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燕玲
从来戏剧的生命力存在于观众之中,观众愈多,戏剧愈兴旺;观众少了,戏剧就衰落了。只是现今出现一种新情况,有些地方戏曲观众并不少,但是因为没人愿意掏钱买票看戏,剧团演出要赔钱,多演多赔,想兴旺也兴旺不起来。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戏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是在国内,“羊肉当狗肉卖”形成惯例,哪怕你名演员领衔演台戏,不如歌星唱支歌。戏曲艺术今后要生存与发展,倚靠政府扶持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经过自身努力,一定要争取做到优质优价。
八十年代,浙江集中一批越剧新秀,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办成一个“高贵的剧团”、“质量要高,票价要贵”,小百花团至今坚持优质优价,终于得到了省内外观众的认可。剧团还经常出访欧美各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及香港地区,将越剧艺术广泛传播。由于她们在外影响好,上级领导十分重视,相关经费下拨充足、到位及时,再加上自己创收多,所以经济宽裕,艺术上得去,人才出得来。
不同的花朵,散发不同的芳香。与越剧相比,歌仔戏(芗剧)是年轻的剧种,传统基础不厚实,然而,老一辈的歌仔戏(芗剧)艺术家善于吸收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的剧种,新一代的歌仔戏(芗剧)接班人又与新的编、导人才合作,日益适应于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剧院艺术。他们承前启后,在艺术建设方面力求三条:一是剧本求出情,以情动人,要多几分观众意识;二是艺术求出新,不落俗套,要多几分创造意识;三是演员求出名,以戏育人,要多几分明星意识,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总要求,从而达到“编、导、演、音、美、灯、服、道效、化”综合艺术的完整和谐之美。在这个立足点上,注意尽可能多排练、多演出新戏,这不仅使众多演员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也使各部门艺术人员增加实践锻炼机会。剧团搞艺术建设,拍戏便是练兵,每隔一段时间,剧团集中力量排练新戏,各部门之间既有协作,又有竞赛,或先后衔接,或交替并行,人人有戏演、有事做,越是辛苦越来劲,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日本戏劇大师阿弥世说过:“剧本是剧团的生命”,当初我们说《十五贯》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活就活在广大观众之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崛起,以《五女拜寿》扩大影响,经久不衰,年轻演员从《五女拜寿》开始亮相,观众对她们产生感情,艺术建设从《五女拜寿》开始起步,出戏出人趋向成熟。歌仔戏(芗剧)的剧本亦多是“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当是先有所“乐”,而后有所“教”。今人看戏,故事宜新鲜,忌陈旧;容量宜丰富,忌单薄;节奏宜紧凑,忌拖沓;情趣宜生动,忌干巴巴。正如张庚所说:“戏剧是诗剧”,多以诗体对话形式“合乐为歌”,并以“歌舞演故事”,这种代言体文学要求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讲究奏节韵律而情感性强。历来中国戏曲重视作曲,所谓“诗文藻而忌深,用本色而忌俚”,要能如白居易写诗、李后主、李清照写词,善于以雅入俗,从不堆垛典故,以浅俗清新的白描手法,写景写人,写情写意,生动鲜明,通俗易懂。编写戏曲剧本,必须着力为剧中人物编写好唱词,有优美抒情的好唱词,才有优美动听的好唱腔。白居易诗老妪能解,李后主词今人犹唱,是戏曲文学的好借鉴。然而文各有体,戏剧不宜写景过多,写景容易写人难。李渔说:“景为众人之景,情则一人之情”,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唱什么歌,设身处地而代言确切,才能塑造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戏曲的文学性与诗意美,最好能得到雅俗共赏,而切忌落个雅俗不赏。但是要为古人代言,难免有不少今人不常用的词汇,即使演员咬字清楚,观众还是听不明白,耳朵比眼睛不耐烦,观众听不清楚说什么,就感到不舒服。所以以歌仔戏(芗剧)的草根化、通俗化特点,在唱词创作方面就务必要追求浅显易懂,尽量少用文言文或古词汇。
历史舞台剧,由今人演古人给今人看,必当迎合时代群众的审美心理,无论改编旧戏,或者以旧故事编新戏,都是一种“变旧成新”。李渔追求“艺必求新”,他也喻为给美人重新化妆打扮,所谓“仍其体质,变其丰姿,便足令人改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髦,清代画家改七芗创作的林黛玉艺术形象,以今人的审美眼光看来,大约不如当代画家戴敦邦创作的林黛玉艺术形象看得入眼。所以,戏曲的“变旧成新法”,可以说是“美人改妆法”。不论你是“有感于今而借鉴于古”,或者“读史而感其有益于今”,你要重新创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这个“改妆”,最终必须经过演员来“改妆”。要求导演、音乐作曲、舞美设计等艺术上的出新,剧本必须提供出新的条件,才有可能大家通力合作发挥演员的艺术创造,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在舞台上呈现新的面貌,新的姿态,而综合艺术的新鲜感,一切归结于演员身上的光彩,观众直接由喜爱而产生感情的是演员。演员有艺术吸引力,创新意识始终不渝,两者相辅相成,艺术建设才能兴旺。
剧团要出名,比得演员出名,所以要多几分明星意识,提高演员的知名度。这不仅要让他们多获“新戏出新人”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还得给他们得到在银幕、屏幕上开拓领域的机会,越是让他们在银幕、屏幕上经常露脸,他们的剧场观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仅让他们多拍摄些电影戏曲片和戏曲电视剧,而且尽可能让她们应邀去参加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这对提高演员的艺术修养颇有好处。剧团要重视三种效益,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外,还有一种“知名度效益”。
戏可育人,人可出戏,观众基础还是第一位的。