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妍 郭媛媛 方丽杰
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21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192;3.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450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1.9%~2.5%,该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约1/3[1-2]。NSTEMI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所致,其中血小板聚集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不仅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形成,同时还可为积极的侵入性治疗作准备[3]。替罗非班为近年来常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以期为此该药物对此类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早期保守治疗的低、中危急性NSTEMI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符合《2011年美国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4]中低、中危急性NSTEMI的相关研究;②发病在72h内;③年龄在18岁以上;④患者神志清醒、智力正常,与医护人员交流无障碍;⑤同意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排除标准:①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有心肌梗死病史者。根据治疗方式分组,行常规治疗的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治疗的34例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61.07±8.39)岁;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8例,血脂异常1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1~74岁,平均(60.64±8.55)岁;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9例,血脂异常1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包括给予硝酸酯类、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的基础上,加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由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423,规格100mg/片)300 mg嚼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mg/片)300 mg顿服,此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g/d,氯吡格雷75 mg/d维持治疗,同时给予注射用奥美拉唑(由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052,规格:40 mg/支)静脉滴注40 mg/次,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mg/(kg·12h)连续5~7 d。观察组基础药物治疗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由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65,规格:100 ml:盐酸替罗非班5 mg与氯化钠0.9 g)先以0.4μg/(kg·min)的负荷剂量静脉泵入30 min后以0.1μg/(kg·min)的维持剂量静脉泵入48 h,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 mg/12 h,盐酸替罗非班停药12 h后急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3~5d。两组均在发病5~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PCI治疗,7d后评价疗效。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及TIMI3及发生率。①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心绞痛次数下降至20%以内;有效:心绞痛次数下降至治疗前的20%~50%,无效:心绞痛发生次数下降不足50%,甚至恶化。②LVEF、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治疗7d后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LVEF。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对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③参照文献[5]对患者进行TIMI标准血流分级,记录治疗前后TIMI3级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LVEF、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对比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3级比例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TIMI3级比例相当,治疗后观察组TIMI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IMI3级比例对比[n(%)]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花生四烯酸途径与二磷酸腺苷途径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两者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均为不可逆作用且仅能阻断血小板聚集途径中的一个途径[6]。替罗非班为高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同时有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7]。可能与对照组仅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上述药物仅可在一种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其他途径血小板聚集仍在进行,因此使用上述两种药物疗效仍有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替罗非班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道。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则更低,证实对替罗非班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心肌灌注、血小板聚集率,提高LVEF有关。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使用替罗非班对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可能与替罗非班半衰期仅有2h,在停药1.5~4h后患者体内50%血小板生理功能及计数均可恢复有关。心肌灌注治疗不仅需考虑冠脉血流的恢复,还需关注心肌灌注水平恢复情况,心肌灌注水平对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TIMI3级比例相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IMI3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替罗非班可与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结合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减少病变部位的血栓符合而保障相关血管的血液灌注有关[8]。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联合常规药物较单独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疗效、提高LVEF、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TIMI3级比例,对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