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长期脾肿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道

2021-01-15 10:57周智勇董海滨任渝棠李恕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胃底血细胞门静脉

周智勇,董海滨,任渝棠,李恕军,姜 泊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2218

近日我科收治了1例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长期脾肿大患者,经过仔细寻找,发现其病因较为少见,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病例患者,女,65岁,已婚。患者既往有“脾肿大”病史17年,先后就诊于北京数家知名医院,未能明确病因。此次主因“呕血、便血1 d”入院(2019-4-2)。呕吐物为暗红色血块和鲜血,量约200 ml,间断便血4次,为暗红色血便,总量约2 000 ml,急诊来我院,腹部CT平扫报告:门静脉高压,胃周静脉曲张,脾肿大等(见图1),查血常规:白细胞11.17×109L-1,红细胞3.50×1012L-1,血红蛋白90.00 g/L,遂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入科查体:体温:37.3 ℃,脉搏:97次/min,贫血貌,睑黏膜苍白,脾下界位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约10 cm,质硬。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给予抑酸、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生理盐水250 ml+艾司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静滴,bid,共7 d,糖盐水1 000 ml,静滴,qd,共7 d),患者未再呕血及便血。为明确患者脾肿大、门静脉高压病因,我们进行相关辅助检查:胃镜提示胃底静脉曲张(F3CbRC+Lgf,见图2),食管黏膜光滑,未见明显静脉曲张;肝脏血管超声提示门静脉高压,未见肝后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液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自身抗体全套(含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及IgG4均为阴性,患者无长期饮酒史。综上所述,常见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肝源性、肝后性因素该患者均不存在,因此,我们转换诊断思路:患者长期脾肿大,结合胃镜表现,考虑左侧门静脉高压(left-sided portal hypertension,LSPH)可能性大,因多次腹部CT未发现胰腺病变,常见引起脾肿大的病因中在该患者尚需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遂为患者进行了“血细胞形态分析”,结果回报(见图3):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形态不规则,可见“泪滴样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红细胞。根据血涂片异常发现,进一步请血液科会诊,给予骨髓穿刺送检,病理报告(见图4):(骨髓)骨髓组织严重挤压变形,细胞形态欠清,纤维组织增生,三系可见,巨核系轻度增生,请结合临床除外骨髓纤维化。特殊染色:网织红细胞(+++)、Fe(-)。至此,患者脾大病因明确,系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 fibrosis,PMF)所致,后续患者接受脾切除断流手术,目前在当地医院血液内科门诊接受专科治疗,病情稳定,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表现。

图1 患者腹部CT提示巨脾;图2 胃底静脉曲张;图3 血细胞形态: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图4 骨髓病理(HE染色,100×) Fig 1 Abdominal CT showed patient’s splenomegaly; Fig 2 Gastric varices; Fig 3 Blood cell configuration: teardrop-like red blood cell was seen; Fig 4 Bone marrow pathology (HE staining,100×)

讨论脾脏作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占人体淋巴组织的1/4),具有储血、破血、髓外造血(胎儿时期或出生后骨髓功能受损时)、参与免疫等重要功能。许多情况可引起急性暂时性或慢性持久性脾肿大。按病因,脾肿大可分为五大类:(1)感染性脾肿大如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所致的急性感染脾肿大,一般程度较轻、质地较软,随着感染被控制,脾也逐渐缩小;(2)充血性脾肿大由门静脉高压引起,见于各种肝硬化,以及门静脉、脾静脉炎或血栓形成,晚期多有脾功能亢进等;(3)血液病性脾肿大如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性贫血,多有较明显的脾肿大;(4)网状内皮细胞病性脾肿大临床上不多见,如嗜酸性肉芽肿、恶性组织细胞瘤等;(5)肿瘤性脾肿大如原发性脾肿瘤、脾囊肿[1]。本例患者以长年脾肿大为首发症状,先后进行多项检查,可以排除感染性及肿瘤性因素,因此需从门静脉高压、血液病角度着手排查。此次患者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腹部CT提示门静脉高压,故首先需排查门静脉高压的病因。

常见引起门脉高压的肝源性、肝后性因素该患者均不存在,其胃镜检查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这是LSPH最有特征性证据之一,可达75%,提示患者为LSPH。门静脉系统按功能分为脾胃区和门脉肠系膜区,多种原因引起单纯性脾静脉梗阻,致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升高,称LSPH,又称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2-3]。

LSPH发病机理是脾静脉受压或炎症、肿瘤的侵蚀使血管痉挛,内膜损伤及血流障碍致血栓形成。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缓慢也是原因之一。脾静脉梗阻后,脾动脉则扩张、迂曲、血流量增加→脾充血性肿大、脾静脉压力升高→脾淤血。在脾静脉梗阻后,其逆流途径经胃短静脉达胃壁使胃黏膜下静脉扩张→胃底静脉曲张;后由胃冠状静脉回流入门静脉,此时并无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为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其最重要的体征就是脾肿大(近乎100%)。

胰腺疾病是LSPH的主要病因,其中又以假性囊肿和慢性胰腺炎最多见;其他疾病包括:脐静脉闭塞后遗症,腹内淋巴瘤,游走胰腺,脾动脉瘤压迫脾静脉,腹膜后纤维化,肾脏肿瘤和腹部外伤等。本例患者因多次腹部CT未发现胰腺病变,故需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后续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了“泪滴样红细胞”,骨髓病理证实了PMF的诊断,该病为原因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常伴有髓外造血,主要在脾,其次在肝、淋巴结等。临床多表现为脾脏显著增大、贫血、外周血中出现幼粒一幼红细胞,骨髓穿刺常干抽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针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脾动脉栓塞术因易致脾梗死,继发脾脓肿,现已少用;而经内镜硬化剂治疗,可致异位静脉曲张,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手段是脾切除术,但脾切除对PMF患者有较高的手术风险,手术相关死亡率高且常有严重的短期和长期的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议。因此,应严格选择患者进行脾切除术。手术适应证原则限定:症状性脾大、输血依赖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及重度门静脉高压[4]。本例患者即符合手术适应证,接受了脾切除术。

回顾本患者的诊断过程,我们的体会是:对于长年脾肿大、孤立胃底静脉曲张、无明确肝病因素的患者,需警惕造血系统疾病、血管栓塞等病因,注意检查“血细胞形态”这一检验项目,对于异常发现如“泪滴样红细胞”需加强学习,注意知识积累,并及时请专科会诊指导。

猜你喜欢
胃底血细胞门静脉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