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2021-01-15 09:33王林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永久性心室

王林艳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数心脏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心脏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而我国因老龄化的迈入,使得高龄心脏疾病发生率直线上升[1]。临床上在高龄患者心脏疾病治疗中,常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但因高龄患者自身基础病,再加上机能退化,器质性疾病的增加,使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2-4]。为了进一步探究在高龄患者中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抽取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患者展开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凌源市中心医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对照组(非高龄)和观察组(高龄),每组50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41~78 岁,平均年龄(58.67±7.58)岁;血红蛋白(125.27±15.97)g/L;肌酐(100.85±25.57)μmol/L;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758.27±253.75)pg/ml。观察组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龄80~91 岁,平均年龄(85.17±2.34)岁;血红蛋白(126.274±14.52)g/L;肌酐(100.80±25.77)μmol/L;NTproBNP(1759.23±254.00)pg/m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没有认知障碍者;无精神疾病者;没有手术或是药物禁忌证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②排除标准:药物禁忌证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不愿参与研究者;意识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务人员开展手术治疗,即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方法:行局麻,成功后,在右侧或是左侧的锁下骨下静脉处,放置电极导线,同一部位作为穿刺点、囊袋切口,并在透视下,放置心房的导线,做好固定,放置心室导线,完成固定措施。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起搏器电极参数、起搏适应证。①并发症包括心室颤动、心肌穿孔、切口延迟愈合、囊袋破溃感染、囊袋出血血肿、电极脱位等。②起搏器电极参数包括心房起搏阈值、心室起搏阈值、心室阻抗、心房起搏感知、心室起搏感知、心房阻抗。③起搏适应证包括房颤伴长间歇、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心力衰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室颤动、心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14.0%、12.0%,均高于对照组的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延迟愈合率、囊袋破溃感染率、囊袋出血血肿率、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起搏器电极参数比较 观察组心房起搏阈值(1.10±0.25)V、心室起搏阈值(0.88±0.12)V 均高于对照组的(0.51±0.20)、(0.50±0.13)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室阻抗、心房起搏感知、心室起搏感知、心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起搏适应证比较 两组房颤伴长间歇、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起搏器电极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起搏器电极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起搏适应证比较[n(%)]

3 讨论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将心脏疾病的治疗提高一个层次。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应用,不仅扩宽了治疗适应证范围,还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使患者病情尽快转归[5]。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中,穿刺占重要环节,其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但在开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因头静脉切开,会产生较大的损伤,此时易出现感染[6,7]。颈外静脉法的电极导线要从锁骨上的皮下隧道通过,此时电极的导线会对组织产生一定损伤[8,9]。锁骨下的静脉法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特点,且组织损伤较小,可以反复使用,应用最为广泛。但对于高龄患者来讲,因生理功能衰退,脏器功能下降,再加上合并症状,耐受力下降,会增加手术风险[10]。故在高龄患者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中,需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如对于心内膜出现严重纤维化者、心脏过大的患者,需要应用螺旋电极做好固定工作,以此来减少电极脱位发生率。电极固定于囊袋时,可以保证导线良好地固定于囊袋内。同时于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注意事项,上臂活动方法,叮嘱患者上臂不可适动过大,同时术后强化管理与护理,对出现呼吸胸痛症者,需要高度重视,预防导管穿孔而引起并发症等[1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会有效缓解高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如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命安全,降低死亡率[12]。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心室颤动、心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14.0%、12.0%,均高于对照组的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延迟愈合率、囊袋破溃感染率、囊袋出血血肿率、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房起搏阈值(1.10±0.25)V、心室起搏阈值(0.88±0.12)V 均高于对照组的(0.51±0.20)、(0.50±0.13)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室阻抗、心房起搏感知、心室起搏感知、心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房颤伴长间歇、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高龄患者中,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高龄患者中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永久性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心跳可“发电”
血液发电法确保心脏起搏器不停跳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谈心室温暖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