后利用探针,反复观察有无结石残留,保证取石完成,最后,在胆总管末端放置T 型管,对胆总管进行缝合,并放置引流管,手术后2~3 d,拔管引流管,手术后2 周,行T 型管造影检查,观察是否有结石的存在,无结石,术后4 周拔管T 型管,有结石,在T 型管下,进行取石。

1.2.2 试验组 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全麻,指导患者头部抬高30°,并左侧倾斜20°体位,切口取于肚脐上缘,长度10 mm,提起腹壁,置入气腹针,充入CO2,使其保持气腹状态,气腹内压控制于1.87 kPa,拔出气腹针,用四孔操作法,在气腹针部位将腹壁提起,用套管针进行穿刺,放入腹腔镜,并于其下进行观察。之后,于剑突下2 cm 偏右、肋缘与锁骨中线交界下2 cm、右腋前线下2 cm 处,置入套管、电凝钩、抓钳等,对胆囊管、胆囊动脉进行游离,对胆囊动脉进行夹闭,并做切断,距胆总管约5 cm 处,对胆囊进行剖离,并止血;剖离胆囊床后送检。穿刺胆总管,提取胆汁,再行穿刺,之后确认,胆总管前壁作1.5 cm 的纵向切口,应用石网取石,之后留置T 型管,缝合胆总管,进行试验检查,观察有无渗漏情况,放置引流管。术后治疗措施同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C 反应蛋白水平、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②C 反应蛋白水平:取血液标准,行血清分离,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术后第1、3、7 天C 反应蛋白水平[4]。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术后第1、3 天疼痛评分,反向评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5]。④并发症:切口出血、感染、胆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 天,试验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第1、3 天,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表2 两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出现切口出血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出现切口出血2 例、感染2 例、胆漏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使得饮食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胆囊结石发生率直线上升,同时还增加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胆囊结石发病初期,对机体影响小,随着病情的进展,结石会损伤胆囊,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结石进入到胆总管,会引起胆总管出现继发性结石,使机体出同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延长病程,易反复发作[6]。临床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上,多以手术为主,以解除梗阻为原则。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多用开腹手术,其是将腹腔切开取石。但开腹手术因切口大,腹腔内的脏器与空气接触较大,易增加感染几率,同时术中出血量较多,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差者,会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即可以减小手术切口,还能提高术野清晰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于小切口下完成手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8]。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创伤小,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疼痛感,控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C 反应蛋白水平,有效减少并发症,促使机体尽快康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0.45±9.85)ml 少于对照组(98.57±10.57)ml,手术时间(76.51±24.15)min、术后排气时间(1.08±0.27)d、住院时间(8.53±1.27)d 均短于对照组的(127.57±20.24)min、(2.59±0.66)d、(12.89±2.8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 天,试验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 天,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为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快,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胆总管开腹胆囊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